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我国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数学学习目标,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学段,即第一学段、第二学段、第三学段(初中)。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结构

《标准》的结构。

(二)基本理念

1.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了解数学的作用

数学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第二,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第三,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第四,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正确发挥教师的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关于教学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6.正确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目标

为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性,《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数学学习目标,同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分为三个学段,即第一学段(小学1—3年级)、第二学段(小学4—6年级)、第三学段(初中)。

《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下列总体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标准》又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目标要求。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后三个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丰富多彩的过程中实现的,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现将第三学段的四个方面的目标剖析如下:

1.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通过实数、整式和分式、方程和方程组、不等式和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的学习,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初步掌握一些有效地表示、处理和交流数量关系以及变化规律的工具,发展符号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通过探索基本图形(直线形、圆)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学习平移、旋转、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运用坐标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在探索图形性质、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在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与掌握了一定的图形性质的基础上,从几个基本的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基本性质,从而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概率与统计体会抽样的必要性以及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进一步学习描述数据的方法,体会概率的意义,能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体验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

实践与综合运用通过研究性课题的学习,发展应用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经验提出课题、积极地思考所面临的课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2.学思考

对应知识与技能领域中的四部分内容,《标准》提出了相应的数学思考的具体要求。

数与代数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所谓数感,就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空间与图形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所谓空间观念,就是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做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概率与统计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实践与综合运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

3.决问题

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标准》为了使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落到实处,在课程目标中设立了解决问题领域,揭示了运用数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发展。具体的有:

①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标准》首先将提出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正确表述和解决同等重要,而提出问题更是我国学生的薄弱环节。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学习、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②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解决问题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这一点在我国传统课程中既没有明确指出,也不够重视。而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作为课程的重要目标。

③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好的问题解决者常常监控并调整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常常做计划,并定期对正在做的事做检查,以了解它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如果感到遇到了重大挫折,他们就尝试换一个解决问题的角度;而当解决了一个问题之后,他们能回顾整个解题过程,反思结果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是否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与其他问题是否有联系等等。总之,学生的评价和反思意识及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4.感态度

《标准》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该领域的具体要求如下:

①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某些数学话题,能够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③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

④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课程内容

新课程对每个学段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数与代数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可以帮助人们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

空间与图形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实践与综合应用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结构

《标准》的结构

(二)基本理念

研制组通过国际比较和自我剖析、借鉴与反思,从时代需求、国民素质、个性发展、全球意识四个方面综合思考,形成了《标准》的10个基本理念:①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②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③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④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⑥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⑦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⑧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⑨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⑩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三)课程框架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和选修。必修课程由5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有4个系列,其中系列1、系列2由若干个模块组成,系列3、系列4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每个专题1学分(18学时),每2个专题可组成1个模块。

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及标准

高中数学课程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包括5个模块,共10学分,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内容。其内容的确定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二是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5个模块的内容为:

数学1,包括集合、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

数学2,包括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

数学3,包括算法初步、统计、概率;

数学4,包括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平面上的向量、三角恒等变换;

数学5,包括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

上述内容覆盖了高中阶段传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证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与难度上做过高的要求。

此外,基础内容还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统计等内容。

向量是近代数学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沟通几何、代数、三角等内容的桥梁,它具有丰富的实际背景和广泛的应用。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常常需要根据所获取的数据提取信息,做出合理的决策。在必修课程中将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和基础知识,它们是公民的必备常识。

算法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已经成为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它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算法的思想和初步知识,也正在成为普通公民的常识。在必修课程中将学习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初步知识,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

必修课程的呈现力求展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努力体现数学知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内在联系,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教师和教材编写者应根据具体内容在适当的地方(如统计、简单线性规划等)安排一些实习作业。

在完成必修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希望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学习系列1、系列2。

系列1是为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包括2个模块,共4学分。系列2则是为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包括3个模块,共6学分。

系列1的内容分别为:

选修11,包括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导数及其应用。

选修12,包括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数系扩充与复数的引入、框图。

系列2的内容分别为:

选修21,包括常用逻辑用语、圆锥曲线与方程、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

选修22,包括导数及其应用、推理与证明、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

选修23理、统计案例、概率。

在系列1、系列2的课程中,有一些内容及要求是相同的,例如,常用逻辑用语、统计案例、数系扩充与复数等;有一些内容基本相同,但要求不同,如导数及其应用、圆锥曲线与方程、推理与证明;还有一些内容是不同的,如系列1中安排了框图等内容,系列2安排了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计数原理、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等内容。

