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极课堂实践,实现“真课堂”

积极课堂实践,实现“真课堂”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学”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科学引领下进行的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使自身的能力初步获得发展。事实上,老师在课堂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打仗需要指挥官的指挥,课堂也需要教师的指引。所以,“先学”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提出并不断实践、丰富、完善的课堂教学策略,它充分体现了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它使课成为真正的课,使教育成为真正的教育,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它真正实现了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提升和进步的目标。

“先学”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科学引领下进行的自主实践、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以使自身的能力初步获得发展。

要理解“先学”,必须弄明白以下八个问题。

(1)学的意思是什么?学就是实践、探究、学习。当然,学在不同课型、不同学科中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就是读书、思考、查阅等,在数学课堂上就是看书、思考、做题等,在英语课堂上就是读书、默记、练习等,在物理、化学、生物课堂上就是看书、实验、填写实验结果等。

(2)谁“先学”?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言外之意是课堂应该从学生学开始,而不是从教师讲开始,学在讲前,也就是把首学权还给学生、把首思权还给学生、把首试权还给学生。

(3)什么时候学生“先学”?课堂上,即不是在课前。关于原因,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4)“先学”什么?必须学的内容。什么意思?前面我已经强调过,课堂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意义、有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学习,也不是泛泛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教学要放手、要自主,但没有绝对的放手、自主。如果真的有,那是要付出代价的。在放手、自主的同时,应该切实做到“放手而不放任,自主而不自流”。也就是说,学习目标要准确,内容要明确,要求要清晰。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这就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好其引领作用。新课程改革确实淡化了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但并没有将教师的作用全盘否定。事实上,老师在课堂上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把握住几个权利——引路权、引领权、引导权。试想一下,一堂课如果没有老师的这些“引”,这堂课将往哪个方向走呢?这不就是放任自流的课堂吗?这不就是一盘散沙的课堂吗?要想使课堂高效,不就是天方夜谭吗?打仗需要指挥官的指挥,课堂也需要教师的指引。

那么,老师需要引领什么呢?一是方向,即学习目标;二是方法,即学习指导。那么,学习目标、学习指导究竟如何确定呢?我们提出四大依据:一是课程标准——它是最低标准,是每一个在校学生必须达到的标准,是学生学习的底线,所以老师一定要研究标准,用标准来引导教学,使教学在标准的统率下不偏不斜。二是教科书——教科书承载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体现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落实着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必须用好教材,充分正确地理解“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句话的内涵,教教材的内涵、本质、规律、精神、方法,不是真的不教教材,而是以教材为载体,做到“以本为本,本是根本”。三是学情——堂课什么最重要?学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我们要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教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四是考试大纲——对初三、高三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为了减少复习的盲目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就必须研究考试大纲,把握住复习的度,提高复习效率。

(5)学生“先学”有什么要求?三个词:独立、限时、考试。

独立,即必须是自己去学,不依赖他人,首先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不能与他人研讨,不能与他人交流,有了问题不得去问他人,只能自己想、自己解决,一切靠自己。

限时,即必须给学生的学限定时间,不能无约束、无时间要求地学。但限时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充分,不能让“先学”变成一种形式,变成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地学——这种学比老师的讲还要糟糕,限定时间让学生学,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时间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挖掘学习潜力。有人问,时间如何确定呢?时间由老师推断确定,老师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推断一下自己先学需要多长时间,然后对学生适当延长,如果不够应再增加。

考试,即必须让学生处在考试状态下学习。何谓考试状态?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心无旁骛,遇到问题、困难,不能翻阅资料,不能查看笔记,依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这就使学习有了方向,使学生有了责任心。所以,洋思中学的课堂不允许学生在一开始学的时候就翻阅资料,如果发现则以作弊处理。

