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模式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时至今日,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已蔚然可观,但仍属年轻和发展中的学科。因此,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变化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培养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成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除却宏观的整体性考察之外,对微观而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路径和教学方法的讨论,也应当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杨星星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可以视为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的发端。时至今日,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与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已蔚然可观,但仍属年轻和发展中的学科。言其年轻,是指其历史不过百年;言其发展,则是指新闻传播现象的动态多变,使学科研究和专业教育需不断应对这种变局。因此,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活动中,如何适应社会变化和学科发展的趋势,培养优秀的新闻专业人才,成为新闻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首要问题。除却宏观的整体性考察之外,对微观而具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路径和教学方法的讨论,也应当成为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命题。相较之下,前者更具系统性,后者则具有鲜明的“日常化”特征。但无论是整体性的思考,还是局部性的讨论,都是很难严格区分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从宏观思考入手,具体讨论研究型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在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的理念与实践模式的问题。

一、研究型教学展开的基本语境

(一)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态势

当下,中国新闻传播业迎来了发展最快的黄金时期,传媒生态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新闻传播业进入了全面产业化的发展阶段。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化,新闻传媒面临新的市场格局和行业竞争压力,传媒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正不断发生变化。新闻传媒开始运用现代营销观念和市场运作模式来指导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信息媒体为支柱、涵盖相关领域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二是新闻传播业的国际化发展方向。随着国家间传媒行业的合作与交流日益普遍,国际新闻传媒市场趋于成熟,境外媒介资本和新闻传媒进入我国传媒市场的渠道更加丰富,将加剧我国新闻传媒市场竞争的规模和强度。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传媒业的必然选择。三是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新闻传媒生态。传媒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传统以媒介为主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互联网的成熟,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打破了传统大众媒介三分天下的传播格局,大众传播时代正逐步转向分众传播、融合传播时代,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向纵深发展。

与此同时,传统新闻教育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的新闻教育中,探讨较多的是新闻理论和实践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而对新闻教育如何面对新环境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研究,依然是有着较大话语空间的议题。今天,新闻教育不得不以一种全球的视野和崭新的姿态迎接这一变革。首先,新闻教育竞争形态发生了变化。在经历了新时期以来的两次扩张以后,新闻教育呈现出规模化、多样化的快速发展格局。但从目前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和社会需求量的情况看,高等学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已趋于饱和。也就是说,新闻教育的竞争正从简单的量的竞争转化成质的竞争。没有形成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机制,大学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将很难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其次,新闻教育观念不断更新。随着传媒生态的变化,新闻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比如,在信息相对过剩的传播时代,新闻传播者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者,还应该成为信息培育者,这对新闻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又如,在传媒产业化和国际化背景下,如何在教学体系中加强管理人才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国际视野,如何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等问题,都成为目前新闻教育研究的新课题。同时,现代大学教育理念也深刻影响着新闻教育实践。再次,新闻教育的精细化发展。新闻传播正步入后专业化的时代,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从原有的强调专业型开始趋向于专业型基础上复合型、综合型的方向发展。新闻教育也不可能再停留在“粗放经营”的层次上,而要更多地考虑如何去“精耕细作”。新闻人才培养的精细化已成为新闻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策略之一。

可以看到,新闻教育正步入深刻的转轨期。转轨的目的,一方面是适应新闻传播生态演进和现代教育观念变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当代新闻教育自身优化重构的客观要求。其中,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教育转轨过程中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二)新闻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培养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是新闻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对新闻教育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在传媒生态和教育观念动态发展的背景下,一个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厚基础”。在当代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新闻教育模式出现何种调整,始终有一条主线,那就是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宽广的知识基础。新闻教育要始终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强新闻为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教育,加强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教育。唯有坚持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才能真正发挥新闻舆论监督和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能。同时,新闻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承担着传递新闻和信息的任务,而且还担当着“教育”公众的职责,因此,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除了掌握基本的专业理念和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的智能优势。

二是“精专业”。新闻信息的分众化、立体化传播,对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新闻传播者除了挖掘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之外,还必须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具有深度和专业的分析及评论,并以不同的定位和特点去吸引特定的用户群体。同时,新闻传播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操作流程的细化、融合化,也使得新闻人才的专业理念和专门技能日益受到强化,传统的“粗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传媒业发展的要求。另外,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也日益成为新闻人才的职业信念。

