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平台日益完善

平台日益完善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造高品位的创新氛围,弘扬创新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有研究表明,“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构建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氛围环境改进策略

营造高品位的创新氛围,弘扬创新校园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创新潜能人人都有,只不过这种潜能是需要在适宜的土壤中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这就需要学校、学院以及教师从各个方面入手,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这种氛围成为激励学生创新的催化剂。良好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从而使创新的热情源源迸发。学校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着力形成培育适宜创新人才培养的生态系统和发展环境。

1.营造一个有利于引导学生创新的学习环境

美国创造学的奠基人奥斯本认为:大部分的创造性想法都是在小组交往中产生的。因此,让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参与课堂,是营造创新环境,优化教学氛围的生动体现。学生们在课堂上根据各种生动、形象的视听资料,尝试发表自己的见解,由老师组织进行讨论、归纳、小结,让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条件好的学校还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阅各种相关资料,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老师,与老师在网上交流;或者设计班级网页,开展学生论坛等,这些都可以营造一种新颖良好的合作、讨论、研究的气氛,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良好的环境。

2.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专制型的教师形象,与学生建立有利于创新的新型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活泼的交流环境。“惟师命是从”的封建主义师生观还积淀在部分教师的心灵深处。课堂上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以教师的思维为标准思路来约束学生的思维等,这些都成为了阻碍学生创新潜能开发的沉重枷锁。有研究表明,“心理安全”与“心理自由”是创新力形成的最重要的两个条件。师生间应该互相交流、密切合作,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老师质疑,敢于对老师持歧见,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大胆想象,诉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无拘无束地去创新。

3.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校园文化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品位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校园文化。高品位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浓厚的学术氛围、大胆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等。营造多学科交叉互动、各种学术思想相互碰撞、教学相长的学术氛围,形成兼容并蓄、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校园文化,才能使广大学生的精神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润物细无声式地成长为创新型人才。

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整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构建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因此,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时,除了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体系外,还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丰富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并将创新人才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构建平等、信任、宽容、进取的氛围,营造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环境,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活动载体搭建日趋完善

以“明德大讲堂”“厚学大讲堂”“科技直通车”“名师论坛”为代表的校内外学术讲座体系;以“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中丹杯”实验技能大赛、“普析杯”分析测试大赛等为代表的基础实验实训体系;以“本科生学术科技论坛”、“研究生学术科技论坛”、“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新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学术竞赛体系;以结构设计大赛、机器人竞赛、建筑设计大赛、节能减排设计大赛、数模竞赛为代表的学科性竞赛体系;以“ESP”创新训练计划、“火花杯”创新设计制作竞赛为代表的基础实践创新体系。以五大体系为代表的创新能力培养活动载体日趋完善,为全面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创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提升基础实验和基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育人基地建设初见成效

1.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研究中心。负责研究、开发、建设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课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研究与培训中心。负责引进、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培训项目并组织开展培训。

3.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心。负责组建各类创新创业社团组织或团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及活动。

4.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实践中心。负责成立虚拟管理公司,组织学生进行创业模拟实践,进行创业培训、演练。

5.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负责创业项目论证评估、公司注册申请、创业扶持政策落实、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兑现。示范园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能够为入驻园区的创业企业(实体)开展创业咨询和办理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人事代理、社会保险等手续,提供包括工商、税务、投行等在内的一站式、柜台化、“保姆式”的跟踪服务。

6.大学生创业训练实践中心——创客梦工场。跨接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两个创新创业基地,构建了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三位一体培养体系。地点设在南京工业大学图书馆,挂靠教学事务部。“创业梦工场”大学生预创业实践孵化园已入驻18个创业团队,为在校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政策、场地和资金扶持,致力于培养自主创业者。

各基地之间分工负责、统一协调,充分整合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切实有效开展工作。

(四)基本保障建设更加到位

1.制度保障到位

在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制定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我校创业教育工作的意见》《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实施方案》《南京工业大学创业教育专项经费使用和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南京工业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意见(试行)》《科技成果产业化管理办法》《关于学校资源对大学科技园园区企业开放服务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教学、指导、实践、奖励、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为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

2.人员保障到位

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学校通过政策制定、氛围营造等途径,动员了众多专家学者、校内外管理或商界精英、校内各学科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建立起一支“领导示范、四线交汇、专兼结合”的全方位指导教师队伍。校领导带头担任学生创新创业的导师,有七位校领导担任学生导师,或担任学生作品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四线交汇”是指教学线、科研线、管理线、产业线等校内四条不同战线的专家、领导和教师共同组成校内的指导教师队伍,既有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产业老总,也有普通教师、实验室管理人员,在不同的岗位、不同层次共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除了全面动员校内人员,学校还广泛发挥校友、合作单位等社会渠道的作用建立了一支兼职指导教师队伍。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著名企业家俞敏洪、汪建国,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闵恩泽院士等都曾受聘担任学校兼职学生导师。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大幅度拓宽了导师资源,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3.资金保障到位

学校下拨经费保障全校日常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为日常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各项工作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人才资源部、教学事务部、科学研究院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创新创业活动予以工作量补贴,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创新创业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也予以一定的工作量奖励,这些措施有力调动了教师参与学生课外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学校2010年起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200万元并制订基金管理办法,确保基金用于帮扶学生创业;成立社会实践专项经费、本科生实践创新课题资助经费50万,明确了课题资助的三条线路:本科生课题研究立项、研究生竞赛项目资助、科技爱好者“ESP”创新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与社会资本联合设立了总额3 500万元的“南工劝业公社”投资基金,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B轮等全链条投融资服务。充足的资金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阵地保障到位

学校目前共有各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场馆28 000平方米,其中,大学生创新实验室28家约500平方米,各类报告厅2 000平方米,体育馆和礼堂约24 460平方米,学生科技创业实训综合基地一期建设600平方米。此外,在建的还有近8 000平方米的创新创业活动场地,其中,已在建设中的江浦校区多功能礼堂4 200平方米,虹桥校区已经确定用作南京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建设的场地近4 000平方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