首页 理论教育 启发式的创新教育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核心

启发式的创新教育是高校历史教育的核心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与传统的老师讲授包办、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相对而言的。我们向学生公布了自己的电子信箱,每两周向学生征询一次授课意见,学生反映的授课方面的问题由重点课程小组讨论后,拟订方案改进。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就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民主革命以“五四”为新旧分界线。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受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中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1](p274)国家要想少走弯路,必须要及时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世界现代化的历程证明:固化单一的思维模式只会开历史倒车,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需要创新的思维。历史重点课程的创建目的,就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与传统的老师讲授包办、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相对而言的。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本科生而言,他们这种天生的创新欲望在中小学阶段被“填鸭”式的被动教育所抑制。尤其是历史专业的学生,由于大学教材的基本内容与中小学内容的重复,因而很容易出现教育疲劳的症状;而长时期单一革命史教育的结果,学生的思维不是僵化,就是走向了反面。因此,大学历史本科的专业教育,要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重点课程的创建中,我们的教育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互动式教学。我们向学生公布了自己的电子信箱,每两周向学生征询一次授课意见,学生反映的授课方面的问题由重点课程小组讨论后,拟订方案改进。(2)情景教学,诸如参观历史遗迹,组织学生观看与授课内容有关的音像资料等等。另外,还让学生自己编写、表演历史短剧,再现历史场景。(3)启发式教学。由老师拟订一些争议较大的历史问题,在授课之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史料和观点,授课时分小组发言,意见不同可以相互辩论。最后,由学生根据辩论的结果写一篇论文。(4)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教学方法改革后,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对历史有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看法。

创新思维的培养一方面在于教学方法的革新,另一方面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课改之前,我们曾对学生做过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看法的调查,一般学生的看法是:(1)近现代史是从鸦片战争时期开始,到1949年结束。(2)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就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3)民主革命以“五四”为新旧分界线。(4)不妥协、主战就是进步的,改良是落后的,对外的求和是一种卖国行径。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受中小学历史教育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讲授专业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首先让学生去寻找大学教材与中学教材提法不同的地方,接着又重点介绍了学界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杨奎松对国民革命中共产国际与陈独秀的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对梁启超的最新看法,20世纪30年代关于乡村建设的研究,解放战争初期关于东北问题和国共谈判的研究等,让学生开阔历史的视野。之后,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1)太平天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权?(2)在戊戌时期维新改良是进步的,为什么到了清末又变成了落后的?到了“五四”以后,连辛亥革命也成了落后的革命?(3)“五四”时期,激进的反传统被认为是进步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今天反对全盘西化?带着这些问题,老师又引导学生查阅一些课外第一手的史料。然后是回答和辩论,最后由老师做简单的总结。

除了授课内容和方法的革新以外,我们还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创新。我们的考试原则是:不让学生死背答案,应该让他们学会思考和总结,注重能力的测试。在期中考试时,中国现代史课程的考试题型中,史料分析占40%,论述占30%,选择占15%,简答占15%。一开始,学生并不是十分适应这种考试方式。到期末就逐渐适应了。同时,为了扩展学生的历史视野,我们还有针对性地开设了一些选修课,如“现代化问题研究”“近现代社会思潮研究”等。关于这种启发式创新教育的效果,一个学生给我们重点课程小组的一位骨干教师发的电子邮件可以作为例证:

“上个学期有幸听你讲课,是我最值得开心的事,虽然我一直都不是很喜欢历史这门课(我的高考志愿是英语专业,也一直很向往学英语),但是你讲的课我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是大学学习生活中极少让人能安心听讲又不觉得累的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