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课题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来,南京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创新求突破,以质量求生存,推进实施《南京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学校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其中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选为“优秀研究基地”。

十年来,南京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以创新求突破,以质量求生存,推进实施《南京大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行动计划》,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成就表现为:一是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二是科研项目数量与层次迅速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大幅提高。三是传世文献与学术精品不断涌现。四是“金字塔”形科研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五是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的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六是对外交流空前活跃,国际对话与交流迈上新台阶。

一、学科与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1.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2001—2010年,学校国家重点学科由2个增至11个,江苏省重点学科增至1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至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由2个增至11个,博士后流动站达到12个;中国语言文学成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3个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全国81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哲学、理论经济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工商管理、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9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五名。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善、整体水平迅速提升。

2.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十年来,51位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洪银兴教授当选教育部社科委副主任委员,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8位教授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成员;6位教师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增至15个;15位教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一批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课题组,其中首席专家5位;22位专家入选教育部组织实施的第二批重点编写教材项目课题组,其中7位为首席专家,首席专家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二名。

二、科研实力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1.科研项目的数量和层次迅速提升

我校文科教师积极争取国家和教育部科研项目,参与和承担国家重大课题的能力在持续不断地进步。十年来,我校文科教师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7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8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8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80项,其中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4项,科研项目数量与层次大幅提升。尤为突出的是,2010年度我校共获得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获奖数量均居全国高校第二名。

2.科研成果的质量大幅提高,科研奖励颇丰

2001—2010年,共出版学术专著1234本,发表论文15219篇。科研经费数量由2000年的700万元增长至2010年的8000余万元。《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册府元龟》(校订本)、《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等荣获中国图书出版最高奖——中国出版政府图书奖;35项成果获第四、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

三、标志性成果

十年间,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依托学科优势,通过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确立了“出精品、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产出了一批具有较强显示度的学术精品和传世之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

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一直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工程”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200部)全部出齐,涉及270位著名的思想史人物,历史跨度2500年,篇幅达6000万字,全面总结了从孔子至孙中山的中国传统思想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万千气象。该丛书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首届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

2.传世文献整理工程——《册府元龟》(校订本)、《全清词》、《历代曲话汇编》

《册府元龟》(校订本)共整理12册,1500余万字,是迄今中国学者采用新式标点和科学整理方法完成的最为宏大的单本古籍整理工程,甫一出版,即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全清词》是我国古代典籍整理的又一大型文化工程,全部编撰完成后将整理出一部规模空前的词学文献,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词作品断代总集,目前“顺康卷”(二十册)“顺康卷补编”(全四册)全部出版,“雍乾卷”即将陆续出版。《历代曲话汇编》(15辑)在学术史与出版史上均有填补空白的意义,以曲话的形式勾勒了中国戏曲史的发展脉络。

3.通史性巨著——《中国佛教通史》、《资本主义理解史》

中国佛教通史》(15卷)是海内外学术界、佛教界乃至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完整的中国佛教通史,填补了佛教通史研究的空白。《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本)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派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解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研究。

4.创新学术著作——《新时代英汉大词典》、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南京大学与商务印书馆共推的力作——《新时代英汉大词典》,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自主研编、具有原创性的大型英语工具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学校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自主研究开发的大型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查询与评价系统,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文献引文统计信息查询与评价的权威工具。

四、“金字塔”形创新基地体系初步形成

科研基地建设方面,学校业已形成了“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部共建基地(10个)—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金字塔”型创新基地体系。

2010年,学校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评估,其中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评选为“优秀研究基地”。

竭力打造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平台。国内高校首家“学科特区”——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成立以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存的院系学科壁垒,搭建了坚实的跨学科的学者互动平台,促进了南京大学文科多学科的深度交融与合作,推动了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和新的科研运行体制的探索。星云大师担任名誉院长的中华文化研究院成立,致力于研究与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并打造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中华文化研究平台。

五、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学校文科的发展努力贯彻落实“顶天立地”战略,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研究。以国家目标为导向、立足地方发展,为国家和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提供智力支持。