(6)学生“先学”的时候,老师应该做什么?老师应该做到“四勤两不勤”。

所谓“四勤”,就是:腿要勤,离开讲台,走到学生中去,实现走动式教学;眼要勤,在走下去时,做到两个关注——“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耳要勤,即在看的时候,还要听,视听结合,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脑要勤,结合视听情况,进行整合,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进行二次备课——变课前的静态备课为课堂上的动态备课,变课前的有字备课为课堂上的无字备课,变课前的推想备课为课堂上的实战备课,从而使以后的“教”更具有针对性。

所以,“四勤”实际上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所谓“两不勤”,就是:口不能勤,即走下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之后,不能说,不能引,不能指导,不能评析,不能解答,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去探;手不能勤,即走下去发现学生的问题之后,不能替学生做,不能给学生示范,不能纠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做、自己去改。

“两不勤”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到视而不见、置若罔闻,做到“三不”——不提示、不暗示、不揭示。

(7)为什么一定要“先学”?“先学”的目的就是四个字——“以学定教”。“先学”,是先让学生学,而不是先由老师教。从本质上讲,学生学习是需要老师教的,没有教的课堂不是学生学习的课堂。但是,教什么、怎样教有依据吗?我们以为,教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就是教学生不会的,学生会的则不教。那么,哪些是学生会的、哪些又是学生不会的,怎样区别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学”。“先学”时,教师走下去,通过看、听、想,就会发现存在的共性的、个性的、规律性的、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这就为“教”埋下伏笔,奠定基础。再者,“先学”就是把首学权还给学生,这就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尝试欲,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所以,“先学”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8)“先学”这一环节一般包括两大步骤:一是老师引学、学生明学,即老师提示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学生明晰学什么、怎么学。此时,老师在明处,学生在暗处。二是学生自学、老师观学,即学生按照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先学,老师走下去无声无息地观学、督学,当然也在思学、思教。

“后教”就是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通过集体的力量深入发展。

要理解“后教”,必须弄明白以下八个问题。

(1)“后教”的“教”是什么意思?仍是实践、探究、学习的意思,但比“先学”的“学”更深刻,更有意义,高于“先学”的“学”,它建立在初次、初步、学生个体的学的基础上,用于彻底地解决问题。

(2)谁“后教”?当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还需要实践、探究、学习吗?他在学生学之前不是早已研究过了吗?不是早已胸有成竹了吗?所以,“后教”时,老师不必假装不会而参与其间。

(3)什么时候“后教”?“先学”之后。也就是说,“后教”是建立在“先学”基础上的,没有“先学”就没有“后教”,“先学”是“后教”的前提,这就是我们讲的“不学不教”。

(4)怎样“后教”?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也就是同学之间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大练兵”。

有人要问,怎样才能保证学生“兵教兵”呢?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有帮助他人的欲望,每一个基础薄弱的学生都有希望他人帮助自己,使自己进步的欲望,这就为“兵教兵”提供了基础;其次,我们要通过建立“兵教兵”的责任制度促进学生相互帮助;最后,我们要创立“兵教兵”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仅班级中要有,年级中要有,全校都要有,所有地方、各个环节都要形成相互帮助的气氛,在这样的状态下,“兵教兵”自然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5)“后教”的内容是什么?是学生“先学”中存在的共性的、个性的、规律性的、富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这类问题是老师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像孙悟空一样用火眼金睛发现的。也就是说,“后教”不仅注重解决个体出现的个别问题,更注重解决群体出现的共性问题,这样,几乎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6)“后教”时老师应该做什么?两件事:一是组织,即组织学生“兵教兵”;二是引导,即在学生“兵教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这里特别强调,老师此时的重点作用是“引导”,即引发学生解决问题、诱导学生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老师只有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权利,而没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权利,最终应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

(7)为什么要“后教”?原因就是四个字——“以教促学”,就是通过教来促进学生的学,通过教来解决学生“先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教实现学的进一步提升,通过教实现学的目标。

