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重要关系。本节主要讨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的意义、双方产生冲突的原因及双方关系的道德调适。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师需要面对的又一对重要关系。孩子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生活习惯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心愿。尽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两者之间仍然经常存在矛盾和冲突。

学校和家庭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重要关系。它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师教育活动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团结协作、尊重家长的重要意义。本节主要讨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的意义、双方产生冲突的原因及双方关系的道德调适。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与合作的意义

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教师需要面对的又一对重要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虽然是学生,但学生背后离不开家长,教师因学生的关系而会与学生家长发生间接的或直接的关系。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只有二者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才能对学生发挥积极的教育影响。

首先,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家长应密切合作。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采取具体有效措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共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教师和学生家长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思想品德培养上的一致性。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下形成的。教师和家长都期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做到。二是在知识技能培养上的一致性。教师劳动的目的,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总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造就一代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能够适应各行各业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家长的愿望也是希望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三是在身体素质和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上的一致性。青少年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体质,既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顺利地成长和完成学业,也关系到他们今后能否担负国家建设的重任。孩子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生活习惯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共同心愿。四是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日益认识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并逐步加大了在学生审美情趣培养上的投入。

其次,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教师必须与家长合作的原因。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并且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离开任何一项都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①家庭;②学校;③儿童所在的集体;④儿童本人;⑤书籍;⑥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教育在这位教育学家心目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具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二是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孩子出生到长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三是家庭教育的权威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权威性。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父母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因此,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们如何看待和接受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四是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五是家庭教育的及时性。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做父母的能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而在学校,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学生,更多的是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学生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要求教师取得学生家长的紧密配合和积极支持,通力合作,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始终处于一个统一的教育影响下。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必须以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为前提。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要求下,努力方向才会更明确,信心才会更坚定,才能避免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中的矛盾分析及道德调适

尽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根本利益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两者之间仍然经常存在矛盾和冲突。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两者之间在教育思想、社会角色、双方所掌握的情况以及教育素养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一)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矛盾产生的原因分析

1.教育思想的差异所导致的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矛盾冲突

家长在教育思想上和对孩子的要求上与教师可能存在很大差异,有时甚至完全不同。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劳动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的,教师强调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家庭教育往往不同,家长往往片面强调孩子的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重视知识而轻视技能。孩子在兴趣选择、朋友之间的正当交往等方面,往往受到家长的严格限制和束缚。

2.社会角色的差异所导致的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矛盾冲突

家长和教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由于他们的社会角色不同,所以对待学生的方式方法会有差异。对家长而言,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在这个孩子身上,不仅寄托了父母未竟的理想和梦想,也寄托了父母的希望。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和期望,决定了他们希望教师也能如此关注自己的孩子,一旦教师对学生的关切程度未能如家长所愿,家长就可能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不关心而心存抱怨。而且,家长关心的往往只是孩子在学校里成绩的高低,对孩子的思想动态、情感状态、人际关系等关心甚少。反过来,教师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他的教育对象,应当一视同仁,既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强调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发展。教师对学生家长过分要求教师关注自己孩子的做法和学生家长只关心学生成绩的做法可能反感,从而引起两者之间的冲突。

教师和学生家长扮演的社会角色的差异,决定了两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特别是当教育过程中发生困难时,或者教育效果不佳时,如果双方不够冷静,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轻率地指责对方的话,就可能会引起矛盾。家长认为,教师是专门教育人的,我的孩子教育得不好就是教师的责任。而教师则认为,同一个班上,为什么有的学生稍微教育就明显奏效,而有的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难以奏效呢?这可能与家庭教育有关,与家长素质有关。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互相抱怨,有可能使两者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

3.教师和学生家长双方所掌握的情况的差异所导致的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矛盾冲突

教师掌握的主要是学生在校内的情况、学习成绩、课程表现等。家长所了解的则主要是孩子在校外和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特别是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家务劳动、关心体贴人等方面的表现。有的时候,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并不总是一致的。不仅如此,由于学生与教师和父母之间感情交流的疏密程度不同,也有可能造成或者教师更了解学生,或者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些情况在教师和家长遇到问题而缺乏沟通的时候就会造成矛盾甚至冲突。

4.教育素养的差异所导致的教师与学生家长的矛盾冲突

教师是受过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方法等专门学习和训练的专业人士,熟知教育规律,对教育目的、教育任务和教育方法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育学生方面有一套科学而成熟的方法。对学生能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做到正面教育为主;即使对表现欠缺的学生,也能循循善诱,耐心说服,使之转化。在教育方法上,教师善用疏导法、情感教育法。而家长不同,他们从事着各种社会职业,特别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教育学知识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难免会带有种种缺陷和不足。不少家长因为缺乏教育基本理论和知识,要么对孩子溺爱、宠爱,放任自由,物质刺激;要么对孩子随意打骂。如果教师和学生家长之间缺乏沟通的话,这种状况容易导致教师和家长产生间隙,妨碍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调适

教师与学生家长虽然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但两者之间由于思维方式、教育方法等存在一些分歧而可能产生矛盾和冲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和处理,以下将从伦理道德层面讨论教师与学生家长关系的道德调适问题。

