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避免决策失误的方法

避免决策失误的方法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④决策方案,应同时兼顾其确能执行的方法。⑤注意在执行的过程中,收集“回馈”资料,以印证决策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其结果自是失败与无效。有效的管理者明了,一项不能符合边界情况的决策,必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决策的第4个要素,是化决策为行动。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决策之有效与否,这才是关键的所在,也是常引起争论的所在。

美国彼德·F·杜拉克编著的《有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明确提出决策方法的五个要素:①确实了解问题的性质,是否确属“常态”,惟有能建立一种规则或原则的决策才能解决。②确实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规范,换言之,应找出问题的“边界条件”。③应仔细思考确能满足问题规范的正确途径。然后再考虑必要的妥协、适应及让步事项,以期该决策能被接受。④决策方案,应同时兼顾其确能执行的方法。⑤注意在执行的过程中,收集“回馈”资料,以印证决策的适用性及有效性。学习领会这五个要素的内涵意义,对做好有效决策非常重要。有效的决策人常需花费不少时间来确定问题的属性。如果类别错了,其决策必为错误的决策。他指出在决策时常犯的错误有:最常犯的错误,就在于误将“例常问题”视为一连串的“偶发问题”,换言之,没有了解问题症结所在的基础。其结果自是失败与无效。另一种常犯的错误,是误将真正的新问题视为旧病复发,因而仍旧应用旧原则。第3种常见的错误,是对基本问题的界定,似是而非。最后一种情形,是只看到问题的部分,而没有看清全貌。一项有效的决策,必须符合边界条件,必须足以达成目的,边界条件说明得越清楚和越精细,则据以做成的决策越能有效,越能解决所须解决的问题。反过来说,边界条件有欠明确,则所作的决策不论其看起来如何了不起,必将是一项无效的决策。通常,探索边界条件的方法,是探求“解决某一问题应有什么最低需要”。边界条件往往不容易找出来。而且各人所看到的边界条件也往往不尽相同。有效的管理者明了,一项不能符合边界情况的决策,必是无效和不适当的决策。不符边界条件的决策,有时比一项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的决策更加误事。当然,不符边界条件,与符合错误的边界条件,两者都是错误的决策。不过,边界条件错了,还可能有修正的余地,仍可能成为有效的决策。如果根本与规范相反,那就往往难于补救了。决策的第3个要素,是研究“正当”的决策是什么,而不在研究“能为人接受”的决策是什么。人总有采取折中办法的倾向。如果我们不知道符合规范及边界条件的“正当”决策是什么,我们便将无法辨别正当的折中和错误的折中的区分,而终不免走到错误的折中的方向去。所谓“折中”,实际上有两种,第一种“折中”,即俗语所谓“半片面包总比没有面包好”。第二种“折中”则可用古代所罗门王审判两位妇人争夺婴儿的故事来说明:“婴儿劈成两份,一人一半,不如保全婴儿性命,将婴儿送与对方好”。第1种“折中”,仍能符合边界条件,因为面包本是为了充饥,半片面包仍然是面包。但第2种“折中”,即完全不合边界条件了,婴儿是一条生命,半个婴儿就没有生命可言了,只是半个尸体了。关于决策是否易为他人接受的问题,如果老是要考虑如何能为他人接受,又要考虑他人会反对,那就完全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何结果。决策的第4个要素,是化决策为行动。考虑边界条件,是决策过程最难的一步;化决策为行动则是最费时间的一步。然而打从决策开始,我们就该将行动的承诺纳入于决策中,否则便是纸上谈兵。事实上,一项决策如果没有列举一条一条的行动步骤,并指派为某某人的工作和责任,那便不能算是一项决策,那至多只是一种意愿而已。决策的第5个要素,是应在决策中建立一项资料回馈制度,以便于经常对决策所预期的成果作实际的印证。决策是“人”作的,而“人”总免不了错误,至多只能在短时间内没有错误。即使最好的决策,也有错误的可能,即使最有效的决策,也会有一天时过境迁,归于无用。我们需要组织化的资料,作为回馈。我们需要数字,也需要报告。