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推进徐汇教育现代化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推进徐汇教育现代化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是上海中心城区中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区。区域面积约54.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6万,其中户籍人口约91.7万。全区共辖12个街道和1个镇。在上海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徐汇一直以文教事业发达著称。至2013年12月,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其中:业余大

(市、区)的验收检查”

一、徐汇教育概况

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西南部,是上海中心城区中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区。区域面积约54.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06万,其中户籍人口约91.7万。全区共辖12个街道和1个镇。

在上海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徐汇一直以文教事业发达著称。至2013年12月,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其中:业余大学(社区学院)1所、中学37所(包括高级中学6所、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19所、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44所、职校2所、中专9所、幼托园89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工读学校1所。多年的办学经验积淀出一批示范性学校,目前区内有百年老校17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所、市素质教育实验校4所、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市示范园5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10所。区内建成了由1所社区学院、6所老年大学、13所社区学校、303个居委会教学点组成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初步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格局。依法批准举办89所社会力量办学院校,年参与学习人员共计约33万人次。

至2013年12月,全区共有教职工11707人,中小学、职校、中专、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及工读学校学生共计111063人。区内现有上海市特级教师36人、上海市特级校长8人,有6位特级校长、特级教师领衔主持了“上海市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市名校长后备人选28人、名师后备人选132人;历年来入选区领军人才13人,区学科带头人143人次、区拔尖人才57人次,396人获得教育系统“学科(班主任)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345人次获得“骏马奖”“耕耘奖”“育人奖”“奉献奖”,构筑起了徐汇教育的“人才金字塔”。

区内普遍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95%以上的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在社区接受早期教育指导;3—6岁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入园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为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3—16岁智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实现“零拒绝”,为16—18岁智障学生提供初等职业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全部纳入公办学校就读。

2011年,徐汇区率先接受了上海市推进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督政报告指出,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达到或超过本市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的标准和规定,办学成效显著,社会满意度高。2012年,徐汇作为上海唯一区县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二、徐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况

“十二五”以来,徐汇教育以“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为发展理念,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创新区域教育内涵发展机制”为重点,不断推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省定办学基本标准,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指标,达到了“上海市对区县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评估指标”。

(一)坚持公平为基,保障学生入学机会

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常住人口子女就学制度,实现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和完善非本市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就学政策,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学校接纳为主,全面实行免费教育。近三年来,三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100%,实现“零拒绝”,基本形成以特殊教育为骨干、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相互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近年来,不断改革招生考试制度,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2010年至今,我区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已由15%提升到18%。进一步完善初中学校优秀毕业生推荐入学制度,有效缓解了“择校”矛盾。

(二)坚持优先发展,健全教育发展机制保障

1.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确保实现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近三年来,我区财政教育经费投入占区级政府当年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为徐汇教育整体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确保教育财政拨款依法增长,2010—2012年我区义务教育预算内经费拨款分别为935586万元、983959万元、1107619万元,每年增幅分别为17.4%、5.2%、12.6%。保证教职工收入逐步增长,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绩效工资制度,全区义务教育教职工人平均工资从2010年的11.59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13.26万元,增幅为13.9%。确保生均经费逐年增长,2010年小学生均拨款定额达到了1800元/人,2011年为2000元/人,2012年为2300元/人;初中生均拨款定额2010年为2000元/人,2011年为2200元/人,2012年为2500元/人。

从2011年开始区义务教育经费在区财政预算中单列,每年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区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2.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强化教育公建配套管理

至“十一五”期末,我区在学校达标建设、教育公建配套和教育资源保护上,通过教育公建配套、新(改)建、校舍修缮及抗震加固(校安工程)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建设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区所有学校都已经达到或超过上海市《中小学校舍建设90标准》,2005年后建设的学校也都达到了上海市《中小学校舍建设04标准》。

