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虚拟语境中指导朗读

在虚拟语境中指导朗读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永正在《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中,广泛创设虚拟语境,将朗读教学指导搞得有声有色,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学经验。于永正则根据虚拟语境中的情景要求,指导学生读出感情。于永正设计的虚拟语境之三是在虚拟语境中与大嫂告别。在虚拟语境中,“志愿军”读得很有感情,老师几乎没做提示。能达成如此效果,是由于在一系列虚拟语境中,学生感受到了在当时

在朗读教学中,创设虚拟语境,对引导学生学会正确朗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虚拟语境依据文本的上下文,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能够使学生成为假想情景中的一个角色,根据假想情景的有关要求,来完成相应的语文任务。因此,根据朗读需要创设虚拟语境,使师生能够根据虚拟语境的暗示,对言语理解和表达产生特定指向,并做出适宜的反应,进而影响朗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具体说来,虚拟语境可以使学生体会朗读目的,感受角色心理,想象听者反应,领悟节奏声调,读出真情实感。

于永正在《再见了,亲人》第一课时教学中,广泛创设虚拟语境,将朗读教学指导搞得有声有色,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教学经验。

(一)根据教学语境确立目标,使朗读指导成为需要

于永正能够根据课堂需要,熟练运用情景语境教学法和上下文教学法,根据文本和现场语境,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片段一 于永正在检查学生认识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情况和介绍时代背景后:

师:预习得真不错,课文基本读懂了。这一课的内容不难理解,现在我们看看怎样读好它,怎样把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把志愿军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根据课堂现场情景,提出适宜的、学生还没有掌握的学习目标,是确立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是,如何知道学生哪些内容还没有掌握?课堂检查就是一个好办法。于永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文中的生字词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决定不再将这些内容确定为教学目标;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将“怎样读好它,怎样把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把志愿军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确定为教学目标。

《再见了,亲人》是魏巍创作的反映志愿军战士于1958年撤离朝鲜时和朝鲜人民话别时的情景,文章运用呼告手法,以朴实、简练的语言写出了中朝人民的友谊,感情真挚、动人,适于指导朗读。本文内容难度不大,不宜将理解文本内容确定为主要目标。于永正将目标定位为指导朗读,应该说是非常适宜的。这一目标既与文本特点相适应,也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一致。

(二)创设虚拟语境,使朗读指导现场化

于永正在朗读指导中创设了三个虚拟语境,即在假想的火车站,作为归国的志愿军战士,分别与朝鲜老大娘、小金花和大嫂话别时,如何说话才能让她们不伤心。先看指导与大娘话别:

片段二 帮助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回答志愿军向大娘话别时回忆了大娘做的三件事,帮助学生运用上下文教学法理解“雪中送炭”后:

师: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老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志愿军战士怎么能不激动万分!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向这位朝鲜大娘道别?会以怎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让我们自由练习一遍。

此处是通过设身处地,唤起学生的生活感受,再现话别场景,把学生带入与朗读相关的特定语境之中。“同学们,就是这么一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老大娘,不顾年迈,不怕路远,到车站为志愿军送行,志愿军战士怎么能不激动万分!”教者以饱含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造了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的虚拟场景,揭示了话别对象的心态,将心比心,此时志愿军战士的激动心情可以想见。“假如你是志愿军战士,你会怎样向这位朝鲜大娘道别?会以怎样的感情读志愿军说的话?”将学生虚拟为特定语境中的志愿军战士,以虚拟的身份进入了作品设置的语境,有了特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关系和交际方式,从而更真切地感受到临别时的氛围和心境。

片段三 指导相关语句朗读:

师:谁来以志愿军战士的身份向大娘道别?(指名读。)

师:(学生读完第一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时插话)别忘了,你是站在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跟前,和大娘说话,要动情,“大娘”要叫得亲切。

师:(当学生读到“八年来……”一句时,老师插话)这一句转入回忆,声调要变低,速度要放慢,把人们带回从前的岁月。(该生重读。)

师:(该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时插话)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听于老师读一下。(老师范读。)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可是老师为什么停了较长的时间?

生:房子炸平了,小孙孙炸死了,心里很悲伤,所以……

师:志愿军说到这里的时候心里很难过,说——

生:说不下去了,所以说到这里停了较长的时间。

师:对了,理解了,感情体会出来了,才能读好。——请大家把“抢救志愿军伤员”这件事读一读。(学生自由读。)

师:请刚才读的同学把这件事重读一遍,并接着把这一节读完。我相信,这一次一定得很有感情。

(该生重读,直至把第一节读完。这次读得很出色,老师予以肯定。)

此处是详细指导一位学生以虚拟的志愿军战士身份读给大娘听。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有时很难进入角色,因此,在读的过程中难免出错。于永正则根据虚拟语境中的情景要求,指导学生读出感情。首先,点明处境,说明读法。当学生读完第一句“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时,发现读的感情还不到位,还不够亲切,插话说:“别忘了,你是站在这位可亲可敬的大娘跟前,和大娘说话,要动情,‘大娘’要叫得亲切。”指明学生在虚拟语境中,交际对象——大娘的特点、身份,自身的处境以及和大娘的空间距离,结果该生重读,读得很有感情。其次,点拨读法,表明意图。当学生读到“八年来……”一句时,老师插话点拨道:“这一句转入回忆,声调要变低,速度要放慢,把人们带回从前的岁月。”点明的处境是“转入回忆”,读法是“声调要变低,速度要放慢”,意图是“把人们带回从前的岁月”。再次,适当范读,加强示范。我们知道,初读阶段,重在整体感知,整体感知的根本做法是通过学生的熟读自悟来实现。一般而言,教师首先范读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考、领悟,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同一的轨道上,使学生受制于教师的一种理解与读法,学生的感受就没有了自我本色。因此,应放手让学生先读,学生有读不好的地方,再随机范读,则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这里,于永正在学生读完“抢救伤员”这件事后,发现这件事最感人,感情不容易表达,才范读该件事,这就将教师范读变成了学生学习的需要,而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教师个人才能的展示。最后,品味逗号,体会感情。“当您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这句话中间是个逗号,可是为什么读的时候要停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理解了以后,读起来则更有感情。

片段四 指导朗读与小金花话别。

师:在这送别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和同学们年龄相仿的小金花。她和志愿军叔叔难舍难分,难过得哭了,志愿军对她说了一段话。大家看一看,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呢?每个人都练一遍试试。(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段。)

于永正创设的虚拟语境之二是学生在虚拟话别语境中与小金花告别。于老师首先说:“在这送别的人群中,还有一位和我们同学年龄相仿的小金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小金花的心理距离。接着指出话别时的处境:“她和志愿军叔叔难舍难分,难过得哭了。”最后点出要求:“怎样读才能让小金花止住眼泪呢?”

于永正设计的虚拟语境之三是在虚拟语境中与大嫂告别。在虚拟语境中,“志愿军”读得很有感情,老师几乎没做提示。能达成如此效果,是由于在一系列虚拟语境中,学生感受到了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中朝人民的友谊,感受到了志愿军战士与他们之间浓烈的情感。因此,学生读得才那么感人至深。这表明: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一系列虚拟语境中,能够逐步学会有感情朗读;在教师的由教到扶到放的过程中,有感情朗读的目标能够得到全面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