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质的恒常性

质的恒常性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所强调的“运动的质的恒常性”固然是从人的内部世界、人的生存状态角度来把握,却不失其闪光的真理思想。革命导师们说明了资产阶级主宰的时代特质即社会运动的恒常性就是变动、变化和变革,而这些变动、变化和变革运动深一层的特质到底是资产阶级求变、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理念和原始冲动。
质的恒常性_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

一、事物运动的根本前提:质的恒常性

事物运动与质的恒常性有内在关联。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表述了这样的观点,“运动是以质的恒常性为前提的。运动是在别处也依然不变质的这个的纯粹位置变化”[6]。他试图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以一定的存在物的质为存在前提,而且这种质具有恒定惯常的性质。除非这种质的规定性已被全然否定,以此质而成为的物也将不复存在,否则运动中的物的存在必定是以一定惯常性为内生依据,只不过以不同的存在形态外在于这种特定的质。故而,萨特认为运动即使在别处只不过是纯粹位置的变化,而物的质的规定性“依然不变质”。这种观点在理论思维中开拓了运动与质的关系的深层次认识,对社会改革开放实践具有进步的借鉴意义。

萨特从他的存在主义学说中寻求到了一个新的角度来切入对事物之于时空存在的研究,切实地看到了事物存在以其特定的内在实质为依托,而另一方面又隐隐地传达出他的运动观有唯物主义的倾向。他所强调的“运动的质的恒常性”固然是从人的内部世界、人的生存状态角度来把握,却不失其闪光的真理思想。他在探索现象学过程中潜意识地发现社会现实运动始终存在着一个轴心,一种深蕴其中的本质实在,它就是运动所以持久、发展、进步的恒常性。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就说过,“一切都在变,一切都在过渡,只有全体是不变的”。尽管他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但他承认物质运动中存在着“全体”这个恒常不变的特质。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建立了关于运动与物质存在方式的唯物史观。实践的唯物主义一开始就指明了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和普遍特性即运动、时间和空间,强调运动是物质形态的运动,离开一定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7]。革命导师们说明了资产阶级主宰的时代特质即社会运动的恒常性就是变动、变化和变革,而这些变动、变化和变革运动深一层的特质到底是资产阶级求变、求生存和求发展的理念和原始冲动。斯大林在《论中国革命的前途》中指出,“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8]。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时明确提出,无论是北伐战争,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或者是抗日战争,斯大林的这个论断都是正确的,在当时的形势下,“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主要的和差不多开始就面对着的任务,是联合尽可能多的同盟军,组织武装斗争,依照情况,反对内部的或外部的武装的反革命,为争取民族的和社会的解放而斗争”[9]。在这种社会革命运动中,同样体现了运动的质的恒常性,就中国革命的实际考察,质的恒常性可以表述为“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10]。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到,任何事物的运动总是与其一定的质——实质或虚质、硬质或软质相联系,并且这样的特定的质在事物运动中具有恒常性、稳定性,把握住这一点就能把握事物的基本面貌,就能抓住运动中事物的根本,从而不至于在大量的是是非非、各种具体的非物质现象中迷失正确方向或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认识泥淖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