近年来,我区相继出台了《徐汇区住宅公建配套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校舍基建和修缮项目的管理规定》等文件,为落实“三个同步”提供了保证。根据这些办法与规定,我区完善教育公建配套管理制度,建立了由分管区长领导牵头,由教育行政部门全程参与的协调学校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使教育公建配套工作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使用,确保学校布局合理,标准落实到位。

3.强化政府统筹协调,有效落实公共服务责任

“十一五”期间,我区先后建立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制度。通过完善政府对基层教育、终身教育的管理体制,增强了政府统筹协调管理的能力,体现了政府对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区政府依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每年由区长与政府各职能部门签订落实教育发展的“目标责任书”,明确对教育发展的责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每年依法对区各委办局、街道(镇)推进教育发展情况实施综合“督政”。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全区中、小学校开展三年一轮的依法办学发展性综合督导,每年还开展“招生”“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等专项督导;以“不碰红线、确保底线、争取出线”为原则,开展“学校办学年度绩效评估”,其中把学校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进行排名作为“红线”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区教育评估中心每年对学校进行以学生学业水平和身体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成长绿色指标的综合素质测评。通过以上措施,我区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以及不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排名为依据的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机制,使区域教育得到依法规范发展。

(三)坚持人才为重,不断提升队伍整体实力

坚持“科教兴区”“人才强区”的战略思想,先后制订了《徐汇区教育系统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教师专业发展达标校建设行动计划》和《徐汇区“十一五”研训一体实施指导意见》等教师培养和发展保障机制,通过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合格校”“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订了《徐汇区教育系统实施校长职级制的管理办法》和《徐汇区教育系统实施校长定期交流的试行办法》,有效加强了校长职级的管理制度建设,为学校校长之间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形成了校际间干部流动的机制和氛围。在教学指导团、名师工作室、学科基地和学科德育基地培养项目的基础上,启动校长高级研修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和班主任高级研修班,不断提升优秀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充实了教育人才“金字塔”。

目前我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科配置合理,小学师生比为1∶13.1,初中师生比为1∶10.6,达到市定编制标准。全区中、小学教师100%具备教师资格,学历已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其中,小学教师具本科学历的达62.8%,初中教师具本科学历的达到95.5%。按照学校岗位设置标准,配齐配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职工,保证教师职务比例和专业结构基本合理,保证学校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校际间基本均衡。近年来,我区先后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均实行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制度,并结合委托管理项目为教师流动创造条件,促进了教师的流动和发展。

(四)坚持育人为本,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立重点校和重点班,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并采取积极措施严格控制“择校生”的数量和比例。2011年,《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对徐汇区推进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的报告》认为,徐汇区教育局在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水平上,逐步降低了择校比例。

根据课改要求,各学校严格执行市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组织落实好基础型课程的实施,能结合学生特点,开齐开足拓展型及探究型课程,初步完成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目前,全区42所小学都有自己的“一校一品”。中学通过“有效教学、课程统整、学科德育、策略改进”等研究,使各类学校的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和课外实践活动得到充分开发与建设。

为确保学生每天体锻一小时,我区建立了“体育专项督导”制度,并将检查结果纳入每年的学校绩效评估考核中,有效落实了每天校园体育锻炼一小时。推出减负增效“八项举措”,“一课一练”不进课堂的基本要求,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对学习困难学生采取个别辅导、家校合作等有效措施,提高困难学生的学业水平。制订《徐汇区小学“快乐活动日”实施意见》,学校“快乐活动日”执行率为100%  。 2012年,教育局启动了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和开发,系统将从学生学籍、学生成绩、学业负担、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和学生体质评价等几方面开展评价,为提升育人的素质教育导向打下基础。

目前徐汇常住人口适龄儿童义务教育按时入学率达100%。全区小学、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分别达到92.6%和95%。全区初中学生学业合格率达到95%以上。区内3所中小学校(教院附中、上师大附中附属龙华中学、启新小学)被上海市教委命名为市级新优质学校;徐汇区的新优质学校创建已经启动,目前共有4所中学和8所小学的创建方案获得首批通过。在“满意在徐汇”政风行风测评中,区域社会代表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由几年前的中下水平成为名列区域前茅。

