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维的四种含义

思维的四种含义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我们思考一下“思维”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之中的几种不一样的用法和含义,在后期的研究中,这份探讨和思考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帮助。对以上所讲的最后一种情况,即思维的整个过程,我们称为“思索”或者“思考”,只有这样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也是本书的主题。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来具体地谈一谈“思维”具体的四个含义。经过认真思维,有意识地去思考某个信念的性质、条件以及意义,是思维最精确的定义。

在与人沟通或者独立思考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我想”,或者说“让我想一想”。其实,这其中的“想”就是我们本章要讨论的主题——思维。

“想”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词,无论做决定还是日常沟通,都离不开“想”。这里,“想”就是思想和思维的意思,它应用的场景非常频繁,以至于有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去解释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现在,我们要探寻的就是芝加哥大学思维训练课程中的“思维”的一系列连贯含义。

首先,我们思考一下“思维”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之中的几种不一样的用法和含义,在后期的研究中,这份探讨和思考或许对我们会有所帮助。

一般来讲,思维最经常、最广泛的一种含义是大脑之中出现的想法,也可以说,这是思维最不严谨的用法;第二种含义是,思维是指人们对于未曾看到、听到、感知到的事物的想法;第三种含义则显得更为狭窄,指思维是一种信念,即人们根据某种象征或者证据而得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信念。如果细分,第三种含义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们在某些情况之下并没有思考太多,甚至没有思考根据是什么就得出的信念;另一种情况则是人们在证据充足且意识到这些证据作为依据的时候而得出的信念。

对以上所讲的最后一种情况,即思维的整个过程,我们称为“思索”或者“思考”,只有这样的思维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也是本书的主题。在进入主题之前,我们先来具体地谈一谈“思维”具体的四个含义。

(1)偶然与随便的想法

从最宽泛的角度来讲,思维是指大脑中闪现的任何一种想法。当然,这样的定义并不严谨。依据这样的定义,即使是一个便士,也可以让你产生任何一种想法,但是这些想法并不能促使人做出与想法等效的交易。也就是说,在这层含义当中,只要是出现在大脑的想法,都可以称为思维,但同样需要明确的是,这样的思维不会给人带来任何逻辑和道理,因为它包含了所有一闪而过的感触、随心所欲的遐想以及零零散散的记忆,那些白日梦、海市蜃楼的遐想以及拂过脑海的思绪,都被划进了思维的范围。

每个人的一生会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在这种漫无边际的随想和不切实际的期盼当中度过,这些期盼与随想所耗费的时间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来界定思维,那么痴呆的人也存在思维。有这样一个故事:英格兰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人,他是远近闻名的笨蛋,但是这个笨人有一个梦想,就是竞选市镇的公职。对于他的竞选,人们都不赞成,可是他对邻居们说:“听说你们对我担任公职的知识和能力有所担心,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总会去思考这件事、那件事呢!”从这样的意义来说,这个笨蛋所说的“思考”也可以叫思维,然而他的思维只是随心所欲的想。

思维不只是一连串漫无边际的想法,而应该是连贯有序、因果分明同时又前后呼应的思考过程。或者说,在思维的整个过程当中,不同的部分应该彼此呼应,互为印证,思维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是从此到彼,并一步一步走到最后。用逻辑术语来讲,思维是一个“项”,每一项都会留下一定的存储,供后一个项去使用,就像一列火车一样。

