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时间:2023-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导师,孙道峰让杜顺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用亲切幽默的话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他,以身作则,扫走学生内心的懒惰和迷茫;他,用责任心,担起了老师这个良心活儿。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英国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等课题14项。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近10载的教书育人,孙道峰有着自己的信念。“当老师是个良心活,但既然选择了老师这行,就必须有责任心。”他用实际行动在周围的老师和学生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对于硕士研究生,由于第一学期他们的课程比较紧,要求他们能够熟悉实验室的情况,并逐步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会安排具体的任务和研究方向,并且会有师兄或者师姐甚至团队内的老师做进一步指导和训练。”孙道峰根据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分工,“对于博士生,我会结合他们在硕士期间和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以及他们的兴趣来确定他们的研究方向。除了定期组会外,我会随时就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我突然间产生的想法和他们分别进行深入交流。”

孙道峰在指导学生

师者,学生的楷模,育人先育己,以身作则,润物细无声。

“老师很刻苦,每天都会工作到很晚才回去。每次去找他,都在看书、查文献。”作为导师,孙道峰让杜顺福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杜顺福是化学系2013级本科生,已经发表SCI论文一篇的他让周围的同学颇为羡慕。“我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孙老师对待科研的认真态度使我深深折服,他让我对化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学们经常开玩笑,如果你找不到杜顺福,那他一定在实验室。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这句话用在科研人员身上无可厚非。”漫长孤独的黑暗岁月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

师者,学生的朋友,交流似反应釜,幽默做催化剂。

“孙老师人很好,喜欢在群里开玩笑。他对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特别热情,愿意和我们交流。”化学系2015级本科生廖枚顺说道,“他不但带我们去实验室熟悉环境,而且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很上心。”

孙道峰在新生研讨课上与学生打成一片,并坦言道:“我喜欢和年轻人一起做实验,一起奋斗,这样会让我感觉自己很年轻,充满活力。”

师者,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做人的道理。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代,有机化学老师尹汉东让孙道峰记忆犹新。“尹老师不仅不按固定教材的内容来讲解,还融合了很多其他教材的内容。讲解方式也很独特,幽默风趣,总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孙道峰经常鼓励学生“有些事情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看到希望。”在遇到问题时,不要轻言放弃,换个视角去分析,或许会惊奇地发现另一番天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孙道峰眼中,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传递正能量至关重要。“在大学里,老师应该充当一个配角,学生才是主角。老师更像一个指路人,如何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为关键。”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光华奖学金、山东省优秀学生、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孙道峰用心血浇灌的桃李已初露头角。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他,用亲切幽默的话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他,以身作则,扫走学生内心的懒惰和迷茫;他,用责任心,担起了老师这个良心活儿。

朱 虎

朱虎,男,1979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加工学术带头人。曾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合作研究,先后入选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骨干教师工程”、“青年教师拔尖人才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青岛西海岸新区(黄岛区)优秀青年人才称号。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群体感应、微生物发酵与代谢工程、生物基化学品技术、极端微生物功能酶等。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41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5项)。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英国国际合作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等课题14项。兼任PLOSONE、Bioresource Technology、Journal of Biotechnology、Biotechnology Progress等16种国际刊物的审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