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发展是追求教育质量的社会行动

教育发展是追求教育质量的社会行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抓住了“文化”二字,就是为教育立魂。以“文化管理”的方式来重塑教育管理,这是对教育管理认识的一大飞跃。我们将这些称之为“心文化”,其基本理念:教育是基于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人。

教育改革与发展已经走出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历史时期,进入以质量保障和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评价教育的关键词将是“均衡、公平、民主、效率、适用”等。

(一)发展导向:建立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体制机制

追求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质量的保障和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众多的复杂因素和条件。在确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转变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资源配置方式,把提高质量作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和资源配置方式改革的根本导向。

1.强化质量意识,打好质量“攻坚战”

树立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的共识;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要破除格局决定论、生源决定论,树立“不进则退,慢进则退”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校长要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中去,要“坐下来”“沉下去”,深入一线,走进课堂,用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踏实的工作作风,把广大教师引导到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来;要树立忧患意识,确立追赶对象,拟定奋斗目标,抓实工作过程,打好教育质量“攻坚战”。

2.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校长

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直接影响整个学校。因此,学校教育改革的实施,关键是要有一名改革意识强的好校长。

(1)学校改革的主导——校长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有的学校新课改犹如一列火车,沿着正确的轨道快速地运行着,师生受益很大。而有的学校不是穿新鞋走老路,就是步入了死胡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长的管理。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引领者,校长只有随着改革的深入不断转变管理行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学校改革的支柱——中层

校长有了明确的改革思路是学校推行课改的前提,校长如果是课改中的“寡人”,那课改也无法进行,校长的思考力通过中层强有力贯彻才能变成学校的执行力,执行力是一个单位整体素质和领导角色定位的体现。执行力增强,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中层干部是骨干中的骨干,是学校管理的脊梁与中坚,他们的价值取向、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学校执行力的强弱。

(3)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

教师的工作具有自主性,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是直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但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教师面临的处境也不同,因此可以说,课程改革取决于教师和教育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要想建立一支坚定课改的教师队伍,校长必须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环境,促进教师与教育环境的和谐统一。

3.多元评价:有利于教育发展和成功

勾勒“心智地图”,教师要注重将理念转化为专业能力的过程。适合的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发展的选择权,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每个人的优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对特别优秀的学生,实行“一制三化”的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让他们尽早进入科学研究过程,最大限度地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

例:2012年度上海市“绿色指标”评价结果分析图——九年级进步指数(指数越大,状况越好)。

“绿色指标”评价特点:一是坚持全面性、过程性的教育质量观,既关注了学生品德、身心和学业发展,又关注了学生发展中的过程性因素。二是运用多种评价手段,既有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测试,实现教、学、测统一,又有师生和校长问卷调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手段,立体呈现教育质量的关键数据。三是全面看待评价结果,注重反馈改进,呈现各指数的达成情况,不作总体价值判断,既可以帮助区域和学校全面认识教育现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又可以引导学生、家长、社会全面看待教育质量、正确认识学生的成长规律,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

思考1:让教育适合学生,其评价方式应是科学的,合格标准不是唯一的。教育需要一定标准,但不能推行“标准化”。最好的教育评价是多元评价。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办出特色,学生才能发展个性。

思考2: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进行有创造力的思考,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终身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断改变自己,也改变他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要能够实现这些目标,学校培养出来的就是人才。

(二)制度设计:关注“制度之外”才是关键

教育即文化,文化即管理。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抓住了“文化”二字,就是为教育立魂。这个魂,就是教育人对教育的情怀、信仰、使命、责任、愿景和价值取向。

1.管理就是管“心”,教育就是“心”育

以“文化管理”的方式来重塑教育管理,这是对教育管理认识的一大飞跃。传统的教育管理,其实类似行政管理,靠文件、开会、约束、奖惩来开展工作。管理就是管心,教育就是心育。教学就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感应、交融与共鸣。倡导用心教书,用心育人,用心管理,用心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将这些称之为“心文化”,其基本理念:

(1)教育是基于人的灵魂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精神,使人成为人。习近平同志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2)爱是一切教育的核心,真正的素质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

(3)管理教育教学,不是控制,不是被塑造,而是为校长和师生创造更为宽阔的平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其自主成长和发展。

(4)和谐来自平等,平等是最大的和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5)教育不是通过规范行为来触动内心,而是通过建构内在秩序感来改变外在修为。

(6)“心文化”的精神实质,就是人本管理的高级形式,是尊重人、提升人的生命的价值感。

2.内涵建设:借力登高,借梯发展

实施“名校育名师计划”。利用高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继续开展骨干教师、校长合作培训项目,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教学名家资源,上联高校研究机构,下接中小学,积极拓展培训渠道,努力探索新的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全力培养大中小学教育管理高端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

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破解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有效促进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路径,将助推教师“激发教育创新,拓展成长空间,成就发展梦想”。

3.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

《纲要》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发展更多是出自内在需求。内涵式发展的实质是“提升学校核心发展力”,而高素质的团队以及高品质的课程设置是学校核心发展力的两大支撑。优秀的校长、科学的教育理念、精锐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课程实施、高效的管理、鲜明的办学特色都是内涵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创设管理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人在校园中学习、成长,校园在人的描绘下发展变化。确立绩效评价体系,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增量发展。

(三)创新管理方式:从“变革指挥棒”破题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多样化、人才培养个性化和创新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要从“变革指挥棒”来破题,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变革:是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最困难的在于突破已习惯的模式

内涵式发展就是要实现四个跨越,即要实现从规模化到质量化发展、从粗放发展到精细发展、从同质发展到特色发展、从模仿发展到创新发展。

错位竞争: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打“经验牌”,年轻学校就打“锐气牌”。实现错位竞争的路径是用特色去竞争,以各学校的亮点和师生的迫切需求作为突破口,建立特色学校。需分三步走:第一步,做出特色成果;第二步,让这个特色成果在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得到体现;第三步,办出学校特色,带动学校整体办学特色。

2.从“变革指挥棒”来破题

创新管理方式,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当前改革的重点,还是在于“接地气”,要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真正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重心下移,回到群众本位论,既要顶层设计,又要承认群众的首创精神,将提高教育质量真正落实到老师和课堂上,反映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

教育综合改革的“支点”“切入点”应当放在学校的放权、搞活上,以“点燃团队的激情”为核心目标。借助有效载体的支撑,重视“操作工具”开发,教学指导要致力于文化浸润,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注重走技术路线,寻求适合方法,探索适切的制度设计和实施路径,点亮教育的“幸福之灯”,照亮中国教育一隅前行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