(2)思维是对非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

在这一层面上,思维的含义局限于人们对那些不能直接感知到的事物的想法,也就是人们不能直接看到、听到、闻到、接触到的事物。就如同我们询问一个讲故事的人,问他所讲的故事是不是自己亲身经历时,他有可能回答:“这只是我想出来的。”故事是想象出来的,不是忠实于实际的记录和观察,那么,这个故事的情节所依托的就是想象。最重要的是它有一定的连贯性,能够将复杂琐碎的事项联系在一起,一环一环紧密相扣。而孩子们所讲的故事就缺少连贯性,情节往往是相互分离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对非直接接触到的事物的想法,是很多情节联系在一起所激发的思索,这种思索能力本身是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富有想象力的构思,可以称为谨慎思考的前奏,并可以为思考提供前提。只是,构思并不是为了知识和真理才出现的,它与思维的目的不符——思维的目的在于获取真理、知识和信念,所以,尽管这种过程与思维相似,但是并不能称之为思维。根本原因就在于,事物的表达者所表达的并不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而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构造出来的精彩情节。他们或许能够说出很巧妙的故事,但却无法生产知识,他们的思索只是感觉的一种表达和绽放。

(3)立足于非直接感受事物的信念

在这一层含义中,思维立足的是某种根据的信念,虽然这种根据并不是人们直接接触到的事物,但可以是真实的知识,或者说是被认为是真实的知识。这种思维的特点在于其根据只是看起来可信的事物,它会拒绝看起来不可信的事物,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去确立自己的信念。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些所谓的“根据”又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根据本身并没有接受检验;另一种情况是根据已经接受检验。在生活当中,这两种情况的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就比如人们说“我曾经以为世界是平的”,或者说“我以为你从我的门前走过”,这些话语表达的都是一种信念。从本质上讲,信念就是人们默认的经过证实或没有经过证实的见解,所以信念的根据可以是充足的,也可以是不充足的,只不过人们在接受一种见解并让它成为自己的信念之前,并不会考虑这些根据是不是充分。

这种思维是不自觉的,因为人们不会去想这种信念是否正确,这样,信念本身就不知道来自哪里。或许它们是从我们无法注意到的渠道,被不知不觉地接受,成为我们思想的一部分。这种见解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见解,或者是来自某种权威的传统、模仿、教诲,或者是与自己的期望和心愿相符。总之,它们并不是人们事先弄清了它们是不是已经有实实在在的根据,然后经过自己的判断才形成的信念。

(4)用心调研而形成的信念

经过认真思维,有意识地去思考某个信念的性质、条件以及意义,是思维最精确的定义。在这层意义上,思维不再是自娱自乐的幻想,正如鲸鱼无法腾云驾雾去飞翔,“世界是平的”也需要基于实在事物具有实在的特性这一根据,例如天体的物理研究、地质探测数据等。凡是持有这样的信念的人们,都可以根据这一信念对事物的相关认识来安排自己的行动。

因为一个信念会给另外一个信念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人们必须认真思考自己的信念是不是有充足的根据或者理由,这一信念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可能后果。这也就意味着人的思维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人们曾经确信世界是平的,但是航海家哥伦布却发现世界是圆的。人们之所以持有“世界是平的”这样的观点和看法,是因为这种信念被周围普遍接受和宣扬,所以没有人有能力或者勇气去反对或者质疑这一信念。而且,人们所生存的土地看起来也印证了思维这个信念是正确的。

哥伦布的信念是经过了实践与理论的印证的,这标志着我们要进一步去研究事实,重新审视那些客观存在的证据,并且推敲这些证据的理论结果,彼此对照,通过已知的事实去加以核对。哥伦布一开始并没有接受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信念,而是提出了质疑,并进行研究探索,从而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和见解。就是这种敢于怀疑的态度,让他去设想那些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去思索和调研,终于找到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信念是有道理的。

其实,即使最后证明了自己的怀疑是错误的,最终得出的信念也与传统截然不同,因为它是通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方式而得出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信念或者假说,都要用一种积极和用心的态度去思考,探寻其成立的依据是否为真,如果是,再进一步考虑这种信念能够导致的结论,这个过程就完整地构成了思考。而前面所探讨的三种含义仅仅能够引出思考,不能称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只有思考真正开始,并在可靠的依据指出上形成信念,才属于真正的思维活动,才可以成为实际意义的思维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