也就是说,“教”是服从、服务于“学”的。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是第一位的,教是第二位的,学贯穿教学的始终,而教却不然,教必须从学出发,从学生学的状况出发,通过教最终使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所以,学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教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依据学、促进学、发展学的手段。课堂上教多少不是预设的,一定要依据学的情况,学生不理解的地方就教得多,理解的地方就教得少;课堂上怎样教也不是预设的,一定要依据学生学的方式,哪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更有效地促进学,就用哪种方式教。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怎样教好就怎样教”,教没有固定的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格式。

(8)“后教”包括哪些步骤?一般来讲,包括两大步骤。

第一步是老师组教、学生互教——在学生“先学”之后,老师组织学生两人之间、四人之间、小组之间、全班相互交流、互动、合作、探究,通过集体的力量解决在“先学”中出现的问题。

第二步是老师导教、学生悟教——通过学生互教,仍然存在一些所有学生几乎都不能解答或不能全面、深刻解答的问题,此时老师不应组织“兵教兵”,而应抓住关键,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全班学生思考、探究,让学生自己感悟、求索,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达到或超越预设的目标。在这一步骤中,老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提高学习薄弱点,寻求知识规律,获得知识方法,形成知识系统,不仅知一,更要知三,以触类旁通。

“当堂训练”是指在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有效组织下所进行的再次自我或相互的实践、探究、学习,通过自己的力量理解问题、运用问题。

要理解“当堂训练”,应该弄清楚以下八个问题。

(1)“训练”是什么意思?“训练”仍是做的意思,仍是实践、探究、学习的意思。但这种做是在先做和互做基础上的再做,这种再做既是一种检测,也是一种巩固,还是一种拓展、迁移、提升。

(2)“训练”者是谁?当然是学生,老师在课前已经进行了自我训练,在课堂上也不断地引导学生训练。事实上,课堂就是学生的训练场,就是学生通过训练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场所。

(3)“训练”什么?“训练”的内容应该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学、教的内容与练的内容应该是一致的,都是在目标的统率下,为目标的实现发挥作用。所以,练必须与学、教保持一致,当然也可以进行适当、适度、适宜的拓展。一般来说,训练应包括三类题:必做题,即基础题目;选做题,即高于必做题而供选择做的题目;提高题,即进一步拓展延伸的题目。

(4)什么时候“训练”?“训练”的时间很重要,什么时候“训练”关系到“训练”的效果。那么,到底应该在什么时候“训练”呢?“当堂”,即在课堂上进行“训练”,这一点非常重要。课堂作业必须在课堂上完成,坚决不能将课堂作业移至课后,一定要做到“千忙万忙,当堂训练不慌不忙”。“当堂训练”之“当”就是“在”的意思,也就是说,“当堂训练”就是“在课堂上训练”的意思。为什么一定要在课堂上训练呢?原因与预习必须在课堂上进行一样,如果放在课后,那么学生作业作假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是其一;其二,学生负担就会增加,课余时间就会被抢占;第三,不利于课堂教学改革,会让师生总认为课后有的是时间,这样,高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就不能达成。也许有人会说,我在课堂上没有做作业的时间,怎么办?我们以为,如果真的没有时间,那么老师就不要布置作业。少时间,少布置;没时间,不布置;多时间,多布置。

总之,课堂作业一定要置于课堂之中。因为“当堂训练”的目的是检测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这也是保证课堂全过程学生紧张学习的关键。试想,如果今天事先告诉你听完讲座要考试,哪个人会不认真听呢?如果不考,学生就可听可不听,可认真听可不认真听,学习动力就不强。

(5)“当堂训练”的方式是怎样的?由于学科不同,“当堂训练”的方式也不同,可以是笔头训练、口头训练、操作训练等。语文、品德可以是口头训练,数学可以是笔头训练,理、化、生可以是操作训练。“当堂训练”不仅仅表现为一张训练纸,也不仅仅集中在一堂课的最后。与集中训练相对的,还有分散训练,就是贯穿学和教的始终的训练。一般来说,数学表现为集中训练,英语、语文则表现为分散训练。

