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思维规律,了解命题原则

研究思维规律,了解命题原则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思维规律的角度总结现代文的答题,我认为大多是可以通过“抄—拼—挖(拓)”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表达要求来完成的。按照学生答题的思维规律,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的说明方法,则是在大脑的记忆储存中“抄”。这是在审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场景”,一解为“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场面”,一解为“泛指情景”。老师和同学在埋头紧张复习时,抬头看一看路——遵循思维规律,掌握答题方法,可能会事半功倍的。

从思维规律的角度总结现代文的答题,我认为大多是可以通过“抄—拼—挖(拓)”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表达要求来完成的。复习的收获,不是具体试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与题干;教师讲解时不要直接就讲解试题答案,要检查学生把握主旨的情况。讲解试题时,注意对试题进行归类分析,力求找出答题规律性的东西来。按照学生答题的思维规律,可以划分为3个层次。

首先,是语段阅读思维较浅的第1层次。如,2008年说明文《深层海水的利用》语篇中的第1题,也就是试卷第11题。题目是:第③段中与加点词“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_______,加点词“肥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这一题答案为:丰富;营养丰富的食物或食物。

这一题考的是具体语境中词语的指代义。第一空要求找“丰饶”的近义词。找近义词就可以用“抄”的方法,以文中合适准确的词来代替题干中的词语。第二空要求解释“肥料”的词义。联系语境,找到文章第③段有一句“其奥秘就隐藏在深层海水里:当含有丰富微量元素的深层海水涌上海面后,浮游生物和藻类得以更快生长,为鱼类提供了丰饶的‘肥料’”,就不难解读出“肥料”的确切含义。

2010年中考现代文《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考查第①、②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其中的说明方法,则是在大脑的记忆储存中“抄”。上海市中考通常只考4种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是哪一种呢?我们看语段——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阳光,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却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作者在第①段说明了各种颜色的特点,第②段只说了一种颜色——红色。显然,作者是将其他颜色与红色“作比较”,突出说明红色视觉冲击力最强,最适合喜庆。考题要求回答的“作用”,其答案是不是在文章可以“抄”得到的呢?

以上所列举的中考试题都是说明文。其实,记叙文、议论文的第1层次的题目,用“抄”的方法,相对准确率会更高一些;而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则往往不够精准。

其次,语段阅读的思维要求中等的第2层次,一般可以用“拼”的方法准确作答。

2009年《在可可西里回头》的第22题:第③段中“大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的原因是_________。

这道题在《考试手册》中的表述的测试目标为:“能分析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

“大家总是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这句话出自思贤之口,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题目要求分析这句语言——为什么思贤会这么说?“莫名其妙地被彼此感动”的原因是什么?联系上文,我们首先要找到文章中相关的内容:

第⑥段——“他说,不知道该拿什么去反抗父亲对他梦想的‘压迫’,却在为藏羚羊开路的过程中有了深深的使命感。”

第⑧段——“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大概是为他那年少却执着的梦想吧。路上,我一直在想,这个孩子应该回家,家长应该接纳他,认可并鼓励他。只有这样,他才能活得快乐,才能走向梦想。”

第⑯段——“这个迷失在世界边缘的少年,在见证了真正的忧伤之后,深深地明白了一种爱,终于在美丽的可可西里回头了。”

当年的参考答案是:彼此间都感受到了对方心中蕴含的高尚情感。从第⑥段中。我们读到了“使命感”;从第⑧段中,我们读到了“梦想”;从第⑯段中,我们读到了“爱”。原文中这些词语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为藏羚羊让路,爱护野生动物的高尚情感。因此,找出文中表达的关键词语,再加上自己的话“拼”起来,答案就在其中了。其实,当年考生回答“彼此间都感受到了对方深深的使命感”的更多,这就完全是用“拼”的方法了。

最后说一说“挖”(拓),这是在语段阅读思维要求较高的第3层次。2007年中考试卷的第18题,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的好处是__________。第19题,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写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

第18题答案: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这两点“好处”在文中没有可以“抄”得到的现成语句,也没有能够“拼”起来的文字信息。那么,一般就是从文章的“内容”与“写法”两方面去“挖”。透过文章的字面意思,想得更深入一些。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理解文章写作常用特点的方法,将此迁移到课外阅读即可。只是要注意针对“这一篇”。

第19题要求“选择文中最触动你的一个场景”。何谓“场景”?这是在审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场景”,一解为“戏剧、电影、电视剧中的场面”,一解为“泛指情景”。不管哪一解,考生都必须依据文本后有所“拓展”,置身于阅读材料的情景之中。仿佛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才能有“触动”,才能有“感想”。当年有个考生这样写道——最后,奶奶离“我”而去,“我”对她的思念与悔恨之意逐年定格的场景令人感到凄凉与悲伤。往往美好的事物存在时不知珍惜,到了失去的时候才感到伤心。平时,我们常常会对老人有所不满,不知老人的良苦用心。今后,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珍惜老人的关心,珍惜老人的存在,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这80字的短文感点明确,围绕中心,理由充分,语言流畅。阅卷老师欣然打了满分。

2011年的上海市语文中考不久也将举行。老师和同学在埋头紧张复习时,抬头看一看路——遵循思维规律,掌握答题方法,可能会事半功倍的。

(本文发表于《中文自修》201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