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大学生来说,参与奥运会这种关乎国家名誉的盛会千载难逢,大学生通过学习奥林匹克精神,强化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坚定了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

(一)引导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不断开展文化活动,达到了团结学生、发挥学生创造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的目的,然而当前高校的文化活动衍生出诸如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的众多弊端,许多问题急需解决。首先,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比较缺乏。一方面,学生的娱乐节目较多,并且是自娱自乐,学术活动开展少,参与的更少,不利于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文化活动多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上面,没有结合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机制不健全。教育形式陈旧,不具有时效性和创新性;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校园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有功利色彩,使得学生表现出自私自利、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团结精神等趋势[22]

面对上述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众多问题,高校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第一,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去,重视高素质、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高校领导也要明确各级工作人员的相应职责,担负起相应的责任。第二,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健全符合现代化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在当今社会,网络作为交流与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与途径,对校园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冲击与影响,高校工作人员应该合理分析这种负面影响,转劣势为优势,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利用网络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第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加强校园精神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校园精神建设,校园精神建设反过来也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高校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渗透校园精神,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而校园精神中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增强学生对校园精神的认同中,推进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学校要多开展高雅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青年节、劳动节等),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促使大学生积极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全方位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高校要主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念变革,增强其主体意识,激发其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主体的创新。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发扬民主观念,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建立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同时,学生要明确自己的价值准则、价值取向,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所以,高校大学生也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与创造力,提高自身的同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组织、发展、选择的主体权利,也就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作用。[23]

(二)指导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活动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的为大众服务的、不求回报的、奉献爱心的活动,体现了民族的团结力与追求共同价值的理念,而当今社会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已经成为趋势,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情操,提升自身道德,体验社会生活;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也是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24]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全国级或世界级赛事、大型会议、博览会等活动中,经常会需要许多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要求道德素质高、工作能力强、沟通能力强,高校的学生自然成为最好人选,而这些活动也为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加强自我锻炼提供了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学生能够自愿参与这些关乎国家荣誉、政治名誉、社会发展的活动,也是民族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赛事举办中总需志愿者多达十万名。高校大学生由于具有文化知识扎实、领悟力强、气质优雅、热情认真的特质,从而成了志愿军的主体。他们以极大的热情与极强的能力投入志愿活动中。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语言展现了中国人的文化素质,用实际行为体现中国人的道德品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成为奥运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参与奥运会这种关乎国家名誉的盛会千载难逢,大学生通过学习奥林匹克精神,强化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坚定了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决心。奥运会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这种新专项志愿服务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25]除此之外,各高校志愿者都会组织开展一些诸如环境保护等类型的活动,诸如回收电池、打扫卫生、美化寝室等活动。还有一些重要纪念日与节假日也是开展公益活动的时机,如国际志愿日、学雷锋日、儿童节、重阳节、高校“校园文化节”等,都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契机。

高校通过开展这些志愿者服务活动,不仅要着眼于学校外延的发展,实现治标,还要着力于校内的发展,努力治本。通过丰富多彩的高校志愿者服务,大学生可以实现道德品质的内在改变,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具体实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参与相关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才是真正认知、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准则、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将自身遵守的道德准则与价值理念内化,之后运用到实践中去,在与同伴共同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素质。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协调了认知冲突,完成了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形成的“内化—外化—内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外化。大学生把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意识之后,又将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从而能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建立科学的价值取向,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另外,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亲自参与社会创造与国家建设,不仅能够扩展知识面、提高社会服务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对民生的了解及对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理解,进而领悟自己未来肩负的建设祖国、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使个人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26]

虽然社会实践活动展现了其多种好处,但是高校举办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社会、高校、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度不够;实践活动缺乏完善的机制实施;社会实践活动规划不科学;社会实践注重形式,忽视了效果。根据以上问题,应时代要求,高校应该从原有的实践模式中解脱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托,创新并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和手段,促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支持。高校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重视,认真组织,以此加强校园自身的精神文化建设;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应该积极参与、珍惜机会。其次,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高校应该秉持公平、平等的原则,组织实施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价值观念得到普遍培养,在实践中深化价值观念,又以观念促使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大学生普遍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轨发展的社会实践动力机制。[27]

总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用于实践中的活动,对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素质的培养、品格的提升等都有好处。所以,高校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校准则,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认真规划、详细安排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团活动等,增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尽可能覆盖全校学生,为大学生内在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外化提供平台,增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注释】

[1]陶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J].党的建设,2008(3):15.

[2]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1):33.

[3]田海花.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45.

[4]张晓忠.全球化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识形态状况的调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8(1):33.

[5]王双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6]李璐璐.强化内心认知,着力外化于行—培育和践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青春岁月,2016(7):117.

[7]黎丽萍.试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3):69.

[8]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4):56.

[9]刘凤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4(3):30.

[10]唐平秋.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危机及治理路径[J].探索,2015(1):141.

[11]马福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提升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0):35.

[12]吕红雁.以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J].新西部,2014(10):119.

[13]甘一涵.微文化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析[J].现代交际,2015(6):139.

[14]王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39.

[15]徐新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5(16):36.

[16]祁玲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J].理论观察,2015(10):124.

[17]刘蕴莲.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06-107.

[18]田永静,陈树文.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途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22-23.

[19]任晓晴.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2(11):43.

[20]刘天,范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思考—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90.

[21]倪春虎.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4):75.

[22]华学成.微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思想引领的新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42.

[23]李祥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基于福州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与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4):10-11.

[24]徐希,陈月.志愿服务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价值工程,2015(25):258.

[25]韩孟尧.从管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与激励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212-213.

[26]屈庆平,王英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策略及路径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104.

[27]焦敏,黄德林.基于社会实践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0):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