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子琴家长怎么教

电子琴家长怎么教

时间:2022-05-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因此教育方法不当,对子女的教育效果不满意,甚至事与愿违,生气着急。现举几例家长教育子女违反儿童心理、违反学生心理,造成与子女不和与冲突的故事。这是家长不了解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家长宋某某找我心理咨询。

现在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子女的心理

3.现在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子女的心理

我曾经在一次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了下列问题的调查:看过心理学书的人占5%,95%的家长没有阅读过心理学方面的书;90%的人没有听过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座;看过有关儿童教育方面书的占28%,有72%的家长没有看过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书。

我问过一些家长为什么不看看有关心理学的书呢?有的家长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都不知道,也就更谈不上看了。有的家长说,有时拿起心理学的书看,其中很多专业名词看不懂。有的家长说有时想看但不知道看哪些方面的书对教育孩子有用,又没人指导。有的家长说每天忙忙碌碌没时间看书。

现在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子女的心理,因此教育方法不当,对子女的教育效果不满意,甚至事与愿违,生气着急。现举几例家长教育子女违反儿童心理、违反学生心理,造成与子女不和与冲突的故事。

一位家长在星期天给女儿辅导数学,辅导了一小时后,女儿的注意力就不太集中了。到了一个半小时,女儿就开始东张西望了。到了两个小时,家长突然发起脾气:“我星期天还有事要做,忙得很。其他事都顾不上先给你辅导数学,你倒好,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你这样能学习好吗?不管你啦!”爸爸扬长而去,女儿哭哭啼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欢而散的结果呢?这是家长不了解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在50分钟是不成问题的,但过了一小时就不够稳定了。连续学习两个小时,注意力分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家长宋某某找我心理咨询。她说,“王教授我儿子上小学时很乖,听我的话,什么事都靠我。初中一年级还行但已有些变化,上完初二就不像话了,我的话他不听,说我像个鸡婆婆唠唠叨叨没完没了。为此我们母子俩整天打嘴架,烦死我了”。我对他讲:“初中阶段是孩子心理上的过渡时期,他由幼稚向成熟方面发展,由依赖向独立方面发展,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评价和认识的能力。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他们的性格形成有重要作用。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自我意识发展了,是不是就唯我独尊了、不听话了。不能这样讲,但从现象看也有相似的地方。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了成人感,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小孩了。正如有的初二、初三的学生说,我们可留恋的儿童时代已经过去了。

“初中学生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大人’了,自我意识、独立性都逐渐在发展,有了自己的主张、自己的看法。因此不愿意听家长嘱咐这、嘱咐那,这不行、那不行。对家长的唠叨反感甚至顶撞。”

宋某某说那我以后就不管了,随他便吧,爱怎么怎么,我也不生那个气了。我说那也不行,你用对小学生的管教方法来管教初中生,违反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效果不好,造成了母子关系紧张。你现在说不再管他了也不对,管还是要管,关键在于要按照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初中生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他们已不像小学生那样幼稚了,但还不像大人那样成熟。因此有时在行动上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力所不及的现象,还需要家长进行循循善诱的指导,鼓励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指导孩子学会客观地、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与自我监督,使他们在心理行为上逐步成熟起来。

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找我心理咨询。她说她省吃俭用给儿子买了一架电子琴,并在繁忙的家务中每个星期天带着儿子到少年宫电子琴班学习电子琴。孩子对电子琴不感兴趣,上课不用心听讲,还主动与别的孩子讲话甚至打闹,并多次受到老师的批评责备。老师找家长说:“你儿子不好好学也罢了,可他上课说话与同学打闹使整个班都受到很大影响。”这孩子回家也不按老师的要求去练琴,他妈逼他练他就应付一下了事。可他与小朋友踢起足球却没完没了,吃饭时叫几次都不回家,心完全投入到踢足球上,宁可不吃饭也要踢足球。

人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各有所爱这是正常现象。少年儿童的兴趣也是各不相同的。孩子没有学电子琴的兴趣,强迫他去练也没有什么好效果;他如果对电子琴有兴趣,你不督促他去练,他也会主动去练。就像他有踢足球的兴趣一样,不吃饭也要踢。我对这位母亲说,你是没有了解你儿子的真正兴趣所在,他不喜欢电子琴,你强行让他去练,因此才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

现在确有一部分家长不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而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往往不符合孩子的兴趣,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不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电子琴、钢琴、琵琶,家长不能赶时髦,看人家孩子练电子琴而不顾自己孩子的真正兴趣爱好,也盲目地去强迫孩子学电子琴。

我认为家长要经常地、仔细地观察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再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孩子学业、时间等情况引导孩子去培养某一兴趣,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

一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家长杜某某,她找我心理咨询,说她女儿今年高二,学习成绩也很好,希望明年能考重点大学。“这孩子最近非常用功学习,每天晚上做作业都做到11点。可是逐渐发现她做作业的速度比以前慢多了,甚至很简单的题也反复检查,反复演算,这样下去怎么办呢?我看孩子很用功,对写作业速度不快她自己也很痛苦,我也不能批评她,孩子的工夫下到了,再批评她不是更伤心吗?王教授你看该怎么办呢?”

我说,根据和你女儿的表现,十有八九你女儿患有强迫症状,我说请你女儿来和我交谈一下。经过我与她女儿谈话之后,我郑重地告诉这位母亲,她女儿确有强迫症状。这位母亲惊讶地问什么叫强迫症状?强迫症状指的是明知某种想法没有必要,想也没有用,但非想不可,自己也很痛苦,翻来覆去地想,心里也难过,或者某种动作反复去做,明知做也没有用,但是自己控制不住。你女儿明知那样简单的数学题是不会做错的,经过检查证明是做对了,但还是要反复检查,她也很痛苦,这就是强迫症状。

现在我们有些家长对孩子一些外观性的行为问题,如顶撞父母、摔东西、一不顺心就哭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很重视孩子的这些行为,尽管没有什么好办法去解决。但是对像杜某某的女儿的那种内隐性的心理毛病却往往熟视无睹,也不认为孩子有什么毛病,因此往往也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心理调解。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缺乏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的心理了解得太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