1.尊重家长

人与人的交往中首先应该尊重对方,这是对一般社会成员普遍的、起码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尊重家长就是要尊重家长的人格。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教育问题上“闻道在先,学有专攻”,家长应该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在态度上对家长缺乏尊重。当家长就孩子的学习问题与教师交流的时候,有些教师缺乏耐心,以命令、训斥的方式与家长沟通,甚至过分地指责家长。有的教师在家长会上甚至采取按学生成绩的不同安排家长座位的做法,这些变相惩罚家长的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家长的人格尊严。在教师和家长的交往中,这些都是要完全避免的。教师应该尊重家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理解和信任学生家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说侮辱家长人格的话,更不能做侮辱家长人格的事。同时,要教育学生尊重父母,启发学生以自己学习和劳动的成果,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家长,不但可以维护家长的威信,增强家长教育孩子的力量和信心,而且可以让家长在看到孩子健康成长时,更加支持教师的工作。

尊重家长就要尊重家长感情。教师要成为学生家长的朋友,把他们看作自己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帮手,理解和尊重家长的感情。每位家长都是爱自己孩子的,“爱子之心”正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合作的最坚实的心理基础。教师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家长的感情,维护好这一合作的基础,才能做到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家长在涉及他们的子女时,一般总是比较敏感的,愿意听孩子的好消息,不愿意听坏消息。教师一定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尊重家长就要尊重而不迁就。教师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往中,无论哪一方在教育过程中获得了成绩或出现了错误,都应开诚布公、实事求是,正确的方法和育人经验要肯定和发扬,不足的、错误的东西要坦诚指出,互相沟通,不能迁就不良的、错误的做法,以致学生受损、受害。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龄阶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师与学生家长特别要加强联系。因为孩子们单纯得像一张白纸,学习处于刚刚启蒙阶段,思想很朦胧,但这一阶段也是孩子们的奠基阶段,需要教师与学生家长紧密配合,采用科学、优良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健康成长。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和家长都处于重任在肩的时刻。不管教师的工作再忙,家长的地位再高,都要做到相互尊重、主动联系、沟通孩子们的情况。

2.主动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

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要责任,因而在与家长的相互关系中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同家长进行直接的联系和沟通。所谓联系就是彼此接上关系;所谓沟通,从表面上看,是沟通学生在校和在家里的行为表现,以及在此基础上双方的看法,沟通对学生发展趋势的估计,沟通双方准备采取和应该采取的态度和对策;从深层次上看,是沟通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理解,沟通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认识,沟通彼此身负教育的责任、方法和结果的体会。

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对孩子了解的程度一般比教师要深刻。教师面对一个班或多个班的学生,纵然教师在学生身上花费了很多精力和心血,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对每个学生做到深入和细致,由此,教师与学生家长主动联系、及时沟通,更利于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与学生家长联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目的要明确。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互通情况,共商教育的方法。这项工作应该有计划地进行,不应等学生出了问题时再匆忙“告急”或告状,更不能掺杂私人利益和动机。只有当教师抱正确的目的和态度与家长沟通、交流时,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是教师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准备要充分。教师事先要准备好学生的有关资料,要与家长沟通的有关问题心理要有个谱,同时,教师对家长的脾气、性格也要适当地了解,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使沟通不流于形式,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三是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的方式可多样。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或书信联系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到学校听课、讲座、经验交流、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四是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方式要得当。教师要以尊重、平等、公开的态度对待家长,决不能居高临下。只有靠教师的真诚和威望才能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3.听取学生家长的建议,积极配合

教育人、培育人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任何教师,无论他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教书育人工作做得十全十美。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不少家长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育和培养,有不少家长在长期对子女的关怀和教育中积累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经验和方法,都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和吸取。正如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在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时写到的:“我是孩子们的老师,而孩子们的家长是我的老师,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升华了我的教师责任感,是家长们的摸索和积累为我找到了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成功捷径。”由此可见,教师听取家长的建议有多么重大的作用。

学生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提出意见,往往是出于对学校和教师的关心对教师工作的支持。教师要善意地对待家长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有利于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家长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性格、脾气,了如指掌,一般来说,家长能真实地反映学生在校外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往往没有家长那么深入细致。况且,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这些期望都是具体的,但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如能虚心听取家长意见,了解家长们的愿望,然后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对学校教育一定大有益处。听取意见,不仅是教师听取家长的建议,家长同样也应听取教师的建议,相互启迪,相互沟通,才能实现良好的育人效果。

4.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育人要讲科学,要有科学理论作指导,运用科学方法来施教。教师都经过专门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教育学生方面都有一套科学的方法。不少教师在实践中还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了新的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而学生家长因忙于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对教育规律和育人方法缺乏研究和学习,所以,往往对孩子缺乏正确、科学的教育。为了使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教育都富于成效,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家长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果。

首先,要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要摒弃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错误的传统观念,要从多关心、多了解、多帮助、多鼓励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教师帮助家长对孩子实施教育要注重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过程,应该每天关心孩子的学习,从细微处入手,及时了解、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一些具体困难。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了失败和挫折的时候,更应该以满腔热忱的爱去温暖孩子的心灵,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其三,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分寸。对孩子不闻不问是错误的,但整天唠叨也难以产生积极的效果,应该选择好教育的时机,比如当孩子考试得了高分得意忘形时,这时,家长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努力,给予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要帮助孩子戒骄戒躁,以巩固成绩,争取更大的进步。当孩子遭到失败心灰意冷时,应该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看到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树立学习必胜的信心。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家长纠正种种错误做法,如采取物质或金钱奖励的办法误导学生片面追求高分;采取打骂、体罚的方法惩罚孩子;采取拔苗助长的方法逼迫孩子超越现实。对于此类情况,教师要引导学生家长,让他们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