三是“重能力”。新闻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综合能力的竞争。新闻业突出的实践性与动态性特征,要求新闻人才既具有深厚的知识基础,又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新闻从业者既要掌握最基本的新闻采写编评的能力,又要具有策划组织和整合信息资源的能力;新闻从业者既要掌握与人沟通,挖掘新闻的能力,又要具备从传媒产业整合营销的角度提高传播效益的能力;新闻从业者既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进行“显微镜式”观察,又能高瞻远瞩,担负起社会观察家和“船桥上的瞭望者”的重任。新闻传播人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成为促进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四是“强创造”。新闻传播业是“喜新厌旧”的事业。新闻工作不是简单地复制新闻和信息的工作,只会按照传统新闻报道模式去进行新闻生产的记者不可能牢牢吸引住用户的目光。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新闻传播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自我定位、自我调整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新闻人才要能洞察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本质;要能从多个视角和方向感知事物,从多层次、多变量中去研究社会和生活,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新观点和新见解;要能通过各种渠道,自主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闻人才,将是新闻业不断获得发展的强大动力。

“厚基础、精专业、重能力、强创造”,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当今新闻人才的“立体化”特征,可以视为新闻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再思考

“传道”与“授术”,当属新闻专业教育活动的重要指向。换言之,新闻传播学科既具有系统的理论性,又具有突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强调“学理阐释”与“技能提升”并重,清醒地认识到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大致说来,“传道”的目的是要使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而“授术”则培养学生的新闻业务能力和实践技能。

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非常重视“传道”与“授术”的有机结合,力求在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现两者的协同配合、和谐交融,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近些年来,有不少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同学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取向,对业务课程和实际操作训练具有浓厚的兴趣与参与精神,但对基础理论教学却显得重视不足,用心不够,因而在理论知识结构和专业理论素养方面显得较为薄弱。这从学生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中也可得到印证。比如,有的同学刚到新闻媒体工作时上手很快,能很快进入角色,但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就显现出后劲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同学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厚积薄发的潜能。这种把“道”与“术”生硬分割的现象,并非偶然的个别现象。许多同学认识上的误区,和新闻传播学科本身突出的应用性特征是有关系的。他们看到了专业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却往往忽视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才是实际工作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因此,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和专业教学过程中,强化“传道”和“授术”都是必然的,一方面,“传道”可以让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授术”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手段。只有实现“传道”与“授术”的均衡发展、有机融合,新闻人才的培养才能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性。更进一步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如何更好地把“纸上谈兵”与“实战出击”结合起来,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如何让学生形成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这才是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路径。显然,专业技能很难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的独家本领,很多非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进入到媒介行业中,经过不长时间的训练,也能具有常规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专业实践技能并不构成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而经过多年学科理论浸润,并经过实践环节多次检验而形成的专业创新性思维模式,才是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的立身之本。这种核心素质非专业出身的人很难在短时间里获得。

基于这种认知,我们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探索能实现“传道”与“授术”均衡发展、有机融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探索以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性思维模式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研究型教学的开展,就是其中一种有益的尝试和可能的路径。因为,研究型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在“传道”与“授术”的协同配合下,通过研究性训练和研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精神、敏锐的问题意识和突出的解析能力。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分析

结合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过程,我们所理解的“研究型教学”,可以概要地表述为,在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结合新闻传播业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实际和特点,以专业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显现研究性的要素和特征”来设计课程教学流程和教学模式,并通过专业教师团队的协同配合、开展课内外多类型的学术训练活动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专业课程教学之间、课上与课下之间实现互补共通,由此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术意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专业创新性思维。

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显现研究性的要素与特征”作为专业教学的核心手段与方法,发挥着连接与贯穿教学过程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一手段,我们就可以把传播现象与理论解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的研究兴趣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学术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界的学术研究与业界的实践探索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专业教学中营造出积极的“研究”氛围,衍生出多层次的研究实践活动,强化教学参与者的多重互动,实现学术想象力的有效发挥。更应该看到,研究型教学本身不仅仅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方法,其所蕴含的“研究的要素”或者“探究性”特征,更应成为支撑专业教学过程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

我们认为,对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理解,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一)创造性理念

研究型教学对于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而言,有着别开生面的意义。相较于注重实践性、应用性的学科特征而形成的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型教学更趋向于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并体现出鲜明的“观念教育”的色彩。而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无论是探究过程本身,还是探究的最终走向,都有赖于主体创造性的体现、主体想象力的释放,因而,创造性理念必然成为研究型教学实践的首要法则,同时,对于创造性因素的挖掘与整合运用,也成为衡量研究型教学过程和效果的重要依据。简言之,研究型教学的目的,即在于在“传道”与“授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悟道”的思维机制与能力。

