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常习惯于把积累知识叫作学习,这种学习是必要的、有限的,这种有限有时会妨碍我们了解自己。其实,整个生命的活动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每一个行动都是学习的活动,每一种关系都是学习的联系。
学校是一个自由的地方,教师和学生都在那里自由地学习。这就是学校的核心——学习。如果心灵被制约,就不会有自由,它就只能在一个非常有限的特殊领域里发挥作用,学习就成了“被学习”。
自由意味着内心不是常常被各种事情——生存问题、名誉地位、感官的满足所占据。自由意味着拥有自由的时间,去观察身边以及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去认真倾听、清晰地看、放松地体验。自由——这个词通常被解释为“做你想做的事”,意味着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没有机械的动机,没有功利的方向,没有比较、恐惧、压力。只有在这种自由的状态中,心才能学习,不只学习语文、外语、数学等科目,还有你自己的内心。
当然秩序是必要的,有秩序才有真正的自由,否则只能带来混乱——内在和外在的混乱。有混乱,便不会有自由。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有秩序、守规则、无强迫地自由学习。
案例:小组捆绑评比,是合作还是“连坐”?
最近在年级巡视的过程中,看见有些“无人管理”的班,学生学习秩序良好,学习成绩稳定。我的内心掠过一丝“羡慕、嫉妒、恨……”,问起原因,是严格的“合作加扣分”制度使然。于是我模仿、依循,也采取了“团体评比”制……当时的我内心是混乱的、不自由的——被自己的“野心”,被别人的“比较”,被生活的“琐事”所占据。携带着一颗机械的心,整个心灵的敏感性当然会衰退,简单采用班主任的权威和教师的优越感(学生必须被教育)“管住”学生是我当时当然的选择。
教师内心的“不自由、混乱”导致了学生内心的恐惧、压迫和紧张。我的“不自由”心灵投射到学生的行为上,很快出现了可预见的现象。一些同样内心混乱、矛盾——同学关系不好、学习成绩不好、父母关系紧张……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频频出错,集中出错。任课老师的反映:课堂纪律非常好,但课堂学习气氛不活跃,只有几个人回答问题……“连坐”、“比较竞争”造成了小组内同学的抱怨,小组之间的“严格监督”,心灵处在“强迫”、“比较”、“自卑”的不自由状态下,学生的思考是迷糊而混乱的,眼神是迷离而空洞的……于是我和学生一起“改正、纠错”……这倒是一次自觉的学习,在智慧的、自由的心灵指导下学习,学习摆脱“不自由”,学习认识自我的“局限”,找到各自恰当的位置。
我的反思:作为教师,我也是一个人,和学生一样,带着所有的生活问题,一旦出于教师或班主任的权威地位来做事,我就是在破坏人与人的关系。地位意味着权力,当我有意无意地寻求它的时候,自我就进入了一个残酷的世界——冷漠、烦躁、焦虑甚至暴力的氛围,拒绝了智慧和爱。这违背了一个教师的责任,也违背了我一直都崇尚的学习准则——没有奖赏和惩罚的学习。
其实在生活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没有心灵压力的学习会让心情释放。比如:女儿在小提琴过级后,不“需要”再“练琴”时,她自己却在高三紧张的学习间隙,听“磁带”,跟着“磁带”学习,进入一种专注、投入、“很给力”的学习状态;丈夫在踢足球、打羽毛球时虽大汗淋漓却直喊“痛快”的自发学习状态;我自己在读一本好书时进入不断的“白日梦”、“空杯”状态……当我们内心自由、平静、和谐、完整时,任何生命活动的学习都有一种心灵的释放感,忘我、放下纷扰、放掉一切“浮云”的体验,进入学习本身。
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学习是释放你的心灵而不是去塑造它。在这种学习里,有着自由,其中知识在需要时会被使用。我们有百科全书,我们有电脑,所以不要让你的心灵仅仅成为过去记忆的仓库,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心灵。
为了成功、成绩、知识的累积,我和学生的内心处在紧张、压力、冲突下,师生、生生还能够合作吗?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野心,只关注竞争和评比,怎么能与别人合作呢?合作的前提应该是内心的和谐、完整、不矛盾,不被自私自利以及自己隐秘的欲望和快感所占据。合作应该是彼此的尊重、诚实和爱的表现。
教师一定不要引起学生的恐惧。任何形式的恐惧都会损害心智,破坏敏感性,钝化感官。当问题、矛盾和冲突发生时,教师表明自己和学生一样也有“学习”的忧虑,这样就可以给师生探究、思考的自由空间,学习的要求和行为就会自然发生。
我和学生都需要心灵思的自由,我和学生都需要自由地学习。其实在学校这个地方既没有教育者也没有被教育者,只有学习,不仅从书本上,也从生活的全部运动中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