三、“十二五”期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色经验

“十二五”期间,根据国家和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徐汇区委、区政府立足区域实际,提出了“优化适合每一位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核心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则以“优化教育服务半径”为发展策略,努力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好学校。

所谓优化教育服务半径,就是要以学生就近入学的半径为区域,通过对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优化教育的发展环境,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根据这一目标,徐汇明确了项目推进的三大抓手:一是以“一街一案”为抓手,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二是以“校际联动”为途径,传承“建峰填谷”思路,创新学校的管理机制;三是以“内涵发展”为核心,鼓励学校立足校本、主动发展,形成“因校制宜、争创一流”的发展格局。由此,徐汇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学校内涵发展为核心、以校际联动为载体、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保障”的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一)优化布局,创设“一街一案”资源配置机制

根据优化教育服务半径的要求,教育局对全区13个街道、镇的教育机构设置状况展开了调研,结果表明,区内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还存在着局部资源配置不足、部分街镇教育资源落差明显等一些不合理之处。为此,教育局以规划为引领,设计了一个3—5年的布局调整设想,具体来讲就是要巩固徐家汇地区的办学优势,提升湖南、天平两个街道的办学品质;夯实斜土、漕河泾地区的教育发展基础;推进凌云、虹梅地区的拾遗补阙;增强田林、康健、枫林地区的发展活力;完善华泾、龙华、长桥地区的教育发展整体规划。通过这种“处方式”设计街镇发展方案的方式,提升项目推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的目标。

(二)校际联动,创新优质教育资源示范辐射机制

“十二五”期间,徐汇提出了“街镇均衡”的发展目标,探索形成了四大联动发展模式,让居民在1平方公里内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一是民办与公办联动。采用民办托管公办学校、政府支持民办学校发展的改革新举措,实现体制不变、运行机制创新的联动发展新模式。二是初高中一体化联动。发挥区内三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示范辐射作用,按照“一个法定代表人、两个法人单位”的管理模式,创造了高中带动初中、初高中一体化的联动发展模式。三是品牌联盟化发展。发挥教育品牌效应,建设由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民办完中、公办初级中学和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组成的“位育”联盟。四是多模式合作发展。针对不同学校在办学体制、历史沿革、办学特色方面的优势,建立“街镇品牌提升”“新区品牌输入”多模式合作、互利互惠的联动发展机制。

(三)项目驱动,创新学校内涵发展模式

2012年,徐汇教育局启动“新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强化了“自主诊断把脉”和“自主方案设计”两个环节,引导学校以创建“新优质学校”为主题,探索创新内涵发展的有效举措:一是形成“内驱”与“注入”相结合机制,通过学校自评,引导学校主动设计学校发展目标,选择学校发展策略;引进优质专家资源,组织方案评审,为学校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形成项目驱动机制,支持学校针对评审结果调整改进创建方案,引导学校不断细化和落实创建要求,形成以项目推进为重点的学校主动发展模式;三是多方参与机制,邀请家长、社区代表参与学校的评审工作,发挥社会对教育的支持、服务、监督的作用。 目前,25所学校完成了方案评审,进入正式实施阶段。

四、问题与思考

(一)如何有效应对学生入学高峰

近年来,由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带来的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凸显,2013年小学生源比上一年增加1000人,2014年小学招生数和毕业数差额为3000多人,导致目前学校班额数普遍扩大,后续的生源增长所带来的招生考验越来越严峻,教育资源紧缺这一矛盾日益彰显。近期随着上海市新居住证制度的出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年限将进一步延长,客观上也将产生新的资源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政策研究,来有效应对由资源紧缺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难题。

(二)如何解决绩效工资后激励机制缺乏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后,又出现了相对缺少竞争激励机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方式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和学科专业冒尖,在现有政策上形成具有引领性的政策导向,需要更加有效的政策支持。

(撰稿人:胡占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