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博,我教育生活的“营养胶囊”

微博,我教育生活的“营养胶囊”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人的温暖和帮助,是心理维生素,微博就是我定期服用的维生素“营养胶囊”。微博为我和“满天下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热情、兴奋和快乐的“精神环境”:做我所喜欢的事同时更加喜欢上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我的生活充满了目标和热情,充满了使命感——我为教育而生。

我一直消极“抵制”现代媒介,手机、QQ、MSN,等等,虽然知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技术一定会给我的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精彩”,可是我一直没有找到“遇合”的感觉。直到“微博”出现,让我体验到了现代技术的精妙……

营养“幸福”,保养我的“工作热情”。

某日傍晚因“某事”引发了感慨,写了一条微博:热情,就如一个定位装置,让我们在其指引下不致迷航,让我们不会对生活失去目标,生命之于我们,也会变得饶有深意。

第二天打开微博,发现有28条粉丝(我的粉丝几乎都是我的学生)的评论……

其中A学生@了我一条微博:“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您是我们热情的源泉啊!”这一条微博瞬间激醒了我的许多细胞,我就像吃了一粒精神“营养胶囊”,一天都活力四射,热情洋溢。

有人说,从事“第一专长”的事,可以带来物质的富裕,说实在的,我一直没有“挖”过自己的“专长”,而总是想自己的“喜爱”。我是一个不想把自己的“喜爱、兴趣”作为赚钱工具的人。但是,微博却让我因为余暇“做自己喜欢的事”——书写,而更加“喜欢上了自己做的事”——教育工作。微博带来的更多的是心灵富裕、精神动力。每天早晨看微博评论,心情荡漾、血脉舒展如饮一杯“沁醒茶”;每天午休写一条微博,心情“写真”、卸载“疲倦”,如饮一杯“星巴克”;下班后写一条微博,反思一天的工作、杂事,记录之后,把工作“关在身后”,心情宁静、脚步轻松地走入柴米油盐的“滚滚红尘”中。

挫折和喜悦,都需要人来分享,这是一种心理诉求。他人的温暖和帮助,是心理维生素,微博就是我定期服用的维生素“营养胶囊”。它帮我建立了一个精神支持环境、疲倦乏累时的小憩山谷、现实存在的根据和依恋教育的重要证据。

某日,我在微博里写道:看到一个个学生都成了我的粉丝,写微博的感觉像在写“回忆录”,难道是老到了没有现实生存的依据了?

我的学生们迅速回复:

“旗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还有一本“旗帜”语录呢,如你的“歪脖子树理论”、“野裁缝理论”……

“旗帜”是不老的神话,老师不要谦虚了,我们都是依据你女儿推算你的年龄,都想请教你保养的秘诀呢!

我考研的政治分数都是你当年给打的底子……你可是我们的偶像!

我也是。不过永远记得老师特有的“女王高跟鞋”,那穿者可是八中第一美女啊!

…………

这几十条“评论”是我听到过的最实在的“褒奖”,肾上腺素迅速飙升,难以言喻的“幸福感”:仿佛看到了他们一张张年轻的笑脸,十年前的学生“几句评论”让自己瞬间回到了“十年”前的精神状态,浑身充满了“热情”。

浏览这些“评论”的时候,忘记了现实中的很多“抱怨、纠结和不满”。带着微博上学生们给我的热情,带着“过去的学生”给我的褒扬,带着这种“直抵内心的快乐”走进现实的教室。“教室地上的纸屑”、“学生间的嬉闹”这些平时让我皱眉头的行为举动,也被我镶上了“金边”,幽默了一句:“怎么,提前举行模考成功欢庆仪式呢?”看着值日班长羞愧而“通红”的面庞,突然间感到自己真的变成了学生“夸奖”的一个“强有力的、充满爱心的人”,任爱的力量自由地流进流出我的生活。

某日,有一个学生发出:为了高考我要疯了!

我回复:高考是人生的一个站点,不是人生的分水岭,只有过来人才明白,高三的学生只能是反复纠结!人人都要“疯一回”,此时不“疯”更待何时!

认识不认识的“过来人”写了很多很多鼓励和温暖的话以及过来人的经验,让这个学生“感动不已”,更让我体验到了微博的“神奇力量”。

学生的评论、回复给我“真心快乐地投入”到现实工作中的力量,鼠标轻轻一击,它便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回忆,击中生命最薄弱的环节……把我的工作和娱乐混搭,把“想要的生活”和“现实需要的生活”拼接在一起,让我体验着“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

营养“真我”,补养我的“教育觉醒”。

某日,我写了一条微博:学生早恋了,厌学了,我抑郁了!

学生A回应:把女生换到班级最帅的男生边上去,把男生换到班级最漂亮的女生边上去,然后就不用操心啦,等着他们慢慢地嫉妒猜疑分手……哈哈……

学生B评论:现在还抓早恋呢?我以为都放开不管了呢。早恋为什么会厌学呢?应该每天都盼望着来学校见他的小朋友啊?

C回复:太邪恶了,可是现在不是该防gay了么?老师不要“因噎废食”让他们转型啊!

我晚上回复了一条:我怎么没有想到“挑拨离间”这招,还是学生更聪明,我准备等待,暂不出手,先“搁置”两天吧。“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孔子都是这样做的,万世师表啊!

立即有学生回复:

您现在风格好Open啊,苦了我们这些“十年前”在您眼皮子底下搞恋情的胆小鬼啊!那时的压力……现在我还没找到对象呢!

