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的缺失

学校可持续发展管理理念的缺失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学校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即便由于它的重大意义一再成为许多教育及学校政策强调的要点,但在管理实践中,许多学校及其领导并没有将这一思想作为重要的管理理念体现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实践中,致使“学校可持续发展”沦为空洞的口号。一旦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处于支配地位时,要想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是很难的。

尽管学校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来已久,即便由于它的重大意义一再成为许多教育及学校政策强调的要点,但在管理实践中,许多学校及其领导并没有将这一思想作为重要的管理理念体现于学校的各项管理实践中,致使“学校可持续发展”沦为空洞的口号。实践中,这种管理理念的缺失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教学管理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在教师管理中,未能合理安排使用教师,未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资源分配奉行平均主义等;在学生管理上,只关注其考试成绩而不顾全面发展,体罚、歧视学生的行为盛行等;在对外关系上,学校领导只注重上级部门而不顾学生及家长的需要。很显然,许多中、小学在管理中并没有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概念的错误理解使其成为被束之高阁的理论。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全新概念出现已有三十余年,许多人对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含义都能有较深的理解,但当这一概念演绎至学校管理时,许多管理者就不能正确地理解而将其束之高阁。许多人认为这样的移植有些牵强而且模糊、玄虚,缺乏明确标准,甚至认为它与最初的内涵毫不相关;也有人认为,学校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指导原则其要求高、见效滞后,只能把它作为供奉着的“远大目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已经存在许多现象迫使人们接受这一理念,如资源短缺、自然灾害等,而我国许多大政方针也一再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并已付诸实践,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与此相反,学校可持续发展未能付诸实践是因为学校尚没有到不能继续发展的程度,还没有强大的外在力量让管理者们深感压力重重。然而,学校如果真到了这种程度,离其走向消亡也已不远了。

其次,管理上的急功近利挤占了其应有的位置。出成果、有业绩是任何组织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任何组织管理者孜孜以求的良好愿望。然而,不能为了取得暂时的成绩而损害组织的长远发展,确保长期取得优秀成绩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学校由于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工作业绩的滞后性决定了学校管理更不能只谋求暂时的成功,而要致力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在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在管理实践中,许多管理者为了眼前利益不惜以牺牲学校的长远发展为代价。如在教师的工作安排上往往让优秀教师只担任毕业班的教学,而不顾及其他年级;有许多学校为了创收不惜损害学校的公众形象等。一旦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学校管理中处于支配地位时,要想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是很难的。这种急功近利式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级行政管理的不当造成的,如名目繁多的评比、依毕业生成绩给学校排位等,这些管理不当大大导致了基层学校管理思想的错位。

最后,学校“家养”的环境使其成为可有可无之物。在我国,基础教育地方负责,公办中、小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政府。各级政府负责向学校提供经费、物资及师资,并对学校教育、财务、人事等各方面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似乎是一位尚未自立、专靠供养的少年,学校要发展、教育质量要提高似乎也只是依政府投入的力度而定,自己不必有所作为也难以有所作为。这就出现了与“急功近利”相反的管理态度:学校长年处于平庸的维持状态。这种情况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尤为严重。然而,尽管学校在许多方面要依赖于政府,但在校长负责制的政策下校长有一定权力,可以实行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办学,特别是在市场早已敞开的今天,有所作为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极有必要的。例如,在学生招生政策上,我国一直实行就地入学原则,但由于家长对子女接受教育的日益重视,他们会不惜代价异地择校,结果出现了部分学校逐渐人去楼空。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不是可有可无之事,校长必须具有谋求学校长远发展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