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自尊文化的现代走向

教师自尊文化的现代走向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教师自尊主要是心怀一己的个人主义、权威主义的职业自尊。由于教学公有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教师之间的孤立;由于教学工作私人化和“成败靠自己”的社会化准则,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被强化了。[48]要突破这种教学体制对教师文化再生的羁绊,我们需要实现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的转型,需要建立共同的愿景与信念,需要通过制度文化规范以及教师的自我文化反思得以实现。

我们所说的教师专业自尊不同于传统教师自尊文化中的教师自尊。在现代社会和学校变革的背景下,教师专业自尊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对传统教师自尊文化的扬弃、发展和超越。

由于时代不同,传统教师自尊文化与现代教师自尊文化有很大的区别。所谓传统教师自尊文化是指适应过去的政治制度、生产关系、文化体制以及所形成的相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制度的教师自尊文化;所谓现代教师自尊文化是指适合现代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体系和现代文化、科技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教育观念、形态和特征的教师自尊文化。而在我国,现代教师自尊文化是指我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为适应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提出并着力营建的教师自尊文化。与之相应的是,传统教师自尊是在传统教师自尊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具有相应特征的自尊;现代教师自尊是在现代教师自尊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具有相应特征的自尊。

显然,在不同自尊文化背景下教师个体的自尊状况也有很大差异,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环境。传统教师自尊会打上传统教师自尊文化的烙印;现代教师自尊会具备现代教师自尊文化的特征。然而,传统教育并不都是陈腐的教育,传统教师自尊文化也并不都是落后的教师自尊文化。例如,在我国古代传统自尊文化中,以儒家为代表的教师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乐趣,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立志乐道,改过迁善,“吾养吾浩然之气”“舍生取义”等教师伦理道德与气节修养;在修养方法上注重自省自克、自求自得、反求诸己、专心有恒,以及“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的学习方式;在师生关系上提倡“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这些都是我国古代传统教师自尊文化的精华,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但是传统教师自尊文化与传统教师自尊毕竟有其时代局限性。例如,传统教师自尊注重洁身自好,主要关注自我生存、防御外来伤害,是一种本能性的、防御性的、被动适应生存环境的自尊。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虽然也有自觉的责任担当及内在问责的理念,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教师地位低微的情况下,实际上一些教师教书主要是为了养家糊口,缺乏现代专业教师所需要的“以生为本”“爱满天下”,以及积极引领学生和社会发展的能动性

传统教师自尊主要是心怀一己的个人主义、权威主义的职业自尊。由于教学公有文化的缺失,造成了教师之间的孤立;由于教学工作私人化和“成败靠自己”的社会化准则,个人主义教师文化被强化了。在师生关系上虽然也提倡“教学相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未成气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师道尊严”与“教师中心”,教师主宰全部的教学活动,缺乏现代教师所应有的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特征,不少教师还带有清高孤傲、文人相轻、自我封闭、孤陋寡闻的陋俗。

在近代传统分科课程体制下,各学科处于割裂甚至对立的状态,使一些教师错把自以为是、故步自封当作专业自尊。教师往往强调学科身份的认同,忠于自己的任教科目,缺乏共同的价值观。教师工作最为普遍的状态不是团体性的,而是个体性的,他们生活在一种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之中,这种单独工作的孤独状态造成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个体之间很少合作,存在着一种封闭的自我保护的个性发展倾向。这种倾向阻碍了教师之间的知识分享,不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积累与改善;导致了教师封闭的心智模式,不利于教师批判性反思能力的培养;导致了教师职业孤独,不利于教师获得外界的情报和情感支持。[48]要突破这种教学体制对教师文化再生的羁绊,我们需要实现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的转型,需要建立共同的愿景与信念,需要通过制度文化规范以及教师的自我文化反思得以实现。[49]

传统教师自尊是比较空泛的、孱弱乏力的,不少教师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本事,少有成就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主要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教学方法单一、封闭、因循守旧,忽视同社会的广泛联系,对新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不能适应,对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能掌握。在这种教育指导下的思维方式,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现代教师自尊要以实力、成就为基础,要有开拓进取、自主创新的精神,教师要在教改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我而不是压抑与埋没自我。

传统教师自尊是依赖的、获得性的、思想保守的自尊;现代教师自尊是自主、自由、独立而开放的自尊。现代教师在教学中得以保持个人的教学风格、专业优势,也善于吐故纳新、与时俱进,这也是现代教师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在人格问题上,传统教师存在着矛盾性,一方面清高孤傲,一方面又有很强的依附性。一些教师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应考做官,但仕途失意、求官不成,无奈当了教师,于是在自我价值上由不能依附权势转而厌恶人世,远离社会,孤芳自赏,人生充满了困惑与消沉。

总的来说,传统教师自尊是一种朴素的、自发的、意义模糊的自尊,是一种传统社会环境中简单的职业自尊,谈不上什么专业性,其中还沉积着许多历史的糟粕;而我们所提倡的现代教师专业自尊,内涵清晰、外延确定,有积极的目的性和重要的价值意义,这是一种在复杂的现代社会环境下,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所急切需要确立的自尊。教师专业自尊始于教育改革中教师专业化要求对传统教育、传统教师自尊文化的批判,以及对教师自尊现状不安的追问。