您不是成功地拆了我和她吗?我现在上海老婆很好,我还要感谢你呢。

在学生的“评论”中,还原了初为人师时自己的“教育真相”:教育在我眼里就是“遵守规则、条例”,考出“好的成绩”,只有“冲名校、争状元”……不懂教育的内涵,也不懂教育的艺术和意义,不关心学生的成长发展,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缺失、遗漏……点点滴滴。残酷的现实警醒自己:教师一点教育裂缝,对学生就是成长的地裂般塌陷。以前从未有人对我这样“表白过”,我还一直自诩为“智慧的班主任”,成功地帮助N个学生度过了“可怕的叛逆期、青春期”,帮他们健康成长……后怕、冷汗,“微博”还原了“教师强势”下的真我:总是以“教育者”身份出现,总以为自己在帮助学生,在教育学生,坦然接受学生的赞美、感谢。细想,其实更应该感谢的是学生,怀着“赤子之心”无怨无悔给我教育“实验”的机会,允许我出错,允许我失败,陪着我,成全我,让我茁壮成长在他们的“教育实验田”里,一步步成长为经验丰富有作为的“名师”。我可能会提供他们“智力支持”,他们更给力,给我持续工作的“精神动力”,给我始终爱教育、爱生活的勇气。“教学相长”一句话,一辈子啊!

营养“信念”,培养我的使命感

有人说,测试职业是否是天职的方法之一:写下你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三件事(生理需求除外)。到底什么事能够激发你最大的热情?回顾你一生中最激动欢快的时刻,那时仿佛时间都为你而静止。在这些时刻中蕴含着一种职业,能让你感到充实、有意义。

看到微博中学生的回应、回忆,我就有一种时光倒流,宁愿时光静止的“心流”体验。我不断寻觅,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它真的就像罗盘指南,引导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和方向:薇薇考上了北大,我当时就有一种“充满力量”的喜悦,当我拿到自己的教育随笔《在路上》就有一种“死了都值”的快乐感。原来我喜欢做的事就是与人(更贴切地说是与天真、单纯的学生)在一起,享受人与人的心灵交汇、情感交流——这正是教师这个职业的特征。

微博互动中凸显了我的职业信念:教师就是我的天职,是自己天赋该有的“本业”,只有做老师才能发挥我的才智,将工作和娱乐融为一体,让我热情不息,学校就是我实现自我的最宽阔的乐园。微博为我和“满天下的学生”创造了一个充满热情、兴奋和快乐的“精神环境”:做我所喜欢的事同时更加喜欢上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我的生活充满了目标和热情,充满了使命感——我为教育而生。(当然我仍然会有因无能为力而沮丧不已的时刻和想让“学生滚回家”的时刻,会有挫败感,会有厌倦感,但我有调节支持系统——学生们的鼓励,我就可以担起任何大事小情。)

我喜欢教书、喜欢写作,喜欢用“写”的方式与学生交流。以前是“周记”,但是不够快捷,不够点滴,不够浪漫,不够Open……微博让我在“热情”的领域,在“对”的时间里做“对”的事,找到了自己“独特才能”的蕴藏点,使简单平凡的教学生活变成令人刺激兴奋的冒险。

某日,我的微博:原来迟到的感觉很好,有点“偷闲”时光,有点“放纵”行为的小快感,我对自己苛刻了太多年,想要任性一会儿,生出这么奇妙的“情感体验”!偶尔为之,千万别成为“偷油吃”的小老鼠啊!每天完美工作的我,不想按时到校的我,哪一个是“真的我”?工作、读书、娱乐,哪一个是我喜欢做的事?

学生A回应:邢老师开始探究本我了?

学生B回应:老师也爱犯“低级”错误啊!

学生C:还是老师会说,犯错误都说得那么高深,想当年……向老师学习!

学生D:我要喝咖啡,不要一直坐在电脑前,我要“偷油吃”去喽!

…………

学生间的调侃,给我找到了一种调适自我个性和感觉的好方法——书“写”未来,记录生活,记录点滴幸福。幸福的长度与亮度,取决于是否点起了热情的、使命感的火苗。我不再怕“问题学生”,也不回避“失败的教学”……“问题学生”经常会给我的职业生涯带来最后的闪光点——那个孩子在我心中永远有个位置。教育也需要“金色回忆”。

通过微博互动,丰富了我的个人生活,我学会接受那些在工作中无法改变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以往“丢失”的学生,与他们形成一种在有生之年都会珍视的伙伴关系。微博不时给我精神“报酬”——比如学生们公开的赞赏,有问题帮我出主意,互相帮助带来的满足感——在学生和我的心目中远远胜于“分数成绩”的成功,我们自然流淌的情感互相支持着、引导着,让每一个人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某日写道:下班了,坐在办公室,凉凉的空调,静静的校园,写微博,忽然觉得生命很完美,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吧!一个平常的动作,开悟了很多事。不知道在写什么,就是写本身带来了愉悦。

学生A评论:邢老师出本书吧……我一定买来看……然后给孩子讲……

学生B评论:流弊啊,敢不敢给我寄一本……

我回复:好吧,孩子们,读书可以提高思考力,它是一个人最大的天赋。我每天都读书,持续不断地从书中汲取观念、见解与方法,提升我的思考力,应付你们的挑战。咱们一起完成我的《在路上》下。

写微博每天给我“反刍”的时间,读书定时让我吞食“智慧胶囊”,读、写、做结合起来,让我的“脑神经”与“智能”更加活跃与健康。

爱上微博,爱上工作。

(原文发表于《班主任之友》2012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