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岭地区锡矿成矿规律研究

南岭地区锡矿成矿规律研究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岭地区中生代印支期成矿作用不发育,燕山期成矿作用显著,可分为90~100Ma、130~140Ma、150~160Ma 3个阶段,其中150~160Ma是区内成矿的高峰期。在研究南岭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南岭地区找矿工作部署范围应扩大到整个南岭地区。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该区新一轮找矿勘查正在实施之中
南岭地区锡矿成矿规律研究_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南岭地区锡矿成矿规律研究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大调查

起止时间:20032007年

项目负责:付建明

主要完成人:付建明,徐德明,杨晓君,马丽艳,刘云华,魏君奇,刘国庆,魏道芳,蔡明海,程顺波

成果概况: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结合带的中部、东西向构造岩浆岩带与北东向“十—杭”低钕模式年龄(TDM)带交汇部位。项目总体目标任务:①2003—2005年:在对以往区域地、物、化、遥和矿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提出的疑难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结合对湘南骑田岭、粤北大东山、桂北姑婆山等地区典型矿床解剖研究,总结锡矿区域成矿规律,建立找矿标志,指导区域找矿;②2006—2007年:在对以往区域地、物、化、遥和矿产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内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提出的疑难问题,开展相关的专题研究,结合对湘南骑田岭、粤北大东山、桂北姑婆山等地区典型矿床解剖研究,总结锡矿区域成矿规律,建立找矿标志,筛选找矿靶区,指导区域找矿,提出工作部署建议。按照项目总体设计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项目组根据年度任务要求,系统地收集了南岭地区地质、矿产及物化遥资料,紧密跟踪计划项目各工作项目最新进展,分阶段对各成矿区的重要锡多金属矿床及相关岩体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和较系统的采样分析工作,并对资料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全面地完成了任务书和设计书规定的工作量,达到了预期目的。

项目组在系统分析总结南岭中段丰富的锡多金属大中型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基础上,以中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为主线,开展了锡多金属矿区域成矿规律和主要类型锡矿成矿模式研究,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建议,取得了以下一些新成果和新认识。

(1)提出了地幔上隆、岩石圈减薄引起的玄武岩浆底侵作用可能是华南内陆燕山期花岗岩形成和爆发性成矿的诱因。

(2)将南岭花岗岩按物质来源分为壳源重熔型(C型)、壳幔混合及其分异型(H型)和铝质A型花岗岩三大类,并认为本区的大型锡矿与H型和铝质A型花岗岩的关系密切,而不是以前普遍认为的与典型的壳源重熔型(C型)花岗岩有关。

(3)在对典型钨锡矿床及其赋矿岩体详细解剖和地质关系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锆石SHRIMP法、全岩和石英包裹体RbSr法、云母ArAr法以及辉钼矿ReOs法,获得了一批高精度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为深入研究成矿机理、成矿动力学机制,探讨区域成矿规律以及成矿预测等提供了大量年代学基础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本项目还获得了一个印支期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数据(224.0Ma±1.9Ma)。该年龄与赋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接近,虽然只有一个年龄值,但是这一个突破,证明印支期也有钨锡矿的形成。因此,在以后的找矿勘探中对印支期成矿问题应予以重视。

(4)提出了地幔流体对南岭锡多金属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的认识。根据矿石中黄铁矿(黄铜矿)He、Ar同位素组成和流体包裹体成分,镁铁质微粒包体及其寄主花岗岩成矿元素Sn及CO2、F、Cl等挥发分元素含量变化关系,区域花岗岩的Sm、Nd、Rb、Sr同位素组成特点以及幔源中基性岩(玄武岩、辉绿岩、煌斑岩)分布情况等,认为南岭锡矿的成矿流体为地幔、地壳和大气水混合产物,但以地幔流体为主,并且成矿物质Sn可能主要来自地幔而非地壳。

(5)对南岭地区原生锡矿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包括云英岩型、变花岗岩型、矽卡岩型、石英脉型、斑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6种类型,其中破碎带蚀变岩型又根据破碎带性质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为断裂破碎带蚀变岩和层间破碎带蚀变岩两个亚型。

(6)初步建立了矿集区及主要类型(云英岩型、矽卡岩型、变花岗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锡矿的找矿模式以及南岭中段主要类型锡矿综合(成)找矿模式。每个模式主要反映了成矿的主导控制因素、成矿岩体的基本特征、矿床特征以及可能的矿化与蚀变分带。

(7)总结了锡多金属的控矿因素、找矿标志和时空分布规律。南岭地区中生代印支期成矿作用不发育,燕山期成矿作用显著,可分为90~100Ma、130~140Ma、150~160Ma 3个阶段,其中150~160Ma是区内成矿的高峰期。燕山期成矿作用在时间上与花岗岩成岩时代较好的对应,反映了二者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在空间上,南岭中段锡矿集中分布在1带(北东向锡田—骑田岭—九嶷山—花山、姑婆山锡多金属成矿带)和4区[湖南大义山锡多金属成矿区、广西都庞岭锡多金属成矿区、粤北全南锡多金属成矿区、湖南桂东—江西崇(义)—(上)犹—(大)余锡多金属成矿区]。成矿集中区多属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区内的强烈减薄区,也即位于古板块结合带、坳陷区与隆起区过渡带和深大断裂带附近。这些地方构造相对薄弱,有利于地幔物质的加入,有利于成矿。

(8)初步建立了以空间分布、地质背景、矿床特征、成矿时代等为主要内容的南岭中段锡多金属矿床空间数据库,并提出了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建议。数据库的建立,为该区下一步找矿工作部署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根据南岭中段锡钨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矿化集中区与地质(地层、构造、岩浆岩)和物化探异常的关系,并结合现有的地质工作程度等,在南岭中段(中南区范围)划分出了7个找矿远景区:越城岭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都庞岭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花山—姑婆山钨锡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九嶷山钨锡找矿远景区、宝峰仙—五里山钨锡找矿远景区、万洋山—诸广山钨锡找矿远景区、乐昌—连平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

(9)继湖南骑田岭地区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后,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项目办公室领导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提出以湘东锡田作为下一步找矿重点突破地区,近年来该区找矿也已取得明显突破:主要矿体估算资源量(333+334)钨+锡30余万吨,已知矿体的钨锡资源远景约35.7万吨,深部资源潜力可达37余万吨,三项合计钨锡资源远景在100万吨以上;同时,在该区的找矿勘查和矿产开发模式上,还引进了政府、科研生产单位和企业多方联合的新机制。

(10)在研究南岭地区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南岭地区找矿工作部署范围应扩大到整个南岭地区。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的该区新一轮找矿勘查正在实施之中,范围往西已覆盖到桂西丹池地区,往东延伸到武夷隆起西缘。

(付建明 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