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在职校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近年来,国家以及河北省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连续扩招,无论是在校学生的绝对数量还是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上河北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河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在职校自身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办学条件有很大改善,师资队伍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教育经费每年都上新台阶。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现阶段河北省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不足,不可否认职业教育仍是各类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当前的发展水平还不能满足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要实现教育领域的整体平衡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来说还面临着以下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缺乏正确认识

近年来,国家以及河北省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普通民众也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但是从总体来说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五千年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不容易改变,加之社会上对人才判断的主流标准仍然是学历,在高校招生中,高职的录取在本科之后,招收的生源较差,结果就造成了职业教育被视为“二流教育”“杂牌军”。前几年的高校扩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普高热,学生和家长普遍将目标对准普通高中,即使上了职业学校也经常是无奈的选择,职业教育的生源受到很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也没有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这种认识上的不足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职业教育和普教比例难以协调,“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

二、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仍需扩大

河北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过连续扩招,无论是在校学生的绝对数量还是在高中阶段所占的比例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上河北省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这并不意味着招生工作可以放松。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要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近几年,河北省的中职招生人数每年都有增加,而且占高中阶段总招生数的比例也是不断提升。到2007年达到47.54%,距离“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不算太远,仍低于当年全国平均值49%的水平。而且河北省对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有着更高的发展要求:到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力争达到140万人,在校生规模高于普通高中在校生。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是简单地做出计划、发布招生数字的问题,它需要政府、学校各方面的努力。

在现实中还有大量需要中等职业教育的人,除了未能进入普高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外,城乡未就业人员需要进行技能培训,高技能人才需要培养,在岗人员需要继续学习,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需要学会谋生技能等,这是一个庞大的中等职业教育消费群体。从数字上来看,尽管目前初中升学率达到60%,但仍有40%的初中生毕业后直接走向社会,需要技能培训;在现有270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而在数百万农民工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有12.5%;在我国的产业工人队伍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6.5%,技工队伍不足职工总数的一半,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5%。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也是当前的形势决定的。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农村劳动力2770多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深化、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农村教育的普及和提高,都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只有扎根在农村,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真正发挥大面积提高农村生产经营第一线普通劳动者素质的功能,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现实情况是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只占到24.7%,中职在校生只占到24.9%。相比而言,河北省有人口7000多万,其中农村人口占到近80%。虽然总的来说城市中职学校中有相当大的部分的学生来自农村,但它们在专业设置、办学模式等方面更多地体现相似性,而深入农村的职业教育更能体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色;并且农村地区仍存在为数不少的潜在受教育者,他们有接受职业教育的必要和愿望。因此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城市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另一方面在区域上要以农村为重点。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素质有待提高

师资力量能够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因为教师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群体,任何知识或能力都要通过教师直接或间接地传授给学生。在学校内部教师的作用要远远超过其他因素,好的师资是一所学校最宝贵的财富。“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开发利用对工人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应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早在2001年11月教育部就出台了《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系统明确的规定,当前阶段,我们仍需关注师资队伍建设的以下几个方面。

(一)年龄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年龄结构并不直接反映教师队伍的质量,它只是判断教师经验多少的一种依据。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总体来说比较年轻,35岁以下的教师占到一半以上。根据2006年的数据,河北省中职35岁以上的教师所占比例要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教师年龄结构轻,没有经验或经验较少,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经验是无形的却是其他硬性指标如学历等无法比拟的,经验的得来必须有时间作为保障。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应当尽快得到改善。

(二)学历职称偏低

从前面对学历职称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发现的问题是中职专任教师中不合格学历偏多,高级教师少。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比重虽然在逐年降低,但截止到2007年,仍占到20%多。高级教师的比例有待提高。学历职称是容易把握的指标,也是大家普遍认可的反映教师队伍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如果这些方面有欠缺,很难保证职业教育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三)专业课和“双师型”教师缺乏

这是我省乃至全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直观和现实的问题。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相加也只占到一半左右,其中“双师型”教师更少,只占到百分之十几。而且“专业课教师很多是由文化课教师改行而来,或从大专院校直接分配而来,专业知识面窄,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严重不足,从事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经验欠缺”。[10]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它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尤为重要。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双师型”教师比例太低,使学生的这种需求很难得到满足,不仅影响到他们就业而且会影响到整个职业教育的声誉。关键不在于认识到问题的存在,而是尽快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

