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彰显语文课魅力

彰显语文课魅力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和魅力。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寓教于乐, 这才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课程标准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她认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 也不可能被淘汰。来感受宋庆龄为有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吴忠市利通区第八小学 韩淑琴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崭露头角。 多媒体手段把声、 图、 文、 情境与听说读写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手、 脑、 眼、 耳、 口等多种器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使学习成了一种轻松、 愉悦的过程。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更大的活力和魅力。

1. 运用多媒体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部动力, 是推动学生探求内部真理与获取能力的一种强烈欲望, 多媒体技术把声音、 文字、 图像融为一体,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内在因素, 丰富教学内容, 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我在教学《秋天》 时, 一年级学生虽然对秋天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很难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根据课文内容从网上下载了与课文有关的视频, 在课前先播放一段秋天的视频, 一边听着优美的配乐朗读, 一边让学生欣赏着迷人的秋天。 随着优美的音乐, 画面上草儿黄了, 金黄的树叶在秋风的吹动下, 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田野里, 稻子、 棉花、高粱形成了一幅美丽丰收的景象。 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 水灵灵的葡萄, 红彤彤的枣, 一一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孩子的面前, 孩子们一边睁大眼睛欣赏着这美丽诱人的图画, 一边感受着秋天不仅是一个美丽的季节, 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当学生被这美丽的景色陶醉时, 我顺势引导学生: “这么美丽的图画, 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文字写了下来, 你们想读吗?” 孩子们兴趣盎然, 迫不及待地进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上用心感受秋天的美丽。 又如在教学《锡林郭勒大草原》 一文时, 课前我一边让学生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一边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草原风光, 把学生带入到大草原的意境中, 激发学生的向往之情, 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上抓住了学生的心,才是有效的课堂。 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变“要我学” 为“我要学”,寓教于乐, 这才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2. 运用多媒体手段, 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程标准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 要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首先要让学生品读语言文字, 从语言文字中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我不能忘记祖国》 一文时宋庆龄有一句话: “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 也不可能被淘汰。”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从语言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宋庆龄的精神气质,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呢? 在这一环节中, 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先呈现句子: “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祖国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 在学生了解仁人志士后, 用资料展示一些仁人志士曾为祖国不惜抛头颅, 洒热血, 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洗礼, 感受宋庆龄曾对祖国充满希望。 她认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 也不可能被淘汰。 再次抓住句子,“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 有勤劳的人民, 悠久的历史, 有富饶的物产, 有优良的传统……” 来感受宋庆龄为有这样的祖国而感到自豪。 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地大物博, 我出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并配以优美的文字介绍,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我们的祖国正是因为有广阔的土地、 有勤劳的人民、 悠久的历史、 有富饶的物产、 有优良的传统……所以我们的祖国不会被淘汰, 也不可能被淘汰的自豪之情。 通过多媒体的运用,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 并从中感受宋庆龄的精神气质, 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感。 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朗读, 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我们的课文充满了无限的魅力。

3. 运用多媒体手段 突出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而学生因为对教材中某些文字内容相应的生活经验, 对一些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理解和认识, 而多媒体技术就是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以图形、 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使课文中描写的内容更加真实, 使学生身临其境, 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我在教学《月亮和云彩》时, 文中李小文说: “跑得快的是云彩, 而不是月亮。” 为了证实他的说法,他叫大家站在一棵大树下, 从树杈间看月亮, 证实云彩比月亮跑得快。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很难理解, 于是, 我以动画的形式运用多媒体演示, 在静态的树杈间, 一朵一朵的云彩很快跑过去了,而圆圆的月亮却走得很慢。 动画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一幅云彩跑得快而月亮却走得慢的画面, 这样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识字教学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教学重点, 有些识字教学教师一味让学生分析字形, 十遍八遍书写, 即使这样还是效果甚微, 教师教得辛苦, 学生学得枯燥乏味。 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将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让学生兴趣盎然。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我运用多媒体手段设计一些游戏、 儿歌的形式, 画面上出现生字边跳边说: “我来了, 你们认识我吗?” “谁能认识我?” “谁愿意和我交朋友呢?” 这些贴近低年级学生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有一些字形, 我在大屏幕上分部分出现, 如左右结构, 先用红色出现偏旁, 再用黑色出现其他部件, 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利用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如学习“贝” 字时, 我先出现甲骨文的贝, 使学生初步感受古代人造字借助符号, 然后伴随着画面上孩子兴奋的叫声“快看贝字变了” 出现“贝”, 于是“贝” 这个字在孩子头脑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帮助孩子进行记忆。 进行写字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体先对孩子进行笔顺的指导, 让孩子跟着进行书写, 然后让孩子自己写两个, 对写得好的或有问题的字进行展评, 找到原因, 再写两个。 这样, 孩子们一次比一次不仅写规范了, 而且还写漂亮了。 于是, 识字和写字的教学重点得到了突破。

《观潮》 这篇课文中, 潮来时是全文的重点部分, 课文中通过潮来时的景象和描写声音的词语句子, 让学生感受大潮声势之浩大、 气势之宏伟, 进而理解为什么它是“天下奇观”。 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钱塘江大潮, 难以想象大潮由远而近的景象, 于是我上网查找到一些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 先让学生通过阅读, 找到这些句子和表示声音的词语后, 再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真实地感受钱塘江大潮水势之大, 来势之猛, 气吞山河,无比壮观的景象。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 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更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之美,彰显了语文课的魅力。

4. 运用多媒体手段, 开阔学生的视野

课程标准理念中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充分挖掘教材, 拓展学生的知识, 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浪花》 时, 课文中描写“浪花给我们捧来了雪白的贝壳, 青青的小虾”,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理解“雪白的贝壳, 青青的小虾” 有一定的困难。 于是我播放“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 的图片, 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雪白的贝壳, 青青的小虾”, 紧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浪花还给我们捧来了什么? 在孩子们打开思维说出各种答案时, 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一组海底世界的视频, 再加上生动的解说, 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神奇多彩的海底世界。 多媒体的运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彰显了语文课的魅力。

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 更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彰显了语文课堂的魅力。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 我将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不断更新, 让我们的语文课彰显更大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