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全教育督导工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健全教育督导工作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天水市各县区教育督导方面的状况为例,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2012年,市教育督导室下发了《天水市督学责任区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责任区督学工作守则、工作职责和工作规程,划分了督学责任区,县区也都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有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学校的督导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县区督学责任区工作开展不力。

◎王晓东

学校以育人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存之根本。而教育督导工作是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教育督导工作机制,明确督导督政、督学和监测功能,掌握科学评价方法,贯彻督导原则,是做好督导工作,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需要。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市、县级教育督导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影响了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学校在办学行为、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本文以天水市各县区教育督导方面的状况为例,对教育督导工作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仅供参考。

一、教育督导工作的困难、问题及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影响

(一)督导机构责权不符,督导队伍建设滞后

县区教育督导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依法对相关部门、乡镇和学校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行政监督。为此,督导部门必须具有一定的职权和较高的威信。但目前,县级教育督导机构管理体制不顺,教育督导权威不够,督导作用发挥受限。县级教育督导室虽挂上了人民政府的牌子,但实质上只相当于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股室,教育督导变成了内部机构监督部门,其监督效果可想而知。督导评估结束后,对督导部门指出的问题重视不重视、整改不整改、落实不落实,基本上取决于被督导单位。加之部分县区对教育督导工作不重视,教育工作的考核结果不能真正成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更是影响了教育督导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另外,教育督导机构独立性差、经费无保障,角色地位与肩负的使命不相符,使县级教育督导部门陷于了有职有责却无权无威的尴尬境地。

县级教育督导部门直接面对着全县全部学校,工作任务线长面广量大,艰巨的督导任务需要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督导队伍来担负。但对照这个要求,目前县区的教育督导队伍的数量与质量存在较大差距。一是人员数量不足,督导队伍不稳定。有些县区教育督导室由于人力不够,不得不临时从有关股室抽调人员配合工作或长期从学校借用人员。二是督导人员结构很不合理,业务素质缺乏保障。督导室人员和兼职督学中有少部分是从来没有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的,业务素质缺乏保障,单薄的督导力量与繁重的任务不匹配。

督导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评价性和导向性,这些特点决定了督导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但当前,县级教育督导部门管理机制滞后,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的专业化队伍不相适应。一是选拔任用机制不完善。部分县区未按要求设置专职督学,对督导室人员的任职资格要求不严,进入督导队伍缺少必要的门槛。二是培养培训机制不科学。多数县区每年以会代训,扎实有效地督导培训活动开展较少,督导人员多以自学为主,对教育政策法规的掌握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三是考核奖惩机制不健全。在日常管理上,没有充分考虑督导工作阶段性、集中性等特点,将督导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不加区别地进行管理。在具体的督导活动中,对督导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准确度和实效性缺少必要的考核评估,不能有效地激发督导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滞后的管理机制与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不适应,影响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价工作。

(二)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不健全,督导评估的科学性不强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问题是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实施教学质量的科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县区教育部门在基础教育质量管理中处于关键层次,是面向学校的最直接的教学质量监控层面,以县域为主开展教学质量监控更具现实意义与可操作性。县域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发现县域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督导评估,提供改进意见与指导建议,并能从中寻找和发现教学规律,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学决策、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为师生的教学实践的调整与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

目前全国只有部分省市的县区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机构,每年对各学校学生学习质量进行评价与监测,对监测项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形成详尽的数据分析报告,及时反馈给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改革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天水市各县区尚未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在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上,一方面往往侧重于定期测试成绩,关注的是学生学科成绩的班级排名或学校在本县区的学科成绩排名等这些能够以升学率、分数直接量化且看得见、摸得着的指标,很少去思考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教学条件与环境、教学管理、校长队伍、教师素质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等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状况的相关因素。另一方面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班级、学生、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对纵向发展的相关问题关注明显不足,导致教学质量监控是总结性的、甄别性的,而不是形成性的、发展性的,无法对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科学的监督、控制与评估,影响了对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估和诊断的科学性、全面性。

(三)督学责任区工作开展不力,经常性督导无法落实

建设督学责任区是新时期满足高质量教育需求,推动全市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确立为工作方针之一,提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国务院颁布的《教育督导条例》也明确规定实施教育督导应当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督学责任区工作,努力引导中小学校把工作重点转到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2012年,市教育督导室下发了《天水市督学责任区实施方案》等文件,制定了责任区督学工作守则、工作职责和工作规程,划分了督学责任区,县区也都建立了督学责任区制度,有较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工作职责,负责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学校的督导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县区督学责任区工作开展不力。一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少数县区对开展督学活动不够重视,对挂牌责任督学的责任心、准确度和实效性缺少必要的考核评估,不能激发督导人员的创新意识。二是条件保障还有差距,督学活动经费缺少保障,多数县区督学的工作报酬尚未明确,不能有效地激发督导人员的积极性。三是督学实效有待增强,跟踪随访督导的工作方式、质量和效果都有待改善和加强。以上问题既制约了督学区责任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对义务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督导。

二、提高督导工作实效,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机制,提升督导队伍的专业性和实效性

教育督导工作业务性很强,专业要求较高,要建设一支精干的专业化督导队伍。一要健全准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督学任职标准和条件,设置必要的进入门槛,严格任职资格审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人员素质关。二要健全管理机制,实行专兼职督学分类管理,实现专职督学的专业化、职业化。建立督学任期目标责任制、日常工作跟踪管理考核制、工作实绩考核奖惩制等激励机制。完善培训机制,推行督学持证上岗。

(二)建构县域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网络,建立县区基础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

县域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开展,能全面提高县域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使教学质量监控从经验走向规律,从模糊走向精确,从零散走向系统,及时发现县域教育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形成科学可操作的质量监控标准和内容系统。

各级领导要认识到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组织人力物力建立县区基础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构建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指标体系,形成科学可操作的质量监控标准和内容系统,使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更加客观、公正、全面、有效。

(三)落实督学责任区工作制度,开展经常性督导工作

建立督学责任区不仅是对现有教育督导组织机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方式的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创新,也是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作为保障,才能确保督学责任区工作长久深入地开展。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督学责任区工作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强化督学责任区对学校督导和评估职能,完善督学责任区工作模式,强化督学责任区检查和视导职能。县区教体局和教育督导部门要建立并实施督学责任区的组织管理、督导评估、检查视导、汇报反馈、审查复核、调研建议及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等工作制度;建立统一协调、全覆盖的督学责任区管理和工作网络;建立经常、高效的常规检查监测与集中督导评估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建立专职与兼职督学相结合的专业化、高素质、稳定的责任区督学队伍;建立较为规范、完善的责任区工作程序和措施;建立科学、全面促进区域性教育和学校发展的责任区工作内容体系。

(王晓东 天水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