总的来说,我国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等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所需经费投入应是普通高中的3倍左右,但在我国,财政预算内生均经费标准,普高却要高于职高。这对本来就被“边缘化”的、比普通高中缺少吸引力的职业教育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资金不足已成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瓶颈”。

从现实情况看,河北省最近几年职业中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与全国水平相比,绝对数值低,增长幅度也低。同时在这两项指标上职业中学的生均值也都连续三年低于普通高中的生均值。这说明在全国范围内,河北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较低。根据全国2006年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统计公报,职业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我省排在23位。而且投入低只是一方面,在资金分配上也存在偏差。“职业教育在实训场所、教学设施、操作设备、教师培养、学生实训中存在较大支出,我国学校本位的办学模式必然需要政府相当大的投入。”[11]而且选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普通家庭,经济条件差,应该减轻他们的学费压力。尽管中职办学成本高于普通高中,但资金分配上并没有获得较大支持。

由于缺少资金,导致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普遍较差,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软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国内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使得教和学两个环节上,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这样的技能学习结果与实际操作的培训有很大差距。在传统行业,设备的更新周期相对缓慢一些,而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技术的发展很快,设备的更新速度也很快,学习结果就更受影响。

五、中等职业教育与市场结合度不高

职业教育既要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又要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在教育培养人才的同时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研究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及时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12]由于在市场竞争中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职业学校学生的质量和出路,也就成了衡量学校无形资产和产业价值的重要标志。因此职业学校必须具备市场意识,洞察变化规律,掌握需求信息,科学预测人才需求并注重教育教学改革,这样职业教育发展才有希望。河北省一直鼓励中职学校面向市场,积极促成“校企合作”,但是与市场的结合度还没有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主动得多,行业企业主动的少;合作的领域有限,仅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员工培训等方面。中职院校缺乏与市场契合带来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专业设置不合理

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上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听取相关用人单位的意见,因此常常是一哄而上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或者是在专业建设上搞小而全,低水平简单重复,没有形成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有些学校不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就业需要来设置专业、组织教学内容,甚至是有什么条件就开办什么专业,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程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突出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个特点,加强实践教学是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实践能力也是决定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许多中职院校缺少实验实训设备和相关的合格教师;加之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的实践机会很少;此外学校同企业的合作有限,学生很难有机会到企业去实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差,与市场要求差距甚远。

(三)企业参与不积极

行业、企业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动力不足。一方面,企业没有形成培训的传统,它们习惯于“等、靠、要”,在思想上意识不到职业学校同自身的利益关系。我国目前劳动力的总供给远大于总需求,企业没有招不到人的后顾之忧,缺乏投资职业教育的外在压力。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中等职业学校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自上而下进行管理。这种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也削弱了中职院校同市场和企业的联系。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企业参与实践教学不积极。

(四)办学机制不够灵活

河北省一直在探索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办学机制,但就目前来说,办学机制总体上还是不够灵活。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基本上没有联系,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之间、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之间缺乏沟通与衔接,我们所倡导的学分互认制度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制单一,绝大部分学校实行学年制,学习形式基本上是全日制学历教育,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弹性学制、学分制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建立起来;政府对毕业证的注册时间有严格的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弹性学制的发展。

六、中等职业教育相关保障机制不完善

(一)劳动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执行不力

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虽然《职业教育法》早已颁布,这项规定却并没有得到很好实施。事实上,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私营企业为了减少开支,经常招聘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低素质劳动者,严重破坏了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秩序。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也导致职业学校吸引力下降、生源不畅。究其原因,一方面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另一方面也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滞后有关系。

目前,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不少问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缺乏整体规划,只是一种政府许可,而不是市场认可的准入制度;职业资格的类型涵盖面不够宽泛,主要适用于操作性工作岗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出现了许多新的岗位和新的就业问题,对此缺少相应的职业准入标准;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还没有实现互通互认,中职学校学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依然有困难;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未能形成统一的规划,也不利于职业资格制度的完善。

(二)贫困生救助制度待完善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当中,来自农村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比重较大,一部分初中毕业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不能顺利入学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因得不到有效资助,不能顺利完成学业。这些问题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截至2005年,河北省共有中等职业学校686所,共有在校生80万人,其中20万人是贫困生。按照中央财政每年拨款8亿元计算,分到河北省的大概也就是4000多万元,单凭这笔钱资助全省贫困生,资金缺口还相当大,所以还需要各中职学校在资助贫困生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