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模式和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美国对高等教育的大多数评检中,创新是必需的指标。美国民间部门众多,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有来自民间自发的蓬勃力量,推动相关课程和研究,并与政策相辅相成。美国高等教育的这种评估制度,保证了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对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机制的完善具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赵 铸

笔者去年底参加了由国家教育部和外国专家局组织的为期40天的高校领导赴美国培训,先后在芝加哥、华盛顿、纽约、迈阿密、奥兰多等5个城市的12所大学进行学习和考察,期间访问了伊利诺伊州高等教育委员会、北美高校评估机构和4家科研、管理机构,听取了50多场专题讲座,参加了10余次交流座谈会。能够有机会目睹和亲身感受世界最发达地区和最好的高等教育状况,感触很深,收获颇大。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模式和做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加大政府对高校创新的政策引导力度

美国政府对创新教育非常重视,政府虽然没有制定专门的创新教育政策,但是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已经融入到了高等教育的政策和法规中,深入到了人们的心目中,对高校创新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政府实行灵活开放的教育制度,给予高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开放的教育制度营造了激烈的教育竞争环境,迫使高校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市场的需要。1973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就先后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等四所高校各建立一个“创新中心”,“创新中心”负责开设技术创新课程,组织学生从事技术发明与新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在政府导向下,创新教育迅速在美国高校得以普及,各大学专门开设了开发创造力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1]

美国对高等教育的大多数评检中,创新是必需的指标。比如:1970年教育部前身——教育办公室在界定资优才能时,就将创新能力列为六种资优才能之一。教育部在教育研究中,支持与创新教育相关的研究与调查,出台支持教育创新方案,如,“杰维茨天赋学生教育项目”(Javits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 Education Program)等技术创新挑战资助项目。提供教育创新奖项,每年定期评选并颁发“国家年度教师奖”(Annual National Teacher Award),鼓励致力于教育创新和优质教育成绩突出者[2]。正因为有这样一个背景,美国大学普遍注重创新,如芝加哥大学把“创新”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教授评职称不是看论文和专著,而是看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更注重学术价值。

相比之下,我国的传统教育往往忽视个人的独特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像“中庸之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和“枪打出头鸟”等旧思想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追求“整齐划一”,强调“师道尊严”,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人才,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近几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念,提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和“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思想[3]。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培养大量的创新性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导向非常重要,可以设立高校创新教育专项基金,也可以改变对高校的评价办法,增添创新教育评价指标,把创新思想渗透到高等教育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中,引导高校更加注重创新教育,使创新思想能够贯穿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积极发挥企业和民间组织对高校创新教育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美国公司相当注重创意,把不断推出创新产品作为企业的精神,同时还十分注重与高校合作,使企业成为高等教育中创新精神的支持和鼓励。如创意公司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建立“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Stanford University Learning Laboratory),用以鼓励与创新教育相关的研究。微软委员会设有“捐献项目”,支持高等及中等教育、人文科技、艺术环境的发展,并长期赞助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五所大学的创新研究。

美国民间部门众多,美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开展,有来自民间自发的蓬勃力量,推动相关课程和研究,并与政策相辅相成。如美国创新学会为全美创新研究的专业组织,结合工商界、传播及艺术界、教育界以及科技界的跨领域学者,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进行不同领域的创新经验交流。其他如“创新教育学会”(Innovation Education Association)、“全国大学发明家及创新者联盟”(National Collegiate Inwentors and Innovators Alliance)等,旨在培养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创意态度与创新行为,研发创新的教学与教材。

笔者参观伊利诺伊州高等教育评估中心(Illinois Center of Higher Education Assessment)后感受到,美国利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引导高等教育走创新之路。美国大学的资质和办学水平由民间教育评估机构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看学校定位是否准确,学科定位是否合理,办学特色是否鲜明,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市场需求。美国高等教育的这种评估制度,保证了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客观性,对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机制的完善具有明显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我国高校办学不能孤立自我,要积极发挥企业和社会团体的作用。美国高校都是没有围墙的,城市交通贯穿学校,学校、社区融为一体,学校和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校和社会、企业联系非常密切,学校对社会发展、文化传播和创新思想的产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同时社会、企业对学校的政策支持、项目支持和资源支持,都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后盾。我国是国家办高等教育,学校办学相对独立,传统的观念是学校办学求清静,学校最好与城区远一些,有利于安下心来搞学问。这样学校和企业、社会联系相对较少,老师学生处于“世外桃源”,培养的学生可能高分低能,研究能力不强,应用性不高,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形成,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要加大学校和企业、民间组织的联系,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充分利用企业和民间组织对高校创新教育的推动和支持作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满足创新型国家的需要[4]

