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生活中学语文

从生活中学语文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麟生在语文教育这方面做得很好,不仅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了起来,还引导学生体悟到了“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一次,黄麟生指导学生参加语文教学比赛,时间为三个月。随后,黄麟生请其他教师观察这两名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反馈。黄麟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认为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语感、情感。黄麟生在教学中对学生悉心教导,遇到语文问题时就让学生跟着自己一起研究、探索。

只有切身体悟,才能得出真知。这句话用来形容黄麟生很准确。我们从 《黄麟生语文艺术教育人生》《语文教学艺术新论》中可以发现,黄麟生无论到哪儿教学都把几个学生带在身边,带领他们进行课改,搞科研,做调查。这些学生学习勤奋、踏实,在语文教育中表现得也很优秀。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过这么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即把生活融进语文教学中,方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关系。黄麟生在语文教育这方面做得很好,不仅把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了起来,还引导学生体悟到了“语文中处处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黄麟生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学生的呢?

有一位教师上语文课的时候喜欢读word文档,用一个word文档教了好几届学生。这个word文档的内容几年都没变过,几乎所有学生都不喜欢他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黄麟生也不赞同。黄麟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把学生当成 “知识容器”,完全脱离了生活。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把这两者分开必定难以学好语文、难以教好语文。黄麟生的教学与那位教师恰好相反,他切切实实地把语文与生活结合在了一起。有一次,黄麟生指导学生参加语文教学比赛,时间为三个月。黄麟生把自己指导的两个学生叫到面前,叮嘱了他们比赛的注意事项。随后,黄麟生请其他教师观察这两名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反馈。

他想知道在没有自己陪着的情况下,自己的学生是如何教语文的。一个星期后,听课的这位教师向黄麟生反映,说一个学生上课方式多样,比较灵活,能够把课文与最近的时事联系起来,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另一个学生上课有点儿紧张,稍微偏重于教案,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黄麟生暗自点了点头。

第二周,黄麟生悄悄来到了学生任教的中学,在录影工作室观看学生的上课视频。其中一名学生看起来比较疲惫,讲话不够通畅流利,而且比较拘束,放不开。课堂气氛不大好,有点闷,有几个人侧头显示出困意。而自己的另一个学生,课堂上精神焕发,说得不是很多,但句句都是精华,句句都有意味,班级里的人个个挺直着腰板,听得津津有味,几乎全班学生都在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很是活跃。黄麟生看完说了一句话:“他已领悟精髓。”意思就是,自己的这个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了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第一,黄麟生在教育学生上特别用心,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不管是教学还是研究,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第二,黄麟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不会像今天一些教师一样为了分数而分数。

语文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教育首先是为了让社会成员适应语文生活、过好语文生活以及培养语言专才而进行的有规划的社会教育活动,[1]其次才是教育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了追求分数而让学生封闭式地学习语文,让学生成为答题机器,这样的语文教育自然是与 “成功”背道而驰的。

黄麟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认为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点:语感、情感。黄麟生认为,有敏锐的语感、真挚的情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一些教师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两点才无法让学生切实学好语文的。若想学好语文,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十分关键的。在语文学习中,这叫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披情入文,以情读文”。

我们想用教育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语感、情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有个人家里要办喜事,于是准备了几十桌的酒菜,计划傍晚六点上菜。眼看都下午五点多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看着这还没有一半的人聚在一起嗑着瓜子,喝着饮料闲聊,纠结着待会儿是否按时上菜。这时,厨房那边有人过来问要不要按时上菜。主人有点急了,于是脱口而出道:“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不由得就变了表情,然后放下了手中的饮料,互相小声议论着:“该来的没来,那就是说我们是不该来的喽?”于是便悄悄地离开了。

主人正想走过来和客人聊天,结果发现不知何故走掉了几个客人,而那些没来的客人仍然没来,人数反而更少了。主人心里越发着急,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听了便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 放下杯子就走了。

到最后,大厅里只剩下一个跟主人关系较亲近的朋友。这名朋友看到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怎样表达,否则话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感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啊!”朋友听了大为恼火,黑着脸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以上的故事说明,与人交谈时,若你有良好的语感和真诚的情感,就能与人倾心地交谈;否则就会闹出笑话或者造成误会。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准确表达不是因为能力不具备,而是因为语文素养没到位。

黄麟生发现,教好语文并不单靠学历,还要靠智慧、生活,以及语文素养。故而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培育,进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单靠讲解能培养出来吗? 答案是不能。语文素养必须在生活中培养。黄麟生在教学中对学生悉心教导,遇到语文问题时就让学生跟着自己一起研究、探索。温室里播种,养的是摇摇曳曳、随风不定的树苗;野地里风雨中播种,养的才是坚立、挺拔的参天大树。黄麟生的教育方法就是把语文融入生活,让参与者自行体验和感悟。

一些教师由于担心学生学习受到影响,就会阻止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因为缺乏实践的磨炼,就会出现语文素养比较差、能力不够高的问题。黄麟生非常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深入生活,让他们走进语文。

语文素养怎样培养呢? 我们来举个例子。

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教学生认识音符和谱号,而这些音符和谱号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干巴巴、复杂无味的。这名新教师就趴在办公桌上左思右想:怎么让学生学好呢? 一名老教师看到了,拍拍他的肩膀让他不要烦恼,并跟他说了一些教学的秘诀:在上课的时候尝试着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初步认识音符和谱号,可以把全音符想象成鸡蛋、二分音符想象成球拍、高音谱号想象成一只蜗牛墙上爬;要求手指站立时,可以说成像芭蕾舞演员立起脚尖一样;声音的渐强和渐弱可以比喻为 “太阳升起来了,天亮了……太阳落山了,天黑了”。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这种方法叫 “兴趣引导法”。

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往往会让人产生烦躁、挫败、厌恶的情绪,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效率、毫无效果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那就是把学生带入生活。

[1] 李宇明.语文生活与语文教育 [J].语文建设,2014(04):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