(6)学生“当堂训练”时老师干什么?老师不应该东张西望,不应该撇开学生不管,不应该走出教室,而应该做监考官,对学生训练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当堂训练”有效果;当学生不会做时,不应该帮助学生,要激励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做出来;当学生已经做完时,也不要强求学生交作业,原则上不提前交卷,这样才能弄清楚学生是不是真的会做了;有学生交卷后,老师不应该马上批卷,更不能评讲,否则,一会影响他人训练,二会使课堂失真,三会使当堂检测成为一句空话,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不能真正暴露。

(7)为什么要进行“当堂训练”?八个字——“以练测学”、“以练测教”,即通过练来检测学的情况,通过练来检测教的情况。前面我们讲过,学是贯穿于全堂课的,但学的最终情况怎样?是不是如预计的一样呢?有差距吗?有多大差距呢?有多少人达到了学习目标呢?所有这些都必须弄清楚,这就要摸准情况。前面我们还讲过,教只是手段,但教是不是达到了目标呢?有没有使学有所长进呢?还存在什么问题呢?这也需要通过练来检测。所以,“以练测学”,“以练测教”,实际上就是看是否实现了“当堂学,当堂教,当堂清”的目标,这种清是人人清、题题清的意思。通过练,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反思,是表面的懂还是实质的懂,是浅显的懂还是内涵的懂,等等,通过练都无一例外地展现出来。

(8)“当堂训练”包括哪些步骤呢?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自练,即学生对所学内容自我总结,盘点收获,提出新的问题与疑惑,进行自我训练。这是以“我”为主的训练,没有小组的参与,没有老师的帮助,是对“这一节课有哪些收获和反思”问题的回答。

互练,即学生与所在学习小组的其他同学就学习内容交流收获,提出疑问,进行小组训练,也就是小组之间互动式的训练。互练进一步深化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排解了存在的问题,从而形成新的认识。

导练,即老师根据“先学”与“后教”的情况,在事先准备训练题的基础上,选择有益于学生提升认识、排解疑难的题目进行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提升认识、发现疑难,为后面有针对性的学习提供最真实的教学资源。

以上只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经典通式、一般形式,因学段、学科、课型的不同,这一经典模式可以作变通处理,比如,根据课型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分散学分散教”:学一点,教一点,再学一点,再教一点,一节课一般要进行三轮“先学后教”,最后才是“当堂训练”。

如复习课:第一节课围绕复习目标和复习指导进行自我复习(即“先学”),第二节课就自我复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更正、讨论(即“后教”),第三节课对复习工作进行检测(即“当堂训练”)。

有些地方,课前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或课前预习,这是将“先学”环节前移;课堂上主要是研讨、展示,这实际上就是“后教”;到了课末,再进行反馈、检测,这实际上就是“当堂训练”。但不管怎么变通,都始终没有超出这一模式的基本构架、理念。

根据教师操作实施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可以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分为以下三个基本发展层级。

这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初始阶段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由教师示范提出“探究目标”,进行“学习指导”,学生按老师的“指令”学习。这是一个较长的学习阶段,‘老师要全面规划、引领学习策略——怎样确定探究目标、怎样确定学习内容、用怎样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训练中不断提升、不断发展,从而不断理解、内化、掌握、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包括共性的学习策略与个性的学习策略。

这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发展阶段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老师的作用不是引领或者确定学习目标和进行学习指导,而是组织课堂、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个体和群体彼此互动,研讨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必要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这一阶段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初始阶段的基础上。

这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提升阶段的教学模式。在这一阶段,老师的作用是组织,只说明研究的内容,让出时间让学生全过程自由支配课堂学习时间、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学习问题的解决以及巩固训练。这一阶段是在发展阶段教学模式不断成熟后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从表面上看是完全的放手,实质上是建立在学生能力基本形成的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叶圣陶先生所讲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思想,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学生求学的最终境界。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没有教学的跌宕起伏、峰回路转、高潮迭起,没有活泼热闹、激情四溢、扣人心弦,是没有任何“花样”的课——多媒体只是简单地展示文字内容,教师的语言和教学行为减少到最低程度,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在静悄悄地看书、做练习,学生的学习紧贴课本而没有任何其他“探险”,课堂似乎平静如水。即使是在“更正讨论”环节,也没有热闹,没有激动。可以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教达到了最小化,学生的学达到了最大化——在课堂上老师只讲解几分钟,而学生的学不少于半个小时,甚至贯穿整节课。