三、不断创新高校课程体系

美国大学较早采用学分制,每修完一门课程便得到若干学分,修完规定学分便可毕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分可能都不同,但一般在120至140个学分不等,其中有35至45个学分为主修科目,普通教育课程亦至少需获得35至45个学分。学生只要完成了规定的必修课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自身学习情况任意选修其他感兴趣的课程。学生选修课程有很大的自由度,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同的素质和个性。美国大学的修业期没有一定的限制,学生既可以在三四年完成学分而获得学位资格,也可以在十年内完成其大学课程。美国大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灵活,除了一些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外,老师可以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或人才市场需求开设新的选修课程。同样是一门课程,不同教师采用不同的教材,同一个教师,在不同学期讲同一门课程,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使学生总能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或学到最紧缺的专门知识,利于新的学科较快进入高校,也有利于学生适应市场需要。例如,上世纪末微电子学刚刚兴起时,芯片设计制造公司急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很多高校及时开设了这方面的课程,有的学生仅仅学了一两门相关课程,就被这些公司录用了[5]

笔者在考察中体会到,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非常灵活,课堂教学环境宽松。为了培养能力,大学本科生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lecture)、讨论(seminal)、辅导(tutorial)、实验(experiment)、角色扮演(role play)、案例研究(case study)、模拟法庭(moot court)、独立学习(independent study)等。这样,学生有了最大的发挥能力的空间。同时,教师能够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给学生营造自由度很高、民主气氛很浓、思维空间较大的课堂环境。如,教师在课堂中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Any question so far?”(有什么问题吗?)不论学生提的是什么问题,也不论提的问题是否有水平,教师通常先说“Good question”(很好的问题)。教师回答完问题之后通常再问一句“Did I answer your question?”(我回答你的问题了吗?)直至得到学生肯定地回答为止。有时学生会提出与教科书上不同的观点或想法,教师通常不论其观点正确与否,总是先鼓励说“That is a good point”(很好的观点)。如果学生的观点有明显的不当之处,教师也会以正确的观点耐心解释,再委婉的指出其错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体会到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而能勇于提问,勇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由于学生在课堂上思维非常活跃,气氛非常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也就能在这样宽松、自由、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美国注重开展创新理论教育。哈佛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把“创造学”列为学生的基础教学课程。美国各类大学不但普遍开设了“创造学”和“创造力开发”等课程,还应用创造思维的系统理论,对工、理、文、管理等学科的200余门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了修改。同时美国在军政机关和大众企业中,也开设了创造性思维的培训科目,从而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教育体系。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的创新热潮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国,日本、苏联、芬兰、德国、瑞典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对创造学的研究,其中日本、苏联的进展尤为突出。

美国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实践教学形式多样,注重发挥学生个性的潜能。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就有一项非常有趣的实验:老师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并制作一辆玩具汽车,老师只提出功能要求,车身构架、车轮和传动机构完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制作。这项活动一开始,学生便开动脑筋,自己动手,用木条、罐头盒、铁丝、橡皮筋等简单材料制作出从外形到内部传动原理各具特色的小车。车辆做好后,学校组织比赛。比赛的场面非常热闹,除了学校师生外,许多家长也专程前来观看。学生的这一简单设计包含了大量的使用理论计算和工程设计知识,他们的构思和设计各有独特之处,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美国高校注重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实践教学,努力使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美国大学普遍开设有探索意义的综合实验课,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在我国,本科学生一般不参与教师的科研,只有极少数学生才有幸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而且一般都是高年级的学生。美国则不然,大学本科生被教授当作年轻的同事,能经常参与老师的科研活动。西北大学要求本科学生一年级一入门就开始做实验,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学理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西北大学是全美第一个采取这个办法的大学。阿拉斯加费尔班克大学与日本东海大学联合组织了两校大学生共同发射火箭的科研活动,这个实验除燃料部分由教师解决外,其余零部件均由学生研制。通过实验,学生学会了各种计算技巧,既提高了数学计算能力,又学习了复杂计算的简化技巧,还掌握了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

美国大学创新课程体系对我们的启示:一是建立完全学分制下灵活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配合,构成了课程体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靠一门或几门课程,而是靠全部开设课程的协调和补充。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要在完全学分制基础上,建立灵活的课程体系,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基础、特长、兴趣选修一些课程,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甚至跨校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多样化,也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及边缘学科的发展。二是建立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传授灌输式教学方式,实行启发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三是设置“创新原理”“创新设计”或类似的课程,建立相应机制鼓励教师讲授与创新有关的内容。

[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注释】

[1]徐振龙:《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创新教育机制》,载《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74~75页。

[2]乔凤合等:《创新教育在美国》,载《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第1期,第46页。

[3]赵强:《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及启示》,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51~52页。

[4]顾明远:《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经验》,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3期,第120页。

[5]罗海涛:《美国高校教学特点分析》,载《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第3期,第76~7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