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

怎样教才能达到不需要教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听了张可如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心中惊喜,不得不为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深刻的战略眼光所折服。张老师的这堂讲评课,主要是锻炼学生这个能力的。发下了学生的习作后,张老师要求学生能就某一点发表评论。这堂课,最精彩的一笔是张老师最后的讲评,分析得丝丝入扣,很自然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张老师指出了写这类作文的两个要求、三个要素。教师的上课有三种。

当了一名语文教师,自然常有一些机会去观摩那些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举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各种体裁的教学课已着实听过不少,虽然也不无收益,然而总觉有些遗憾:何时能聆听到一堂较为上乘的作文评讲课?既不是那种“写作要领”的灌输,也不是那种“为文之道”的图解,或许是难以如愿了。不过,听了张可如老师的作文讲评课,心中惊喜,不得不为她精湛的教学艺术和深刻的战略眼光所折服。

张可如老师指导作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便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张老师从思想上明确树立“教是为了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为了练而不是代替练”。具体说来,她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学生能够发现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发现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张老师的这堂讲评课,主要是锻炼学生这个能力的。发下了学生的习作后,张老师要求学生能就某一点发表评论。于是学生纷纷谈了读后的体会,讲出了那些片段之所以好的原因,例如:因为心理刻画细腻,阿信急切盼望念书的紧张而兴奋之情跃然纸上;因为梦境想象丰富,梁生宝时刻惦记国家、心中唯有集体的人物性格呼之欲出。当然,如果这些由教师来讲,也许会更有效率。但张老师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实则是既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包括读习作、看电视)、思考能力(分析习作、综合归纳),又帮助他们端正文风,杜绝空话、假话(习作与讲评都有凭可据)。这样的训练,无疑是具有着眼于未来的战略眼光的。

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经验告诉我们,过低地估计学生的能力,是使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到寡然无味的原因之一。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他们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张老师结合阅读体验,在这堂作文讲评课上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梁生宝的酣梦是给鸡叫醒还是给汽笛鸣声唤醒更为合理?于是,学生展开了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统一,是汽笛声惊醒更好。理由是:梁生宝夜宿的票房临近渭河,渭河中必有往返行驶的汽船,因而听到汽笛声更符合当时的环境。一个不算太难的问题,由学生动过一番脑筋解决了,学生自然会认为语文还有学头,也会像解答了一道数学题一样地快乐。

学生不能发现的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发现和解决。这堂课,最精彩的一笔是张老师最后的讲评,分析得丝丝入扣,很自然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张老师指出了写这类作文的两个要求、三个要素。两个要求是:一、仔细的观察;二、合理的想象。三个要素是:性格、情节、环境完整统一。一篇成功的学生作文,必定具备这些条件。学生再反过来审视自己的作文,便会有深刻的领悟。显然,这就不是学生能一下子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教师的上课有三种。第一种是“浅入浅出”,教师自己不读书、不写作,和学生处于同一层次,那就只能就事论事,在感性层面徘徊。第二种是“浅入深出”,一个本来简单的问题,说得很复杂,让学生似懂非懂,学生便也云里雾里了。第三种是“深入浅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诸多问题共性化,教师以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素养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发现规律,给学生以具体方法的指导。这样的课才是有效的,才是让学生能够茅塞顿开、举一反三的。

张老师的课便是这样的,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本文发表于《青年语文教师》1988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