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范仲淹的名人经典句

范仲淹的名人经典句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禹的大志,使他成为战胜洪水的英雄,被人尊称为“大禹”,而且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被公推为王。大禹、范仲淹所立的大志、高远之志使他们成了圣君、名相。与中国的大禹和范仲淹不同,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并不是为官从政的,他是享誉世界的银行家。他的志向好像不是那么“大”、那么“高远”。

志当存高远

拿破仑有句名言:一个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足见这个曾经横扫整个欧洲的杰出军事家把志向看得至关重要。中国古人也说过一句名言:“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意思非常明白:志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三军的统帅。这两句名言告诉我们:人要有志,而且需要立大志、高远之志、非凡之志。

涓涓溪流,如果没有奔向东海之志,那么它将不可能冲破高山峻岭的阻碍而汇入宽阔浩瀚的大海;泰山青松,如果没有傲然屹立之志,那么生于石罅的它则不可能勇抗冰雪和干旱而成为一道瑰丽的风景。

人的志向好比是一粒种子。一个人能干成什么样的事业,成就什么样的人生,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关键在于他立下的是什么样的志向,他在心里播下的是一粒什么样的种子。

远古时期,江河壅塞,水道不通。每到雨天,只见到处洪水肆虐,泛滥成灾。人民深受其苦,居无定所,四处流离,食不果腹,饿殍满地。面对人民的苦难,一个名叫禹的人痛心疾首,他立志要疏通水道,消除水患,让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奋战在治水工程上:勘察地形,劈山开渠,历尽艰辛;抛却一己私欲,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禹带领民众引江河湖泊之水流归大海,平息了水患。禹的大志,使他成为战胜洪水的英雄,被人尊称为“大禹”,而且赢得了人民的敬仰和爱戴,被公推为王。

北宋时的范仲淹,幼时父亲早亡,家境十分贫寒,两天只能煮一次粥。他把粥盛入盆中,每餐从盆中划出一块充饥。尽管这样,他仍坚持刻苦读书。一次,他遇见一个算命先生,那人说,我看你这孩子非同寻常,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悬壶济世的名医。谁知范仲淹听了却连连摇头,算命先生惊讶道:“那你还想干什么?”范仲淹回答:“我以后要当宰相!”算命先生听后感慨不已,说:“没想到你这小孩志向那么远大。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位宰相!”果然,后来范仲淹真的成了宋朝有作为的宰相。今天,当我们读到《岳阳楼记》时,不得不为之感叹:范仲淹如果没有自小立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济世为民之志,恐怕是很难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千古名句的。

大禹、范仲淹所立的大志、高远之志使他们成了圣君、名相。相反,一个人如果立的是小志,则会使他成为一个平庸之辈。

南宋皇帝赵佶,虽然身为一国之君,但他只有学学书法、练练绘画的志向和兴趣,整天沉湎于他的书画之中,不理朝政,不问军国大事,不管金军侵犯、国家危难的严峻局面,结果导致国家和民族蒙受“靖康之耻”,大片国土被外族所占,赵佶本人也成了金军俘虏,沦为阶下囚,并被带往金国,最后客死他乡,成为异国之鬼。

由此可见,立什么样的志对于成就什么样的人生关系重大。

与中国的大禹和范仲淹不同,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并不是为官从政的,他是享誉世界的银行家。不过,他这个银行家与众不同。尤努斯曾经是美国一所著名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当他的国家独立后,他毅然决定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去报效祖国。回国之初,他在孟加拉的一所大学里继续当教授。当时,孟加拉由于连年战乱和旱涝灾害,国家和人民十分贫困,很多人连饭也吃不饱,全国到处都是饿得瘦骨嶙峋、漫街乞讨的人。看到这种惨相,尤努斯坐不住了,他在心里自责: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却拿不出办法来解决民众的贫困问题,惭愧啊!由此,他立志要走出“象牙塔”,做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向那些穷人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脱贫解困!不料,尤努斯的想法遭到来自各方面的怀疑和反对:银行从来都是贷富不贷穷的,哪有向穷人发放贷款的?那些穷鬼连饭都吃不饱,借钱给他们就根本别想还了!然而,不管众人怎么怀疑和反对,尤努斯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他开始把钱贷给那些贫困的家庭主妇,帮助她们发展小手工业,并且为她们提供有价值的商品信息,编织手工艺品出售。渐渐地,尤努斯的行动见到了成效,许多借款人从此摆脱了贫困。以后,尤努斯又把贷款发放给那些乞丐……经过十多年,尤努斯的贷款越放越多,他用小额贷款为杠杆,“撬动”几百万人摆脱了贫穷,而且他的银行还实现了97%以上的贷款收回率,要知道,这么高的收回率可是连世界著名的大银行都望尘莫及的。由于尤努斯在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他被誉为“穷人的银行家”,并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尤努斯能创出如此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获得如此崇高的荣誉,不也同样源于他当初立下的非凡之志吗?

当然,我们所说的大志、高远之志、非凡之志,并非意味着要当领导、做大官,或者是发大财、当大老板、成就大业,等等。

在解放军几百万将士中,有一名普通士兵,他的名字叫雷锋。他的志向好像不是那么“大”、那么“高远”。他并不想当元帅或将军,而是立志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充满真诚地这样做了。中秋节,部队发给每人两块月饼,他舍不得吃,拿去送给了医院的伤病员;部队发的津贴费,他舍不得花,节省下来用于帮助家庭困难的战友和老百姓……他仅仅活了短短的20几年,没有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成就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在短暂的人生中,他所做的不过是些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平凡之事。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之中见伟大的精神感动了全国人民,甚至感动了共和国的领袖们!这些伟人都纷纷为雷锋这个普通一兵题词,褒扬他那崇高而不朽的精神。更令人惊异的是,几十年之后,就连最崇尚金钱的美国,居然也在著名的西点军校大力倡导学习雷锋精神。

大禹、范仲淹、尤努斯、雷锋,他们的身份地位不同,职业事业不同,成就不同,他们的志向看起来也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同样得到了世人的赞誉,创造了人生的辉煌。原因何在呢?深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们的志向有一个显著的相同之处:那就是把自己的事业、乃至生命同人民的利益和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们的志向中都具有观世音那种深深的慈悲情怀,都饱含着舍小我为大众的博爱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志向,他们的名字才会被人们敬仰,他们的事迹才会被人们学习,他们的精神才会被人们颂扬,他们的价值才能放大到无限,他们的人生才能升华为永恒!

我们说要立大志、高远之志、非凡之志,什么是“大”志、“高远”之志、“非凡”之志?我想,上述四人以他们的作为和人生已经对此做出了清楚的诠释。

人们都知道:青春似火,流光溢彩;人们也都知道:年华易逝,一去不再。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这就是大自然的辩证法,这就是不可变更的辩证法。这个辩证法既能使人躁动,又能让人冷静;既能使人快乐,又能让人忧郁;既能使人浪漫神游,又能让人返回现实。面对它,人们不能不肃然伫立、静静沉思,不能不心潮翻滚、感慨万千,不能不手扪前胸、向心灵深处一次又一次地发起追问:我们是否应该趁现在青春年少、精力旺盛、时光充裕,早早立下远大的志向,在心里播下一颗日后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是否应该使自己将来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让自己的人生划出一道闪光的轨迹,留给世间一个永恒的记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