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在网络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地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播者和思想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充分体现了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加之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和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师生之间的信任感,一直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21)。而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环境和根深蒂固的师生不平等关系,造成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心理鸿沟非常之深。日常学习生活中,大学生一般不愿意把老师当做知心朋友,不愿意和老师展开心灵的沟通交流,有了困难、问题也不愿意向老师讲真话、说实情,这是当前高校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障碍。而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局面得以消解(22)。在网络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地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播者和思想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充分体现了与教育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加之网络信息的可选择性、平等性、无权威性,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亲和力和人情味,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3)。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便可以借助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有的学生在网上与我交流时说的那样:“在网上,没有师生之分、高低之别,所有网民的人格、权利、地位等一切都是平等的。我能放心地、轻松自如地向您敞开心扉、交流思想,也不会有任何顾忌。”所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新媒体虚拟传播手段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引导学生在网络这个特殊情境中向我们倾吐心声,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不断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