系列3、系列4分别由若干专题组成,每个专题1学分。

系列3包括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等六个专题。系列4包括几何证明选讲、矩阵与变换、数列与差分、坐标系与参数方程、不等式选讲、初等数论初步、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等十个专题。

系列3、系列4的素材比较丰富,随着课程的发展,这些内容将进一步拓展、丰富和完善。

系列3、系列4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基础性的数学内容,不仅应鼓励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积极选修,同时也应鼓励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选修这些课程。

系列3和系列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数学的基础性内容,反映了某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些专题是中学课程某些内容的延伸,有些专题是通过典型实例介绍数学的一些应用方法。这些专题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应用意识。

专题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和体会一些重要的概念、结论和思想方法,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应用意识。

对于系列3、系列4的学习,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是教师讲授,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还应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写专题总结报告等,力求使学生切身体会“做数学”是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独立思考是“做数学”的基础。

系列3、系列4的评价方式是不同的,根据系列3内容的特点,对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评价适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的说明

1.程设置的原则与意图

必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未来公民的基本数学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

选修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是: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其中:

系列1是为那些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系列2则是为那些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系列1、系列2内容是选修系列课程中的基础性内容。

系列3和系列4是为对数学有兴趣和希望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而设置的,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某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打好数学基础,提高应用意识,有利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的认识。其中的专题将随着课程的发展逐步予以扩充,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进行选择。根据系列3内容的特点,系列3不作为高校选拔考试的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评价适宜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由学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

2.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内容

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的思想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各模块和专题内容之中,并在高中阶段至少安排较为完整的一次数学探究、一次数学建模活动。高中数学课程要求把数学文化内容与各模块的内容有机结合。

3.块的逻辑顺序

必修课程是选修课程中系列1、系列2课程的基础。选修课程中系列3、系列4基本上不依赖其他系列的课程,可以与其他系列课程同时开设,这些专题的开设可以不考虑先后顺序。必修课程中,数学1是数学2、数学3、数学4和数学5的基础。

4.列3、系列4课程的开设

学校应在保证必修课程、选修系列1、选修系列2开设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情况,开设系列3和系列4中的某些专题,以满足学生的基本选择需求。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逐步丰富和完善,并积极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远程教育资源)。对于课程的开设,教师也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5.学生选课的建议

学生的兴趣、志向与自身条件不同,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对学生数学方面的要求也不同,甚至同一专业对学生数学方面的要求也不一定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方面,还是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都需要一些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学生,这对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据此,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选择之后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和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下提供课程组合的几种基本建议。

①学生完成10个学分的必修课程,在数学上达到高中毕业要求。

②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系列1中学习选修11和选修1.2得4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共获得16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并且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16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

③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在完成10个必修学分的基础上,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系列2中学习选修2.、选修2.和选修26学分;在系列3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在系列4中任选2个专题,获得2学分,总共获得20学分。另一种是,如果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希望获得较高数学素养,除了按上面的要求获得20学分,同时在系列4中选修4个专题,获得4学分,总共获得24学分。

课程的组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的组合可以相互转换。学生作出选择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条件向学校申请调整,经过测试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可转换。

(六)课程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①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②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③提高数学的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④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⑤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⑥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七)实施建议

1.学建议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和教育科学素质。

数学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在教学中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

②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

③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

④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⑤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

⑥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⑦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2.价建议

数学学习评价,既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重视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水平的甄别,又要重视其学习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既要重视定量的认识,又要重视定性的分析;既要重视教育者对学生的评价,又要重视学生的自评、互评。总之,应将评价贯穿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更要突出评价的激励与发展功能。

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过程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具体包括:

①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②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③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④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

⑤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进行评价。

3.材编写建议

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高中数学教材的编写,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稿)》的精神,贯彻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要求,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保证。教材应当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教材应以《标准》中的模块为单位进行编写。《标准》提倡教材编写的多样化,对于各模块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可以做适当的调整,不同的教材可以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特别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①素材的选取应体现数学的本质、联系实际、适应学生的特点;

②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③体现相关内容的联系,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和认识数学;

④注意新理念、新内容在教材编写上的特殊处理;

⑤渗透数学文化,体现人文精神;

⑥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⑦反映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复习思考题

1.答题

(1)简述课程的含义与课程类型。

(2)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动因是什么?

(3)现代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是怎样的?

(4)与国际比较,我国数学教育有哪些优势与不足?

(5)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哪些?

(6)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哪些?

2.述题

(1)谈谈你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

(2)你是如何理解教学中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的?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实现两者的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