可是如果回馈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如果不肯亲自察看,那么我们缺乏有效性,也就不该怨谁了。那么,如何做有效的决策呢?彼德·F·杜拉克总结了以下两条:第一条,处理好个人见解和决策的关系极为重要。决策是一种判断,是若干项方案中的选择。所谓选择,通常不是“是”与“非”间的选择,至多只是“似是”与“似非”中的选择。而绝大多数的选择,都是任何一项方案均不一定优于他案时的选择。大部分关于决策的著作,开宗明义,第一步总是说“当先搜集事实”。但是能作有效的决策的管理者,都能了解他们决策时并非先从搜集事实着手,而是先从其本人的“见解”着手。所谓见解,乃是“尚待证实的假设”,见解如不能获得证实,则将无价值之可言。但要确定什么才是事实,必需先确定事实的“适用性”的准则,尤其是有关衡量的准则。决策之有效与否,这才是关键的所在,也是常引起争论的所在。许多教科书又说,决策须有大家一致的意见,其实这也不然。有效的决策,常自多种不同而且互相冲突的见解中产生,常自多种旗鼓相当、优劣互见的方案中产生。老实说,决策的第一步如果是事实的收集,那是走不通的。试问如果我们不先有适用性的准则,则事实何来?需知“现象”的本身仅只是“现象”,而不一定是雷同的“事实”。对物理学家而言,物体的“味”和“色”,均非“事实”。但在厨师看来,“味”是其所重视的“事实”。而在画家看来,“色”是其所重视的事实。这就是说,物理学家、厨师、画家各有其不同的见解,故其认为定的“事实”各不相同。有效的管理者都知道一项决策不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而是先有自己的见解。因为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验者,都应该有他的见解。假如说一个人在某一方面经验丰富,而竟然没有见解,我们不妨说他是一个糊涂的人。人总是从自己的见解开始,故要求人家从搜集事实开始,是不符合实际的。其结果,他所搜集的事实,必要以他自己既有的结论为根据,他既然先有了结论,他必能搜集到许多事实。干过统计工作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往往最不相信统计数字。统计工作人员也许知道提供数字者的立场,也许不知道提供数字者的立场,但是他知道数字的可疑。因此,惟一严谨的方法,惟一可以印证某一见解是否符合实际的方法,应该以明确承认“见解为先”作为基础,这是必要的做法。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知道我们是以“尚待证实的假设”为起点,决策程序如此,科学研究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假设”是不必辩论的,但却是必须经得起验证的。经得起验证的“假设”,才值得我们实现。经不起验证者,就只有放弃了。有效的决策人通常必先假定传统的衡量并非适当的衡量。否则的话,他就用不着做决策了。他只须略作简单的调整就可以了。传统的衡量,反映的是昨天的决策。我们之所以需要一项新决策,正表示过去的衡量已不适用于今天了。至于应如何才能找出适当的衡量呢?惟一有赖于“回馈”的制度。不过这里的所谓回馈,是决策前的回馈。所以,有效的管理者必要求先有若干不同的衡量方案,再自其中选取最适当的一种。管理者的决策不是从“众口一词”中得来。好的决策,应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应从不同的观点中选择,应从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就不可能有决策,这是决策的重要原则。

反面意见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说要有反面意见,主要有3项理由:一是惟有反面意见,才能保卫决策人不致陷身为组织的俘虏;二是反面意见的本身,正是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三是反面意见可以激发想像力。

最后,有效的管理者还得再问一个问题:“我们是不是真需要一项决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有时候不作任何新决策,可能正是最好的决策。决策的反面,是不作任何决策,有时候不作任何改变,我们仍能自己维护自己。

电脑问世之后,决策绝不仅是高阶层少数几个人的事了。同样地,在今天组织中的每一位知识工作者都必须是一位决策人,或至少也得在决策过程中担任一个积极的角色、智慧的角色和自主性的角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