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展开思维活动,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学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统一的原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教育。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要运用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教法,积极营造创新氛围

曾经有老师发表对新课改的看法时这样认为,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考试考什么,教师就应该讲授什么,至于新课程标准不作考试要求的,教师要尽量少讲,甚至是不讲。我认为教师紧抓新课程标准是没错的,但如果只讲要求考试的内容,这未免又迈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无数次的实践已经证明应试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规律,也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变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结构,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沟通、表达和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将学生从传统的接受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解脱出来,要使得学生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的创造性学习过程。比如在高一政治经济常识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广泛查阅并收集资料,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辨析从而真正认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势在必行,得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大于弊的正确结论。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小栏目如“名言警句”“想一想”“试一试”“资料卡”等结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让他们形成全面系统的观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展开思维活动,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特别是在文科科目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多方面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研究和创新的环境,让学生从自己的研究结果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事物的规律,逐步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面对挑战,教师自身也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善自我,所以教师要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把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非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两种形式。创新思维不仅仅是表现为对知识的改组和运用,而且也表现为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一种发现问题和把握问题的洞察力,所以,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是靠思维活动来进行的,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导向作用主要是靠提问来调节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一定要具有导向性,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探究的动机,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许多学生到高二年级时,反映政治、地理、历史等科目太枯燥、太抽象、太难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具体的事例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教授《量变与质变》一课时,如果按部就班的采用教材中水的温度在0~100℃变化的例子来分析,会导致学生昏昏欲睡,毫无兴趣。如果采用其他的方式,比如《愚人吃饼》的小故事来进行引导,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古时候,有一行路人肚子饿极了,就买了一个烧饼吃,吃后觉得还是很饿,就又买了一个,但还是不饱,于是他一连吃了六个,感觉还不是很饱,最后他又买了一个,哪知这个烧饼只吃了一半就饱了。这时他十分恼火,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耳光,并责骂道:“我怎么这么不会过日子啊,先前六个烧饼都被我白白的浪费了,早知道这半个饼就能吃饱,我为什么不先吃它呢?”听完这个有趣的故事,学生们都会大笑不止;笑声之余,“趁热”布置学生讨论,同时向学生抛出问题:这个人的可笑之处在哪儿?他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道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学生就必须学习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统一的原理。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这一章节的兴趣,又使学生感到哲学其实不枯燥也不难学,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身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挥,然后再让学生举一些熟悉的例子加以印证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与质变统一的哲学道理。

(三)打破常规,发展学生多种智能

我们知道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他打破了传统的将智能看作是以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为核心的能力认识,从新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能。在这里,我们不去研究把人的智能究竟分为几种,而是要告诉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一个道理,“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因此,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优势、强势智能,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有优势和强势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不仅是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更重要地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真正掌握的知识。在各科目教学中都要善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智能,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树立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要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促进学生优势才能的发挥和发展,要发现和发展学生身上的多方面潜能。例如针对一些学生认为英语太难学的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有意识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训练。通过对教材中基本事实的具体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课堂小结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做可以起到对新课内容的升华作用。对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科目在平时练习过程中,尽量不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概念,但是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让学生归纳出自己独特学习心得,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充分肯定和欣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以达到对学生优势强势智能培养的目的。

(四)勇于质疑,充分发挥合理想象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问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敢于质疑才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思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问难的过程就是展开合理想象积极思维的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政治课教授“一分为二”观点时,有的学生会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此怎么“一分为二”的问题,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拓宽学生的教育实质。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也是思维活动中最见活力的一个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开合理的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合理想象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定式,开启学生的逆向思维。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明确科学技术上的每一次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想象。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运用合理想象时一定要立足已知事实,从不同的方面思考问题。总之,当前教育的目的虽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创新教育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钻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