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苏高教专项课题

江苏高教专项课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1—2010年,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共发表论文19045篇,出版著作2115部。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学校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和东南亚研究中心跻身全国19个优秀重点研究基地之列,优秀基地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

一、总体情况

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历史悠久,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际法学、专门史、高等教育学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拥有5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和1个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9个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及70余个校内研究机构,拥有6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5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校内特聘教授、38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近年来,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在抓好人才队伍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的基础上,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主要成绩

(1)课题立项数继续保持高位势头,承担重大项目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经费总量增长迅速。200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立项数在全国高校排名中保持前八;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253项,2007年和2008年分别以31项和29项的成绩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和第三,继续保持厦门大学在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立项方面的优势。2001—2010年,学校联合攻关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竞标中,厦门大学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6项,尤其是近两年的成绩更加显著,已立项的1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有10项是近两年获得的,彰显了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力。2001—2010年,文科到校科研经费分别为:2001年1355.30万元,2002年1178.83万元,2003年1239万元,2004年1595.20万元,2005年2615.87万元,2006年4068.17万元,2007年3411.27万元,2008年6918.12万元,2009年8004.95万元,2010年9607.39万元。近5年来,横向课题经费和承担横向科研项目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加大,共承担横向科研项目1163项,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达到1.973亿元,这说明学校为地方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科研服务的意识明显增强,这也是厦门大学树立“在贡献中求发展”理念的必然结果。

(2)科研成果数量持续增长,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高。2001—2010年,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师共发表论文19045篇,出版著作2115部。在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奖中,厦门大学分别有18项、19项和14项科研成果获奖,获奖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第四和第十三。此外,在司法部、国家民委、吴玉章、安子介、钱端升等高层次奖项的评选中,厦门大学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学术声望稳步提高,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校办学术刊物在已有5份CSSCI来源期刊的基础上,新增1份CSSCI来源集刊(《国际经济法学刊》),CSSCI来源期(集)刊总数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3)科研机构建设成效显著,机构经营意识不断加强。2001—2010年,厦门大学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有5个研究机构先后被列入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在教育部组织的第一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学校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和东南亚研究中心跻身全国19个优秀重点研究基地之列,优秀基地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与此同时,经多方努力,“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教育教材语言分中心)也落户我校。2010年教育部公布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结果,学校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台湾研究中心被评为优秀重点研究基地,优秀基地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成为我国首个文理交叉的经济学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为学校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范式。新增的校极研究机构着力改变科研发展观念,积极探索现代人文社科科研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的新亮点。

(4)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活跃,学校的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01—2010年,在“985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的带动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外交流十分活跃。据统计,2001—2010年学校文科共举办(含与外单位合办)国际(含境外)学术会议200次,受聘赴境外讲学和合作研究954人次;邀请外国学者来校讲学、访问和合作研究数量也相当可观,达到3670人次,呈现出双向平衡互动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学校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5)重视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科研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1—2010年,学校通过对文科科研管理中的科研组织、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学术交流、科研档案等科研数据做需求分析和数据整理,开发了社科科研管理系统,提升了我校社科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同时,对科研管理人员提出了“学术型管理”理念,对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出了发展“现代文科”的思路,积极探索我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学校社科处的工作得到教育部社科司及福建省社科联等上级部门的认可,2001年以来先后多次获得“教育部社科管理先进集体”和“福建省社科管理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三、主要经验

近十年来,学校科研管理已形成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基本经验。正是凭借这些经验,学校取得了上述一项又一项的成绩。这些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打破学科壁垒,推进跨学科研究。通过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团队合作,提高了全校的科研竞争力。对于跨学科的研究选题和研究群体,通过专项经费资助方式给予重点扶持,每年择优支持5~10个跨学科研究选题或研究群体,从而使学校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方面有了明显的突破。

(2)多渠道筹措研究经费,进一步加强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加科研经费总量。由于学校在报销程序、工作量计算、项目和成果认定、配套经费支持等方面实行了相应的倾斜政策,从而使文科科研在保持纵向课题优势的基础上,承担横向课题的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尤其是承担百万元以上单个项目的数量有了较大的突破。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构筑“人才高地”。通过加大对战略型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包括重点学科和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者、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等)的跟踪培养和考核,切实发挥他们在承担重大项目、获取科研经费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此外,还通过较大幅度增加在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方面的投入,引导和培养年轻教师参与或主持科研项目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鼓励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