(二)开放性理念

研究型教学的过程,是不同的思想,哪怕是片段性的想法均得以自由表达的过程。“观点的公开市场”,可以视为研究型教学实践的话语情境,唯有如此,才能让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得到激活与体现,才能让探究的过程具有辩驳的气度与“更靠近真理”的可能。因此,多学科的视野、多维度的观照、多视点的考察,才能使得研究型教学变得丰富和立体,而这些,正是研究型教学开放性理念的重要体现。开放性理念,实质就是强调研究型教学多元一体基础上谐振和别异的特点。

(三)协同性理念

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基于团队的协同性研究,已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趋势。在研究型教学中,协同性理念和协同模式是组织与实施教学过程的准则。它能有效改变教师“唱独角戏”“学生单兵作战”的缺陷。通过教师与教师的协同、学生与学生的协同、学生与教师的协同等多种合作形式,可以使教与学的主体性同时得到充分体现,更能让探究与讨论的过程得以多向度地顺畅展开,丰富研究型教学的层次和拓展“研究”的空间。协同式教学,当属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形式。

(四)融合性理念

正如媒介融合已然成为当下传播格局变化的重要态势一样,融合的教学理念与实践也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教育的取向之一。这在研究型教学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以“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要更加注重发现不同教学信息之间的关联以及可能挖掘出来的新的意义。比如彼此孤立的传播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理论性内容与实践性内容之间的互补互构,案例教学、诊断室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的有机配合等。也就是说,融合性的理念是在充分重视不同的教学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力图实现的整体效应。

我们认为,在研究型教学理念中,创造性理念是发挥统领作用的核心理念,开放性理念主要指向教学情境的生成,协同性理念主要指向教学组织和实施过程,融合性理念则主要指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显然,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于研究型教学活动中,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性特征。

三、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模式

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从涉及的课程类型看,既有突出学理性的专业理论课程,如“中国新闻史”“网络传播学”,又有突出应用性特征的业务类课程,如“公共关系学”“体育新闻”;既有基础性的学科类课程,如“新闻传播基础”,又有延展性的通识性课程,如“影视文化”。从授课对象来看,既有本科生课程,又有研究生课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和修正,并初步形成研究型教学的实践模式。具体来讲,其主要过程和核心环节如下:

(一)教学从具体现象入手

新闻传播学具有的应用性和社会性特征,以及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新闻传播现象理应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的“第一田野点”和“教学案例库”。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应当建立在对现实生活中新闻传播现象感受、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型教学也不例外,其基本的着力点和生长点都在于此。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关注具体现象、关注现实,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向学生强调两大类现象,以引领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一类现象是国际性和全国性的重要新闻传播现象,比如传播环境的变化、传媒产业的变革、传媒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等等,其立足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了解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话题。这类现象的提供及分析,主要是要让学生形成“大局观”,能从宏观上把握传媒业界和学界的发展特点、趋势和前沿话题;另一类现象是区域性新闻传播现象,是主要立足于云南本土的新闻传播现象,比如云南传媒业的发展面向、云南传媒业的最新变化、云南传媒业的民族特性、云南传媒业的重要新闻报道案例等。这类现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性更强,是可以触及和感觉到的现象,更容易引发学生持续关注。通过这些现象的呈现与分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既树立新闻传播学科与新闻传播业的整体性认识,又能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本土性现象和问题。这实际体现了普遍性与特色性的结合。从具体现象入手,是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起点。

(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凸显教学中的问题导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进行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基础。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我们都注重开展启发性教学,并着力建构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习惯。简单来说,就是在告诉学生“是什么”“该如何做”的时候,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这样”“为何这样做”的问题。这样,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受到老师的引导和激发,学会自主学习,主动进行学习过程的延伸,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实现对某一理论问题和具体现象的判断与思考,进而在学习中形成鲜明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大有裨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体现为一种学术反思的精神和学术批判的意识,而这一点,又恰恰是研究型教学开展的关键所在。在教学实践中,围绕问题意识,我们在多门课程中开展了问题导向之下的研究型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三)构架多向互动教学格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扮演好“引路人”和“参谋者”的角色。当学生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后,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提出思考问题的参考路径,让学生少走弯路。为此,构架多向互动教学格局,就成为实现教学相长的最佳平台。多向互动,指向的其实就是学习过程中思想的立体化交流。在专业教学活动中,不仅强调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也注重打破课程教学之间的界限,加强课程之间的互动配合,从而形成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这样,就能够形成各种思想激荡共振的讨论场和“思想的自由市场”。同时,多向互动还指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多平台,除却设置常规的课程教学环节外,还可以把讨论场延伸到课外,尤其是通过网络讨论平台的搭建,如设立公共邮箱,建立讨论QQ群、微信朋友圈以及使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等,让思想讨论场实现多向度延展。这一格局的形成,能极大地激发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思想的激烈争辩和相互启发中实现更高层面次的教学相长。显然,形成教学互动格局对于开展研究型教学极为重要。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弥补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弱点和不足,实现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聚合学生的“奇思妙想”“奇谈怪论”,使讨论的问题在思想交锋和自我扬弃中逐步走向深入。因此,构架多向互动教学格局可以看作是研究型教学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四)提倡“有感而发”