1.创社会服务品牌

南京大屠杀史料集》顺利出版55册,总字数在2800万字以上,详尽全面地记录了日本在南京地区犯下的反人类文明的残酷暴行,对国家民族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教育部南京大学“211工程”专家检查组组长吴树青将其誉为“南京大学继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内又一重要贡献”。

学校美术研究院院长吴为山教授受江苏省及南京市委托为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新馆设计了主题雕塑群——“家破人亡、逃难”获得“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且名列第二。吴为山教授创作的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国家博物馆前落成,标志着历时3年半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由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成功举办14年29次,集中以南京大学为主的江苏地区高层次理论和政策研究力量,以江苏发展为主题,致力于为各级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前瞻性的咨询服务。论坛已成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智囊团”、“思想库”。

2.积极成立社会服务机构

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南京大学政府新闻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南京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等与社会服务相关的研究机构相继成立,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咨询服务。

3.踊跃承担地方政府课题

外国语学院承担了2014年夏季青奥会申办文件的全部翻译工作,被评为“2014年青奥会申办有功单位”;外国语学院王守仁、丁言仁教授主持编制的江苏首部语言文字地方标准《公共场所标志英文译写规范》为全省语言环境的规范与提升助了一臂之力;工程管理学院承担了世界第一斜拉桥、“江苏第一工程”——苏通大桥建设的管理研究,在大型复杂交通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关课题荣获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接受国务院三峡建委及三峡办的课题委托主持承担《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地域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研究》的课题,贺云翱课题组还完成了多篇研究报告,从宏观视角全面调查、梳理、研究了江苏文化遗产,为保护、彰显江苏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六、对外交流空前活跃

1.国际合作机构相继成立

截至2010年,学校共与世界五大洲的18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中德法学研究所、中日文化研究中心等一批中外合作机构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中美中心成立20周年庆典活动及南京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校际合作25周年暨中德法学研究所成立2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与美国杜克大学联合设立的“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心”、德国哥廷根大学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代表处驻南京大学代表处、与日本福祉大学联合成立的“社会福利研究与交流中心”正式成立。

2.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活跃

一批国际著名学术大师先后来南京大学讲学,其中一些被聘为名誉教授;“文化对话与文化自觉——文明对话国际学术研讨会”、“纳粹屠犹和南京大屠杀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一届中韩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国际会议及“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研讨会”、“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等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系列学术会议成功举办,极大地提升了南京大学文科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3.推进实施人文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

“Century of Social Sciences”成功引进,成为内地第一所购买该数据库的大学;我校赴欧洲和中国台湾举办“南京大学周”,这是我校第一次独家走进欧洲和台湾进行综合展示;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走向国际学术界,《中国思想家丛书》(200部)韩语、日文、英文三个语种的“走出去”工作全面启动,以期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中华学术的了解,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力;SSCI和A&HCI来源期刊发文数量由2001年的7篇增至2010年的70篇,十年间共发表SSCI和A&HCI来源期刊252篇,发文数量居全国高校前列。

七、“十二五”建设思路

(1)以人为本,立足创新。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尊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

(2)强化优势,突出重点。充分利用南京大学的现有基础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若干具有较强实力的优势学科和方向为重点,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努力打造国内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地,力争形成南京大学文科发展的若干高峰。

(3)提升质量,铸造精品。高度重视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层次,依据文科自身规律,鼓励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导向相结合;积极推动“大师+团队”及在长期合作基础上自愿结合的中青年学术群体两种模式的团队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强化质量的导向作用,积极鼓励文科教师进行原创性研究;依托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学科优势和特色,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营造适合学者潜心治学的氛围,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和传世学术精品。

(4)促进交叉,构筑高地。大力加强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通过组织跨学科沙龙、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及建立跨学科的实验室等方式,推动文、理、工之间的深度交叉与融合,在交叉渗透中寻求新的增长点,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研究团队,建设一批跨学科研究基地;进一步充实完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部共建基地—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金字塔”型科学研究创新基地体系,构筑南京大学文科发展的高地;以国际化为导向,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建设一批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实验室和案例库,促进一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顶天立地,服务社会。实行顶天立地战略,既以国家目标为导向,又重视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理论和具体实践,瞄准国际国内学术发展的前沿、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重点扶植一批与之相关联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凝练出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若干有国际影响的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成为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