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下文教学法的运用

上下文教学法的运用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下文教学法是运用上下文语境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师教学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根据文体样式确定教学内容是上下文教学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其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确立受到特定的语境制约。这里,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再现了晋祠山水之美,领略了晋祠文物之美。这样紧扣文艺性说明文特征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中,得体。上下文教学法中有一种做法叫延后法。

上下文教学法是运用上下文语境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师教学的一种语文教学方法。上下文语境就是语言内环境,指语言符号间的相互关系,包括口语交际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交际中的上下文。从其内容和语义层次看,包括语音环境、语义环境、语法环境、语段环境、篇章环境、语体风格环境等,其中语体风格环境是笼罩于整个话语之上的一种上下文语境因素。

运用上下文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恰当地确立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艺术水平。

(一)根据文体样式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文体样式确定教学内容是上下文教学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其原因就在于教学内容的确立受到特定的语境制约。在上下文语境中,文体从属于特定的书面语体,而特定的文体特征又决定了特定文本的基本风貌。因而在教学中,上下文语境从宏观上决定了阅读教学内容要从文体样式出发。

在《晋祠》教学中,第一课时,于漪借助“词条”这一说明文体,将课文与之相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晋祠》的独特性,也就是《晋祠》不是一般的说明文,而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因而在第二课时教学中,在宏观上抓住晋祠“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这一特点,探讨该文如何具体写出相关历史文物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教师首先设疑:“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分别介绍了哪些说明对象?它们各自的特征如何?全班讨论补充,使板书周全完善。

而在具体分析时,又注意抓住文艺性特点,分析说明相关事物特征时用词、用句的精当和优美。教师对课文中描写“山”的内容一带而过,重点带领学生学习“树”的“造型奇特”和水的“多”“柔”特点。这里,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再现了晋祠山水之美,领略了晋祠文物之美。在此环节中,有词语的重敲,如写树态的:扭、冲、旋、垂;有读音的甄别;有对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赏析;还有学生逼真地对接水“小和尚”的动作神态的模仿;讲到小和尚的碗永远盛不满水的时候,还用到了“物理的力学原理”。在“晋祠的美在山,在树,在水”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在让学生认识到该句是总说后,将原句改为“晋祠的美在山、树、水”,问学生这样可以不可以,有说可以,有说不可以,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写成“在山,在树,在水”的好处:排比的方法写,加强了语气;有气势,读起来上口;给读者的印象比较深;有一定的顺序,由高到低,由外到内。这样紧扣文艺性说明文特征组织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集中,得体。

(二)运用延后法帮助深化理解

上下文教学法中有一种做法叫延后法。延后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作滞后处理,等待课文学到相关部分时或者学完课文后再来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联系全文,前后贯通,或避免顾此失彼,或避免游离于文本之外。

在《晋祠》中,学生在第一课时下课前提出疑问:既然悠久的历史文物是重点,那么,就应该先写悠久的历史文物,再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在第二课时开始前先请学生回答。结果,学生的回答啰唆,不到位,似是而非。对此,于漪以商量的口气对学生说:“这个问题××同学做了一些分析,但看来一下子答不清楚,先放一放好不好?”将该问题的探讨置后,推迟到学完全文后再组织探讨:“……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解答第二课时××同学提的问题。为什么不先写悠久的历史文物[指板书],再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呢?刚才××[指生1]做了一些分析,没有完全说清楚,它们本来就是并列的,两者浑然融为一体,那么为什么要先写自然风景?”学生认识到:“因为这篇文章第六自然段写了‘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从这‘最美’就可以看出,悠久的历史文物和优美的自然风景相比较,悠久的历史文物比优美的自然风景还美,先写优美的自然风景就能更衬托出悠久的历史文物美。”

在学生没有读懂全文之前,由于学生对下文不熟悉,因而回答不严谨。如果教师直接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学生便失去了一个绝好的探讨机会。因此,于漪将这一问题的理解延迟到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充分熟悉全文,熟悉文本的上下文,再让学生自己根据上下文思考,做到勾前联后,结合全文来回答,化被动思考为主动解答,效果非常好。而且这样做,前后照应,使课堂结构更周密严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