如何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好的方法不是老师去让学生做“命题作文”,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去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这就是“有感而发”。本科学生做研究,所受的限制条件自然较多,比如专业理论基础较单薄、学术视野较为狭窄、研究能力较欠缺等。因此,提倡“有感而发”,就能让学生的研究性活动从学生最熟悉、最擅长、最有想法的问题入手,能让学生做到有所思、有所想、有所为,在研究与讨论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这样,学生的研究过程就容易建立在相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为明显的创新点之上,就有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最关键的是,“有感而发”能让学生在问题研究过程中树立自信心和增强驾驭能力,容易让研究活动变得鲜活、有趣。因此,“有感而发”指向的是学生的兴趣点,这也成为调动学生参与研究型教学的重要环节。当然,“有感而发”应当是立足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框架之内的,但不应受限于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形成教学内容的延伸与领域的拓展,这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的开放性特点。

(五)搭建多形态的研究型教学操作平台

竞赛,是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也是人们实现自我目标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方式。好胜心、荣誉感、团队观念与成就意识,是人的普遍心理需求,而竞赛恰恰是满足这些心理需求的最好途径。借力学术竞赛平台,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对学术研究活动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形成明确的目标意识和方向感。这些年来,我们就曾借力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年度新闻论文奖的评选活动和专业领域内的其他主题征文活动,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新闻媒体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时期的纪录片研究”等征文活动,积极组织学生撰写论文参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具体操作中,我们采取从点到面、从个体到群体的有序推进的做法,教师和学生协同作战,共同参赛,形成不同层次的研究共同体,在实施中,大家结合新闻传播现象的考察、分析,提出具体研究的问题,经过教师与学生多向度的讨论后,形成具体的研究问题。当老师或学生的论文成文后,又借助公共交流平台,大家集思广益,对每篇论文进行“批判性讨论”,促进研究者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其论文。最后,经教师初评后,推荐出优秀的论文参加论文竞赛。迄今为止,已有十余名本科、研究生学生在各类征文中获得优秀论文奖。

同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还积极组织学生申报各类创新性科研项目,如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计划训练项目,进行课题研究。通常在项目申报期内,学生自行组建研究团队,设计研究选题和明确研究思路,然后由教师团队介入,进行“头脑风暴”和“创意比拼”,经过多次论证和反复讨论后,完成项目申报。项目立项后,则由教师团队全程跟踪、指导,完成课题研究。近年来,我们已经指导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校级项目2项。

此外,我们还积极探寻研究型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多种路径和方法,如吸纳学生参与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会,组织开展小型学术训练营、开展小型专题论坛等,效果都很好。这些形态多样的研究型教学实践平台,使学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研究意识、研究能力也有较大提升。显然,这些平台已成为研究型教学实践的有力生长点。

(六)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性思维

研究型教学展开的过程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创造性思维。前已述及,专业创造性思维应成为新的传媒生态环境下新闻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研究型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环节设置,都围绕这一核心目标展开。从理念层面上讲,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研究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旨归;从教学环节设置看,无论是从现象考察入手,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到提倡“有感而发”,还是从搭建多向度互动教学平台,到搭建多形态的研究型教学操作平台,都紧密围绕学生主体以及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展开。因此,学生的专业创新性思维就是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的,是在研究实践过程中逐步发展的,是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活动中逐步完善的。而学生专业创新性思维的建构与完善,反过来又成为提高学生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推进力量。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性思维,也正是研究型教学的价值所在。

上述研究型教学实践过程,能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也体现出一定的模式特征。概而言之,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打破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限,有效实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相互借力和互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二是建构了教与学的多向度交流互动格局,可以清晰地体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三是教学实施中贯穿了学生本位的意识,让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习成为主导,并容易在教学班级中形成学习型团队的良好氛围;四是教学目标明确指向学生的专业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而且教学过程能很好地实现“传道”与“授术”的均衡与融合。

四、结 语

近年来,新闻教育界对于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讨论持续展开,其中,新闻教育与新闻业态的对接、新闻教育的国际面向与地方面向的合拍、专业教育的学理性与应用性统一、观念模式与能力模式之协同等等,都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但有一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与目标,早已成为一种共识和方向。

作为新闻专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微观实践”,研究型教学在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提供新的路径,并能有效地拓展问题讨论的空间。此外,研究型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也同样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和实践的可能性。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