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都认为,能上山擒虎、入水捉蛟、战场上不避枪林弹雨、行侠仗义者是真正的勇士,但儒家思想却认为“勇”不是一味的轻生好斗,而是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符合道义的“勇”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推崇的一种传统美德。表达了对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软怕硬、不凌弱惧强的赞誉。孔子多次谈到“勇”的问题。在孔子看来,“勇”也是有层次的。圣人之勇才是孔门儒学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


一般都认为,能上山擒虎、入水捉蛟、战场上不避枪林弹雨、行侠仗义者是真正的勇士,但儒家思想却认为“勇”不是一味的轻生好斗,而是与道德修养密切相关的。没有是非观念的“勇”是不足取的,见利忘义或“见义不为”,都谈不上真正的“勇”。符合道义的“勇”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常推崇的一种传统美德。

《诗经·大雅·烝民》上说:“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这首诗是歌颂西周名将仲山甫的,为送他出征而作。这几句诗的大意是柔软的东西不轻易去吃,坚硬的东西也不轻易吐出来,不欺侮弱小的人,也不惧怕强权的威胁。诗中祝福仲山甫一定会不负王命,平定诸侯,安抚百姓。表达了对品德高尚、勇猛英武、不欺软怕硬、不凌弱惧强的赞誉。

孔子多次谈到“勇”的问题。他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即“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这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也是一种完美的人生境界。有仁德的人,能够宽厚待人,所以无所忧虑;有智慧的人,能够辨明是非,所以不会迷惑;有勇气的人,能够临难不惊,所以无所畏惧。一个人能具有其中之一的品德已属难得,三者兼备更是不易。孔子坦言自己也没能做到。不过他的学生子贡却说这是“夫子自道”,意思是说这是孔子的自我描述。在孔子学生的心目中,孔子就是仁、智、勇的化身,如果连他都不具备这三种品质,那谁还能做到呢?

孔子的学生子路,是孔门弟子中性格粗直、崇尚勇力的一位。稍遇不平,便愤然作色,甚或拔剑相斗。一次,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子路曰:“愿举兵攻敌,必攘地千里。”孔子认为子路只是个愤愤然的勇士,并未得孔门儒学“勇”之真谛,因而教导他有勇更要有义。

据《孔子集语·杂事》记载:孔子游山,子路随行。夫子口渴了,让子路去打水。子路水边遇虎,与老虎搏斗,把老虎尾巴拽下来了。子路很得意,把老虎尾巴揣在怀里,回来问夫子:“上士打虎如之何?”夫子曰:“持虎头。”“中士打虎如之何?”“持虎耳。”“下士打虎如之何?”“持虎尾。”子路非常生气,自己与老虎搏斗,差点儿连命都搭进去了,才落了个下士。他跑到一边,把老虎尾巴扔掉,揣了个石盘回来。子路认为孔夫子先知先觉,明知水边有老虎,却让自己去打水,就是想让老虎吃掉自己。所以揣个石盘回来,欲杀孔子。他问夫子:“上士杀人如之何?”夫子曰:“用笔端。”“中士杀人如之何?”“用语言。”“下士杀人如之何?”“用石盘。”

古人把士人分为上、中、下三等。孔夫子认为,上等的士人杀人用笔尖,就是“笔伐”,中等的士人杀人用语言,即“口诛”,只有下等的士人才动用武力。就是说,夫子认为,以武力服人的人只是个下等的士人,并不是真正的勇士。子路虽很粗野,却也明白了杀了孔子自己依然是个下士,而且绝对不能做下士,于是他悄悄地扔掉了石盘。

在孔子看来,“勇”也是有层次的。有渔父、猎夫、烈士之勇,更有圣人之勇。圣人之勇才是孔门儒学所要达到的最高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