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哲学创新意识包括什么内容

哲学创新意识包括什么内容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平台搭建,交叉融合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初步搭建,已拥有5个省部级平台,即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十年的发展历程,十年的辛勤耕耘,十年的开拓探索,北京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完善科研平台体系、培育优秀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校“十二五”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研究成果综述

(一)经费总量,稳步提升

2001年以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总经费从“十五”期间累计0.78亿元增长到“十一五”期间累计2亿元,增幅为156%,2010年达到5022万元,是2001年的8.1倍,具体情况见以下表和图。

2001—2010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统计(万元)

2001—2010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统计

(二)科研项目,创新发展

2001年以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共计1585项,国家重大项目取得突破,19个主持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1个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个主持项目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个主持项目获批教育部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为1853.4万元。

(三)科研成果,突破进展

2001年以来,科研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2项,其中2项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这是该奖项1995年设立以来我校首次获得,实现了零的突破;6项成果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数量稳步上升,发表学术论文1554篇,出版专著329部。

(四)平台搭建,交叉融合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初步搭建,已拥有5个省部级平台,即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2007年批准成立,中心根据市委、市政府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要求,重点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根据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部署,组织北京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大课题、专项课题的评审和立项,对课题实施过程进行管理和跟踪;编辑出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刊物《北京教育(德育)》;协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训。

2.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交通发展研究基地

2005年批准建立,基地围绕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轨道交通、物流领域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基地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及横向项目80余项,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立项,资助了44项课题,累计研究经费超过2000万元。承办或协办了十多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在相关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3.物流管理与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物流管理与技术实验室于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已建成综合物流业务管理模拟仿真系统、药品安全追溯管理系统、高速铁路数据库、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企业关键岗位人员素质测评系统、物流管理学科科研数据库系统等国内领先的研究平台,为开展物流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保障。实验室依托先进的设备和平台,承担了包括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北京市、铁道部、国际合作等各类项目355项,科研经费60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225篇。获得8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与教学奖励。

4.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

2010年批准建立,基地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等开展研究,把基地建设成为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聚集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研究阵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阵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示范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学术信息共享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交流平台。

5.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

2010年批准成立,基地将充分利用首都研究力量和资源优势,以“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为研究重点,以“产业安全评价与产业发展政策”为研究特色,针对北京产业安全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资料积累,持续开展前沿性、专业性、基础性及交叉性研究,为北京市开展产业安全评价工作、及时准确地进行产业安全预警、为首都及国家制定产业政策、防范和控制相关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二、经验总结

1.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的关键,也是人才强校的根本保证。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的重要任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积极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大师级人才的引进。大力培养和选拔优秀人才,建立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造就学术大师,培育一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要积极组织、培育和创建国家创新团队。全面推行岗位聘任制,建设适应研究型大学需要的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

2.创新育人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紧密围绕培养创新人才目标,把创新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学院的根本任务,探索研究型大学教学规律,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精品课程工程,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造就若干个国家级教学名师,着力打造若干国内一流的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学科竞争力

按照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结合学院的学科特色和优势,认真实施“211工程”三期建设所承担的任务,整合资源,凝练方向,不断提升学科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落实学科建设责任制,认真实施责任教授制度。明确学科建设责任教授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与学科梯队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责任和权利,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和建设跨学院、跨学科的“学科特区”。在资源调控、人员聘任、政策措施等方面给予倾斜,为建设学科群提供发展空间。

4.狠抓科技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以提升科研质量为导向,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确保科研经费、高水平科研项目、三大检索论文、专利申请及授权排名进一步提升。瞄准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与探索,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或跨学院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平台经费投入、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

5.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拓展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开展多途径、多形式、多层次的联合办学,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支持和鼓励教师出国进修,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举办有影响、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知名高科技公司共建实验室,建立合作创新平台。聘请国外高水平专家教授到校任教、兼职或讲学。

三、“十二五”期间人文社科研究发展思路

(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

1.巩固指导地位,弘扬时代精神

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坚持用时代的要求来审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用发展的眼光和改革的精神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努力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深化师德师风,营造学术氛围

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思想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化师德和师风制度体系建设,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传承优良的学风和校风,倡导学术自由,鼓励学术争鸣,营造崇尚科学、潜心钻研、不图虚名的学术氛围,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制度体系。

3.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组织建设,认真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聘配备工作,加大培养力度和投入,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艺术,创新教育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加强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发展

应牢固树立“特色战略”,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重点,注意促进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积极培植新学科增长点。加强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大力推进学校交叉学科的发展,积极做好新的学位点申报筹备工作。

(三)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建设创新团队

1.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师资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创新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以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领域的建设为载体,以学术带头人项目为契机,加强骨干社科人才的培养力度。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断优化师资结构。

2.培育高水平团队

加强团队建设,充分挖掘和整合现有师资队伍中教师的资源,精心组织,积极培育和申请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争取更多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注重探索新的科研管理机制、新的科研资源分配方式、新的科研任务分配模式,大力促进群体的实质合作和深度交流,注重培育继承、协作、开拓、创新的团队文化,形成较为合理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构建具有高度凝聚力、能够冲击世界科学前沿的学术团队。

(四)提升科研实力,加强学术交流

1.夯实科学研究基础

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业经济学、物流管理等学科的优势,最大限度发挥学校基础科研业务费的作用,积极组织教师申请国家人文社科重大课题及规划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等,力争科研项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新突破。加强科研项目立项后的过程管理,确保结题项目质量;加大成果推广力度。以质量为导向,创新管理模式,完善并细化项目管理实施细则,着力加强项目中后期管理和经费管理,提高项目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2.提升人文社会科学平台建设水平

注重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平台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推进平台建设与学科发展特别是与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结合。以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整合学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力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研究基地”申报成功。

3.培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加强优秀成果的培育,争取更多成果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继续做好人文社会科学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奖励工作,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撰写有社会影响力的学术著作,争取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4.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

加强学术交流,继续办好已形成品牌效应的“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大师面对面”和“交大大讲堂”;进一步拓展国际学术交流,鼓励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任职。

5.继续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刊物的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以名刊工程为目标,进一步打造以产业经济学、物流管理为特色栏目的《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品牌,扩大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地位,争取“十二五”期间进入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提升《北京教育(德育)》、《运输经济与物流评论》的办刊质量,突出办刊特色。

(五)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社科发展渠道

加强与各级政府社科主管部门的业务联系,推进与国内外先进文科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的合作交流,密切与大型企事业单位的接触交流,积极拓展我校社科发展渠道,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内外社科发展交流与合作关系网络。要进一步扩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学生国际交流项目,不断提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在国际交流领域的引领作用;继续拓展渠道,积极与国外著名大学建立实质的合作关系,开展多种形式与渠道的国际合作。在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把我们的优秀成果更多地推向世界,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