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三字经

中国古代文学家范仲淹的三字经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以“勤学”为修身养德的重要内容,将其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向的根本。古代文人学士,凡是卓有成就的,无一不是通过勤学苦读取得的。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很高。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君主都是以治国安民为目的刻苦勤学,康熙就是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之一。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三字经》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人和玉本质上是一样,不管他有多聪明,如果不能用心去学习,就不能通达古今、明白事理,也就不知道真理和道义。勤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格修养。自古以来,志士贤人都以“勤学”为修身养德的重要内容,将其视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向的根本。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勤学箴言,《尚书》说:“唯日孜孜,无敢逸豫。”明代学者黄宗羲说:“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转头三十余年事,不道消磨只数声。”民族英雄岳飞《满江红》中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代文人学士,凡是卓有成就的,无一不是通过勤学苦读取得的。他们的经历都生动地展示了古人勤学的精神、品格和境界。

古语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以来学有所成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学”。

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邵雍的地位很高。邵雍在幼年时期,其家境并不富裕,青少年时期的邵雍志向远大,《宋史·道学一》说他“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艰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因此在当时就获誉好学青年的名声。他因刻苦钻研书本知识,成为理学大家,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同是北宋的著名宰相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文学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也非常有成就。但是他的成功并非只靠他的运气及天赋,而是因为他非常好学,经过不断努力得来的。

在范仲淹两岁的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因为家里很穷,所以母亲只好带着他改嫁到朱家。长大以后,因为劝告同母异父的弟弟不要随便花钱,就被讥笑自己不是朱家的孩子。当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后,就告别了母亲,独自进入南都学舍,跟随大学问家戚同文读书

他过着贫苦的生活,不管白天或是晚上,一直勤苦读书,从来没有解过衣服睡觉,常常读到深夜才去休息。有时候,书读得累了,便用冷水浇头,清醒以后,再继续读书。没有钱买米的时候,每天只煮两升小米粥,等到稀饭凉了,凝在一起的时候,就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又把咸菜切成十几条下饭,就这样填饱肚子。有时候连稀饭也不够,他就等到下午才吃饭。别人不能忍受这种生活,但范仲淹不以为苦。南京长官的儿子看他整年吃粥,就送些美食给他。可是他一口也没吃,人家怪他,他拱手答谢:“我已经习惯喝粥的生活,如果享受了美食,以后恐怕吃不了苦啊!”

有一次,宋真宗路过南京,同学们顾不得看书,都争先恐后地跑出去看,唯独范仲淹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不急!不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

因为范仲淹刻苦勤学了好几年,对六经的要旨融会贯通,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后来终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而且在宋朝仁宗时,当上了宰相。

古语道:“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上天会实现勤劳的人的志愿。中国历代大家的经历告诉我们,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只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地完善充实自己,就会有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贤明的君主都是以治国安民为目的刻苦勤学,康熙就是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之一。他五岁入书房读书,昼夜苦读,不论寒暑,甚至废寝忘食。又喜好书法,“每日写千余字,从无间断”。他读“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后来他要求皇子读书,读满百遍,还要背诵,这是他早年读书经验的传承。

康熙继位后,学习更加勤奋,甚至过劳咯血。他读书不是为消遣,而是为“体会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国、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宫,谈《周易》,看《尚书》,读《左传》,诵《诗经》,赋诗著文,习以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释卷。

康熙帝还受到西方文化的熏染,使得他能够同时吸收中华多民族的、西方多国家的,悠久而又先进、博大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具有当时最高的文化素质。这为他展现帝王才气,实现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