在新时期,社会和学校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教师开始了专业化进程。然而,在这个进程中教师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矛盾,如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自尊与他尊的矛盾,自尊要求与社会允应的矛盾等。一些教师由于不能对传统教师自尊文化进行反思,对社会和学校变革的影响进行价值澄清,对传统自尊文化中的精华进行继承,对现代文明中的积极特征及时顺应,因而出现职业生存的自我迷茫和内心的困境。

现代教育正在改革与发展中,现代教师自尊文化也处于吐故纳新的动态过程中。社会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民主,人际关系也更为复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师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面对世界,开放自我;需要和同事、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加强专业合作,共同努力奋进;需要理解改革的压力,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其中。当然,在复杂的环境中我们更需要有内心的坚守、自我的独立,保持现代教师应有的精神。

总之,在社会和学校变革背景下传统教师自尊文化正经受着巨大冲击与挑战。在教师专业化背景下,重建教师自尊文化已刻不容缓。重建并非全盘抛弃,而是对传统教师自尊文化加以扬弃,及时吸纳现代教师自尊的先进特征。如何纠正传统教师自尊文化中落后、保守的一面,弘扬其积极、精华的一面,并如何接纳与顺应社会和学校改革中积极的要求,抵制与消除其消极的影响,[50]这是教师自尊重建的方向性问题。

归纳以上的讨论,教师自尊文化的现代走向是:从传统朴素的自尊走向现代专业的自尊。更具体些说,是从意义模糊的自尊走向价值明晰的自尊,从关注自我的自尊走向“以生为本”的自尊,从个人主义、权威主义的自尊走向相互尊重、合作学习的自尊,从空泛乏力的自尊走向以教师实力为基的自尊,从主要是依赖的、获得性的自尊走向主要是独立的、内生性的自尊,从拘谨的封闭式自尊走向舒展的开放性自尊。这是教师自尊文化的重建要旨。经过这种重建,从而匡正、突破与升华传统教师自尊文化,使教师能够在守望教育、爱岗敬业中洞悉教育真谛、践行价值人生;在爱心奉献、合作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皈依精神家园;在精心施教、潜心育人中发展智慧才能,彰显师者魅力;在保持特色、舒张个性中播种正义与真理、引领人类文明。通过这种重建,以期达到提升教师的人格品质、促进教师自身和学生发展的目的。这种重建实际上是教师心灵的深度重建。

【注释】

[1]张雷.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校长领导力问题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6):45-48.

[2]褚宏启,杨海燕.走向校长专业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6.

[3]王卫华.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变迁及展望[J].教师教育研究,2010(4):19-24.

[4]张丽敏.教师使命的内涵及特征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12,11(6):7-12.

[5]丁钢.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未来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3-09-06.

[6]王政,任京民.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及其养成[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3):29-32.

[7]陈向明.教师如何创生自己独特的知识[N].中国教育报,2010-01-22.

[8]林正范,贾群生.中外师范教育与师资培养途径之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1-9.

[9]陆昉.应当强化教学独特的学术性[N].中国教育报,2012-06-04.

[10]张华军,朱旭东.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涵[J].教师教育研究,2012(5):1-8.

[11]卢乃桂,王丽佳.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教师责任[J].教师教育研究,2013(1):1-5.

[1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13]乔纳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4]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15]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6]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17]乔纳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68-169.

[18]吴非.教师职业的使命与荣耀[N].中国教育报,2010-05-20.

[19]乔兰德.健康的人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8-99.

[20]魏运华.自尊的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1]林格伦.课堂教学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651.

[22]陆哥JO,赫胥勒G L.生活心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7.

[2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7-219.

[2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84.

[25]田玲.探索痛苦背后的谜[N].中国教育报,2007-01-25.

[26]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8.

[27]蔡辰梅,刘刚.“教师是一种良心活”——对教师职业认同方式的分析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10(1):6-11.

[28]泰勒·本·沙哈尔.自尊心与成就独立思考者[EB/OL].[2010-07-20].http://wenku.baidu.com/view/908255alb0717fd5360cdc78.html.

[29]鲁宾斯坦.普通心理学原理[M].厦门:鹭江出版社,1988.

[30]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当代心理咨询与治疗体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2.

[32]王莉.不在原地等待腐朽[N].中国教育报,2010-12-20.

[33]伊·谢·科恩.自我论[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434.

[34]李先军.教育无用论探析——从科顿姆的教育功能观说起[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9-23.

[35]马祥勇.一个教师对另一个教师的回答[N].中国教育报,2011-04-15.

[36]张贵勇.名师贵在坚持读书和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1-12-08.

[37]林孟平.辅导与心理治疗[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1988:216.

[38]张菁.把教学变为心育过程[N].中国教育报,2010-09-10.

[39]刘晓明.教师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4.

[40]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

[41]李先军.教育无用论探析——从科顿姆的教育功能观说起[J].现代大学教育,2009(1):19-23.

[42]凸凹.“上帝”的眉批[J].群言,2009(9):30.

[43]薛巍.尊严的历史及其含义[J].三联生活周刊,2012(48):170-171.

[44]龚群.人的尊严及其实现[N].中国教育报,2011-01-24.

[45]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6]任光升.中美两位教育者的眼泪[N].中国教育报,2012-04-03.

[47]宽容.有智慧的教育让师生更幸福[N].中国教育报,2011-12-30.

[48]邓涛,孙启林.论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及其变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7(7):26-30.

[49]姜新生.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3):5-9.

[50]翟莉,王守恒.专业化背景下教师自尊文化的寻根与重建[J].现代大学教育,2009(5):19-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