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是对学生学习力的解放

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是要讲的,没有老师的讲就没有学生的学;只有老师的教,才有学生的学,教是课堂的主旋律;教是为了不教,课堂的起点是老师的教,从教开始到教结束,老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知识,至于运用、练习,更多的是课堂之外的事。

而我们以为,课堂要尽量减少老师的讲,只有老师不讲,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只有先有学生的学,才有老师的教,学是主导课堂的一切;课堂的起点不是教师的先教,而是学生的先学、自学、相互学、共同学,教师只是组织、引导、激发、唤醒学生,学是贯穿教学始终的,教师只是课堂的影子,而且是自我极度克制的影子。不教才是真教、大教,才是教育的真智慧——永远坚信学生学的自觉和能力,时刻警惕老师的教变成越俎代庖。理解和运用知识都是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解放学生不应说在口上,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而落实到行动上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对时间的放手、对时间的珍惜、对时间合理科学的运用,老师讲的时间多了,学生学的时间就少了;老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就多了;老师不讲了,学生就完全学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真正得到体现与落实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习得,学生只有在课堂上真正习得了,其知识才能真获得,能力才能真形成,情感才能真培养,负担才能真减轻,课堂也才能真高效。

这样的课堂具有五大特点:真实、科学、紧张、简单、广泛。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洋思的课堂从头到尾都是真实的。教师提的目标是真的,教师提的策略是真的,教师的引导是真的,学生的学是真的,学生暴露的问题是真的,学生的相互研讨是真的,学生的解决问题是真的,学生的运用训练是真的,没有虚假的成分,没有作秀的感觉,有的只是真学与真教。真学、真教的课堂才是真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进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学生的发展才是真发展。

科学是课堂的保证。洋思的课堂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操作都是科学的。“先学”就是学生先自我实践,初步领悟;“后教”就是再相互实践,深入领悟;“当堂训练”就是又自我实践,检测领悟:符合“实践认识论”。“先学”就是先暴露问题,“后教”就是再分析、解决问题,“当堂训练”就是再运用问题:符合“问题核心论”。“先学”就是先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后教”就是提出并引导学生迈向“最近发展区”,“当堂训练”就是巩固最近发展区所得:符合“认知发展论”。

紧张是课堂的标志。洋思的课堂从教师到学生都是紧张的。这里的“紧张”,不是慌张、胆怯、畏惧,而是积极、努力、向上、追求,即“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全心全意”,学生是如此,教师也是如此。在整个课堂上,每个学生都高度紧张: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动手,不停地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不停地向知识的高峰攀登;都在动脑,坚决不让每个细胞偷懒,充分利用每一分钟,将一分钟当做两分钟甚至十分钟来用。这样,45分钟的课堂远远胜于一般课堂的100分钟,起到“以一当十”的高效。在整个课堂上,教师从表面上看很懒,无事可干,就是简单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展示“自学指导”,组织、引导学生“兵教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实际上,学生的每一次紧张行动,无不是教师紧张行动的外露。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环节。

(1)导人新课:要富有精神与激情,不能委靡颓唐;要短而精悍,不能拖泥带水;要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把更多用于导的时间让给学生学,才能让学生从上课真正学到下课,才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

(2)学习目标:要体现学科特点,不能偏离学科方向;要落实教材要求,不能拔高,不能降低;要反映新课标思想,将三维目标落到实处。然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不是通过写就能实现,而是要通过渗透、感染、反复才能逐步实现,因此不宜展示。“教师只有把目标写准了,做到心中有数,教学才有方向。”否则,失去目标就等于失去方向,教师“稀里糊涂上课”,学生“稀里糊涂听课”,两个“稀里糊涂”还谈得上学生发展吗?课堂还能叫真课堂吗?