(4)转变科研管理方式,加快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变,切实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在充分考虑不同学科差异性的基础上,针对单位和个人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操作性强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投入产出的科学评价制度,强化绩效管理,切实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有前景、有潜力、有条件的学科和教师上。

(5)加强学科分类指导,促进科研多元发展。根据不同的学科大类、不同类型的平台基地、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的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应用研究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充分发挥了各类研究机构的作用。

(6)初步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数据库,不断提高科研服务水平。学校初步建立了文科教师科研状况数据库以及能反映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信息的信息资源库,为学校制定科研战略规划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还为教师争取科研资源提供信息服务。

(7)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各类学术组织的学术指导作用。以各类学术组织章程的制定和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明确学术组织的职责和工作机制,在学科发展规划、重大项目论证、重要人才支持计划和重要奖项申报、学术道德规范等涉及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的重大事项方面,预先听取相关学术组织的意见。

(8)加强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在出台校内科研管理政策之前,预先听取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国际交流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所出台的科研管理政策尽量做到协调配套,以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和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标志性成果

1.《台湾文献汇刊》

《台湾文献汇刊》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陈支平教授主编,九州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该“汇刊”历经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专家学者近十年的努力,广泛搜集大陆图书馆、档案馆及民间保存的台湾历史文献资料六百余部,约一亿字。记载内容涵盖明清及民国初期的私人著述及地方志书,由关系闽台的古籍、档案资料、族谱、民间文书和契约四部分共同组成七辑,分百册出版,内容翔实、丰富,极富学术价值。《台湾文献汇刊》成为胡锦涛主席2006年访美时赠送给耶鲁大学的礼品并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海内外引起了较大反响。

2.《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的整合研究》

《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的整合研究》是一部全面论述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学术巨著。该书解剖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内在结构,揭示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发展动因,阐发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互动关系,全方位地勾画出中国东南文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轨迹,挖掘出隐藏在其中的历史文化内蕴。该书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书荣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

3.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

2010年7月19日,国际“三大”会计学术期刊之一的《会计研究学刊》(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发表了我校会计系陈汉文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杰夫助理教授、休士顿大学格瑞德教授、我校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王艳艳助理教授合作完成的长篇学术论文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这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创办此刊以来首次发表中国大陆高校会计学者的论文,也是我校会计学科历史上的第一篇国际A类学术期刊论文。

4.台湾研究院长期为中央台办、国台办等部门提供台情调研报告

台湾研究院自建院以来,以“历史地、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认识台湾,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为宗旨,始终坚持“不唯上只唯实”的研究传统,积极开展台湾问题研究,长期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提供对台工作的高质量咨询报告,为我国对台政策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智库。

5.林伯强教授在能源问题领域的研究引起中央多部委的广泛关注

以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长期专注于能源经济的研究,注重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其研究成果与中国能源政策的制定和修正密切相关。该中心提供的能源研究报告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也得到了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和国家财政部国际司等中央部门的采纳和表扬。

6.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暨CQMM数据库

这是以中国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核心的系统集成成果,主要内容包括:CQMM模型及其专用数据库,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政策模拟报告、成果发布会等。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合作研发的CQMM,自2006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迄今已先后在北京、新加坡和厦门等地成功举办10次发布会,会后均形成研究咨询报告提交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本成果得到各级领导、专家、海内外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瞄准世界学术前沿、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以承担重大项目为抓手,产出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和对国家重大决策作出贡献的研究报告。

深化平台基地体制机制改革,以理顺体制和搞活机制为抓手,促进平台基地“造血”功能的增强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推进跨学科研究,以方法创新为抓手,在提升研究创新能力的同时,培育新兴学科,促进学科结构调整优化

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以完善教师评价体系为抓手,正视不同学科的差异,重视“量”与“质”的关系,科学制定“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的评价制度,激发每个教师的最大潜能。

不断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以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数据库为抓手,在分析我校文科教师科研状况的同时,及时收集并整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信息,为制定学校科研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