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目标的特征

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目标的特征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逻辑取向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指向,基于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持续发展为本,在目标上应体现全面性、发展性与适应性的基本特征。国内外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变化的环境进行战略调整。就地方本科院校相互间类型、层次的差别而言,强调针对性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实践逻辑取向下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指向,基于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以持续发展为本,在目标上应体现全面性、发展性与适应性的基本特征。

1.专业课程目标调整应具针对性

课程目标的针对性,在实践中是用来阐述高等学校符合社会期望程度的。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目标的调整应针对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地方本科院校需要针对社会环境的变换提出课程建构目标。国内外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针对变化的环境进行战略调整。

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地方经济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当然,由于各个地方本科院校所处区域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层次、类型的需求也就不同。就地方本科院校相互间类型、层次的差别而言,强调针对性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再者,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现存问题进行调整。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问题在第一章已做了专门的分析与阐述。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建构的目标需要须针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整。

2.课程目标内容应面向人的全面和个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种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基本理论。所谓全面发展,指的是“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2]。全面性特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不是相互矛盾的,而二者的差异体现在对社会发展的生长点的促进方面,越是进步的社会,越是珍视个别差异。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并为学生差异的、特殊的、可变的能力提供发展机会。个性化发展要求在课程目标制订过程中彰显院校课程特色,这既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是满足不同类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必由之路。

但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个性化发展为中心,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其一要确保所有学生毕业时拥有自身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同时在课程实施中要实现课程的架构和控制,以促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其二,在目标内容上应涵盖专业理念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强调学生专业理念精神中的情意培养,注重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学生的应用能力。

3.课程目标应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

发展性特征是指,在目标的设计和达成的过程中,既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特色,校情与学情以及学生发展与成长的规律和特点等满足地方院校发展的需求,又要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要求,更要根据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能够适应、胜任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4.课程目标定位应具适切性

适切性是指目标的定位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中所处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的成长条件与规律,对人才培养目标的预期结果既要“高站位”,保障人才培养中重要指标的高水准,又不能盲目偏高,脱离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使课程目标空置。所以,适切性就是与学生成长规律适切、与学生的培养定位适切,并使课程设置与之适切。

5.课程目标应有国际化视野

“在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召开了两次高教国际化的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高教国际化已从边缘逐渐变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一个中心因素。”[3]目前,国际化已经成为地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主要内容,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应考虑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国际化的具体内涵是: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学生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