(3)自学指导:它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问题要富有探究性,它是学生探究的载体,不能简单、重复;要做到五个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多长时间、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特别是要规定好自学的重点与核心——新知识、运用新知识可能犯错的地方以及得到的规律;规定好自学后检测的内容——这其实是指明学生自学的方向,因为有什么样的检测就有什么样的自学,检测要求举一反三,实现知识的迁移。一句话,自学指导要重在引导学生运用方法、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4)引导解决: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什么是重点解决的问题,哪些是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的问题,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青红皂白;要迅速调整教学策略,实行二次备课、三次备课——用怎样的方法提出问题,又用怎样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从上到下普遍讲,没有轻重缓急,一讲到底;要思考通过引导,最终使学生真正得到什么——知识上得到什么、思想上得到什么、思维上得到什么、能力上得到什么,而不是只求知识而忽视其他,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5)当堂训练:要体现训练目的、达成目标、检测学习、反思教学,要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等不同类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为训练而训练,这只是一个环节,一个非做不可的环节,是必须走的程序,要把握尺度,不能出现怪题、偏题、奇题;要有时间的规定,是在课堂上、在“后教”后,而不是没约束,随随便便,乃至放任到课后;要视当堂训练为考试,让每一个学生都做题,都思考,都参与检测,都独立考试,而不是让学生抄书、翻阅,教师也不能在课堂上批阅,以免影响其他同学训练、影响课堂上学生训练的质量。

通过对以上几个环节的分析,你还会认为教师轻松吗?的确,教师是全过程紧张,自始至终都在做三件事:一是组织和引导,二是观察和思考,三是激励和监考。学生紧张而有效的学是建立在教师紧张有效的教的基础上的,学是显性的,教是隐性的,显性的学得益于隐性的教。

凡是接触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老师都以为这种教学策略易学,可操作性很强,一点也不复杂。确实如此。科学的必然是简单的,越是复杂,越是学不来,也越是学不好,就越没有推广价值。

(1)课前准备是简单的。这种课堂不过多地依赖课件,所以不强求运用多媒体。也就是说,可以在没有多媒体的情况下照样上好课。另外,这种课堂取消了预习,学生在课前就没有预习的负担,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放在课堂上进行,这不就是课堂学习的意义吗?

(2)教学过程是简单的。这种课堂就三个基本环节,易记、易做,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推进,最终在简单的教学中达成目标。不像有的课,活动多样,程序不断,师生忙得不亦乐乎。形式虽多样,结局却令人失望。

(3)课后巩固是简单的。这种课堂不是寄希望于课外通过完成大量的作业来提高学习质量,而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课堂教学上。所以,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达到了“堂堂清”,课后就轻松了,不必再做作业;如果未能达到“堂堂清”,则进行“日日清”,通过“自救”和“他救”,只要达到“清”,就算完成了任务。事实上,这种课堂追求的就是“堂堂清”,所以,真正在课外做作业的学生很少,这不也是减负的一项重要举措吗?

(4)学会操作模式是简单的。这种教学模式的学习运用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听一回讲座、听几节课,就能运用,它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安排、准备。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就能不断地进步。

这种课堂教学策略运用得极为广泛,可以说,不受任何限制,只要有人的地方,只要有需要学习、提高的场所,都能运用。

(1)人人能用。这种课堂教学策略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运用,新教师能用,老教师也能用;能力强的教师能用,能力弱的教师也能用。

(2)科科好上。这种课堂教学策略不仅适用于语、数、外、物、化等所谓的主科,也适用于音、体、美等;不仅适用于文化学科,也适用于班会课、德育课、生活课、技能课等学科。

