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在科研院所研究课题

大学生在科研院所研究课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湖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着较好的基础。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该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省级中试基地1个。此外,该校承担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数量和层次明显提高。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获奖数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湖北省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深入全省各地进行实地调查,撰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湖北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有着较好的基础。多年来,该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持,在专门史、伦理学、教师教育、旅游开发等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

一、总体情况

湖北大学是湖北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该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03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国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1人,“楚天学者”37人,正、副教授66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51人。该校学科门类齐全,现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有15个学科性学院,61个本科专业。拥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10个,有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该校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省级中试基地1个。该校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常年互派专家学者访问、讲学,互派学生进修和攻读学位。该校现分别与美国孟菲斯大学和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合作开办了孔子学院,是湖北省在海外开办孔子学院最早、也是最多的省属高校。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1)科研队伍实力进一步增强,结构明显优化。2001—2010年,该校通过实施“152”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教师硕士化、博士化计划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际、国际交流进修计划,造就和培养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科研队伍素质明显增强,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明显优化,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实力有所提高,一支以传统优势学科、学术带头人为龙头,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已基本形成。截至2010年,该校从事社科研究教师597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82人,占47%;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92人,占32%。

(2)科研项目和经费总数明显增加,项目层次不断提高。2001—2010年,该校科研经费每年增幅明显,人文社科研究经费总计4422万元,其中,纵向项目经费总数1324.9万元,横向项目经费总数3097.1万元。科研经费的结构更趋合理,应用性研究经费在总科研经费中的比例显著增加。

此外,该校承担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数量和层次明显提高。十年间,该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8项,总经费371万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48项,总经费249万元。2005年获准立项的《典志·思想文化志》课题,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第二批委托项目,是目前我省承担的清史纂修工程中最大的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完整典志。

2001—2010年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经费(单位:万元)

(3)科研成果质量明显提高,获奖数量与质量显著上升。这10年间,出版专著300余部,发表论文7900余篇。2006年至2010年该校人文社会科学共出版著作645部,其中专著173部;发表论文4142篇,其中权威56篇,重要核心463篇,高档次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13%。

在获奖方面,共获得省部级奖励102项,其中获得中国高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95项。此外,还获得武汉市社科成果奖24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获奖数在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

(4)基地建设成绩显著,科研投入逐年增加。这10年间,该校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共建成湖北省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开放经济研究中心、湖北省旅游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等四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这些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此校的科研工作条件,提升了科学研究水平。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此校支撑、培育重点优势学科,瞄准、跟踪、承担重大科学研究任务,凝聚、吸引、孵化杰出人才的核心创新平台。

(5)应用研究水平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加强。近年来,该校部分文科教师转换研究视野,把科研的着力点放在应用研究上,发挥人文社会科学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取得了一些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湖北省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深入全省各地进行实地调查,撰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湖北省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中心”承担了大量的省内外旅游规划项目。“湖北省道德与文明研究中心”与湖北省文明办、地市州文明办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课题组成员深入乡村、城镇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6)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和创新,管理工作日趋规范。这10年间,学校在完善和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2007年社科处成立后,共制定和修订了数十个关于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的文件,从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基地建设、团队建设、成果鉴定等方面系统地规范了该校的科研管理与服务工作,同时完善与修订了湖北大学特殊业绩津贴实施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

2.主要经验

(1)提高认识,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领导。该校通过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对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科研工作真正成为学校、学院的中心工作之一。通过充分发挥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作用,做好校、院科研工作的整体规划。

(2)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通过深化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科研队伍结构,实现全校科研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最优整合,保障多学科队伍的凝聚、多学科综合问题的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有效对接。通过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氛围,从制度上保证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给科研骨干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能潜下心来做科研。

该校通过转变科研管理观念,科研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院在科研管理工作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明晰了校、院两级科研管理责权,学校对学院实行目标管理,使学院真正成为科研工作的谋划者、组织者和受益者。

(3)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学术质量。该校通过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学术创新精神、学术道德意识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努力克服浮躁心理和短期行为,树立献身学术的精神,产出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

(4)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该校通过实行有激励强度的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进一步改善了科研队伍的学缘结构。同时,该校还有意识、有重点地扶植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发现和重点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和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学术新人;依托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学科和其他优势学科,形成创新团队和跨学科研究群体。

(5)加强全方位的科研宣传工作,提升学校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该校通过加强学校科研的宣传工作,加强校内与校外宣传,传统媒体与网络宣传,重要的学术活动和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与学术大师、学术名家、学术新人的宣传,提高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声望和学术地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三、标志性成果

1.《唯物史观的当代形态——邓小平社会历史观研究》

郭大俊教授的这部专著200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得了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该书社会反响较好,曾数次被有的文章和学位论文加以引用;是部分内容已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期刊和会议文集上公开发表,1篇论文被评为湖北省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学术讨论会入选论文,多篇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党政干部理论学习文选》和《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与摘登,并多次被引用;有的论文曾获得湖北省政府和全国一级学会优秀成果奖。

2.《二十世纪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

陈道德教授的这部专著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获得了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该项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语言逻辑形成与发展的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论述了意义理论的发展与语言逻辑的兴起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既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学者在语言逻辑方面创获的重要成果,也清晰地描述了中国学人研究语言逻辑走过的艰苦而光荣的历程,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语言逻辑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

3.《幸福与和谐》

江畅教授的这部著作,200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获湖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该成果的理论价值主要有三:一是突破了中国目前既有伦理学理论体系范围,将诸多更具生命力与活力的问题域纳入伦理学研究视野之中,从而在拓展了伦理学本身的问题域、为伦理学理论注入活力的同时,亦使伦理学理论获得了一个可以更好成长发育的空间。二是从价值论与伦理学相统一的角度研究伦理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三是从伦理学和价值论的角度明确提出并试图系统回答当代日益突出的幸福与和谐这一重大时代问题。

4.《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问题研究》

杨鲜兰教授的这部著作,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结项成果,获武汉市第十一次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此项成果从对人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范畴的系统阐发中,揭示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人的发展的价值蕴涵及内在需求以及全球化时代人的发展的真实状况,提出在这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如何更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基本思路。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以拓宽加深或丰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研究。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亟待研究的全新内容。此项成果中提供的思想内容对我国人的全面发展战略以及国际组织关于人的发展战略有众多启迪性意见,能为国际组织和我们党和政府确立人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或思想借鉴,应用价值前景广阔重大。

5.《震荡与冲突——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潮和社会》

周积明、郭莹教授的这部著作,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07年获湖北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项成果以冲突和震荡为主题,集中展示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并揭示发生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机制。这样的研究以往是没有的,从而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早期现代化研究中清理出一条新的线索。此项成果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和早期现代化研究的新视域、新思考,可为中国近代史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考;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持续发展,可提供理论上的与历史的借鉴。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1.强化项目意识,争取科研经费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拓宽项目来源渠道,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针对关键性课题组织科研力量集体攻关,力争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额度有较大幅度增长。

2.树立精品意识,产出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确保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力争产出高水平、有显示度的科研成果。创新学术评价,实行质量导向的科研评价奖励制度。

3.增强团队意识,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培育高水平、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

要着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文交叉、文理交叉,力争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落实专职科研编制,打造一流的科研队伍。以学术团队建设为主体,加强中青年科研骨干的培养和提高。

4.提高服务意识,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积极提倡和鼓励教师参与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决策,为实际工作部门提供咨询服务,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使一批研究机构真正成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思想库。

5.强化开放意识,加强校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面对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强化开放意识,落实“走出去”计划,大力拓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国内外合作研究,努力提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