(3)课课能行。这种课堂教学策略不仅适用于新授课,也适用于复习课,同样适用于作业、试卷评讲课;不仅适用于校内上课,也适用于课外补课。

(4)段段能进。这种课堂教学策略不仅适合初中,也适合小学、幼儿园,更适合高中、大学以及成人教育。

(5)地地能推。这种课堂教学策略不分地域,不管是内地还是沿海,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老少边穷地区,都能推广。

这种真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实现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达到了最佳课堂效果。真课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使教育回归到其本源:教育是为了唤醒每个学生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识,是为了解放每个学生内在的求知渴望、学习力量。真课堂以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培育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纠错的能力,真课堂带给学生巨大的独立思考、探索知识、克服困难等内在的思维快乐,真课堂使每个学生包括后进生都获得自信和尊严,把学生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望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试错、自我纠正等)完全交给学生,把学生扔到知识的海洋中让他自己去吸纳、搏斗乃至吃苦。一句话,就是给学生主动求知、自我发展的自由,这样的课堂还会有教不好的学生吗?这样的课堂使培尖补差落到了实处,使素质教育得到了体现,使均衡教育得到了提升,“只有差异,没有差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座金矿”等先进的理念在这样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具体的表现。

为了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策略落到实处,教师还必须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1)我们老师上课是干什么的?我们以为是带领学生来打仗的,是来打胜仗、打硬仗的。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像作战中的指挥官一样,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策划者、责任人,而不必亲自冲锋陷阵。那么,谁是打仗的战士呢?我们的学生,他们应该全过程参与打仗,与敌人面对面进行斗争,与敌人进行最有实效的肉搏战。因此,我们要把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即将出征的战士,让学生全力以赴去打仗。那么,敌人是谁呢?敌人就是学习中的问题,就是要完成的任务。

(2)如何做好“指挥者”?在课前切实把握好课堂学习目标,拟定好自学指导题,设计好解决问题的策略,设计好当堂训练题;课堂上,充分有效地组织,充分放手,让学生真正地去与问题作斗争。

1)课时划分,即究竟用几节课完成为好,根据经验、实际、实效、内容确定。

2)学习目标。它是学习的主攻方向,其作用是明确学生学什么,不能拔高,也不能降低,要让学生知道干正确的事比正确地干事更重要。干正确的事是大前提,只有大前提成立,才能一顺百顺。干正确的事就是科学决策、准确分析。只有干正确的事,才能谈到正确地干事。提出学习目标时要做到:着眼发展,着力基础;还要做到:底面要宽,起点要低,要求要严,方法要科学。

3)自学指导。它是打仗过程中的锦囊妙计。刘备东吴招亲成功的功劳是谁的?有人说,当然是刘备的。我们说,不,是诸葛亮的。如果不是诸葛亮给了刘备三条锦囊妙计,刘备会成功吗?刘备只不过是一个演员,他在依据诸葛亮的妙计行事而已,真正的英雄是诸葛亮。再如“马谡失街亭”责任是谁的?当然是马谡的,因为他的战术不当;但更是诸葛亮的,因为他用人不当是主要问题。课堂教学中的“自学指导”就如打仗过程中的“锦囊妙计”。所以,好的“自学指导”关乎大局,必须引起重视。“自学指导”是思想的指导,更是方法的指导。把学生引到泉水边,还怕学生没有水喝吗?“自学指导”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如何学,它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这实际上是教给学生生存能力,不仅是给学生水的问题,而且是给学生找水的方法。

4)引导策略,即共同研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策略,突出用什么方法使学生会、使学生变,其间需要什么“辅助”,需要提供哪些条件,怎样使学生学懂。

5)当堂训练题和课后作业的设计,即研究学生课堂和课后训练,以达到检查学习效果、巩固知识、提高水平的目标。当堂训练题的设计是指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之后,通过哪些训练来检测课堂上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相关知识,是否已经达成学习目标,如何分层提升学生,如何设计三类题——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课后作业的设计是指如何以本为本,从课本走出,走向课外,进一步拓展相关类型的题目,从而使认识深化、思想深刻。在设计这些题目时,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一定要做到作业校本化、班本化,就是作业一定不能照搬现有的练习模式,而是根据自己班级的情况有选择地选用或自编题目,一定要有量的限定和时间的限定,最终达到教师跳进题海找题、学生跳出题海做题,减少无效劳动、增加有效训练的目的。

6)上课流程,即研究上课的程序。我们上课原则上的程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但这只是一个通式,并不是为每一节课量身定做的模式,所以,我们还必须根据实际教学研究、确定有哪些变式,需要增加或减少哪些环节,不能因为有了“模式”而使课堂教学“模式化”。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从实际教学出发,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我们老师上课是做什么的?我们以为是引导学生学习。我们的课堂如同演出场地一样,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就是不断观察、思考、指导、引导学生正确地出演剧情的导演,努力使学生这样的演员表演最佳化。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该把“三表权”(表达权、表现权、表演权)全部还给学生,教师只要在“三导”(导学、导教、导练)上做文章就足够了。

(2)如何做好“引导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环节的主体都是“学生”,这就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干什么呢?“导”——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怎么导呢?

“导学”就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学——引导学生学什么,引导学生怎样学,引导学生怎样高效地学,包括兴趣的激发、目标的引导、内容的明确、方法的指导、评价的科学等。

“导教”就是针对学生个体和群体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最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分析、合作探究,然后自己再讲解和分析,等等。解决问题的形式应该不拘一格,“怎样解决好就怎样解决”,“怎样深刻持久就怎样解决”。

“导练”就是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必须及时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训练,以使所学得到巩固与拓展,以由知而能,以举一反三、不断提升。

(1)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是做什么的,我们以为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充分激发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向上的精神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迅速“移情”,转入学习、比赛中来,从而在课堂上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热潮,形成生机勃勃、生龙活虎的氛围。我们的课堂应该像赛场上那样,教师做好教练,学生是比赛队员。

(2)如何做好“教练”?“先学”中比谁审题正确,做题认真、积极、迅速、独特。“后教”中比谁能帮助更正,比谁分析得有道理,比谁能找到方法、形成规律。“当堂训练”中比谁能够应用,比谁做得既快又好。

总之,在比赛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保证学生的地位,使学生在“比”中发现自我、展现自我、超越自我,并最终实现自身价值。教师要全过程引导学生去参加比赛,用比赛的方式保证发动学生,用及时褒贬的评价刺激学生,用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落实比赛,用主持人的语言、气势去煽情、动员,让大家都在你的鼓动下提高。

理解了课堂角色归位的问题,我们就能上好课。在课堂上,我们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角色。

因为我是指挥官,所以我要把课堂打造成“战场”。在课堂上,我不能去打仗,我不是打仗的主角,我要把打仗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过程打仗,我只做组织和指挥的工作。

因为我是导演,所以我要把课堂打造成“演场”(演出场地)。在课堂上,我不能代替学生演戏,我要把表演和表现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过程表演,我只做发现和引导的工作。

因为我是教练,所以我要把课堂打造成“赛场”。在课堂上,我只是组织比赛,做好引导、评析比赛的工作,去激发学生全员比、全程比、全心比、全力比,通过比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通过比体现水平、发现问题、体现价值,通过比达到“水涨船高”、“教学相长”的目标。

我们所说的要做好三种人,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切实做到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所应扮演好的角色——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激励者、提升者、发现者、参与者,等等。这样,我们的课何愁不高效,我们的学生何愁不能发展,我们的教师何愁不能提升!

在这一讲里,我重点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主要讲什么是课,课的实质、意义与作用,这是对课的本质的解剖、理解与认识,它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基础;第二方面主要讲怎样使课成为课,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上课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这是上课的核心与关键;第三方面主要讲如何上课,从实践层面剖析了教学的实际行为和实际环节,这是变目标、思想为上课的具体行为与操作模式,这是上课的途径与方法。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打造一个高效和谐的课堂而发挥作用,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发展、实现所有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让人成为真人、让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充分的体现的目标,从而使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