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闻诗起舞,思乐无穷

闻诗起舞,思乐无穷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话故事不是事实,有不同的版本是正常的。我们这首诗中说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我们是对古诗进行想象的作文训练,合理的想象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对么?)学生6:周小琰这篇我发现这几个词用得很好,“冷清的月宫”,其实,这个冷清是嫦娥的现实生活,很符合她这时候真实的心理。学生已经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诗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陈志坚

【课程名称】预备年级语文每周一诗赏读指导——“闻诗起舞”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品味古代诗歌语言的特色及内涵。

2.教学难点:以诗意扩展片段为突破口自主赏读分析,理解把握古诗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3.关键:找到与现实生活连结点,引发阅读兴趣;理解学习的意义以提高学习效能。

[学生分析]

1.知识基础:已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

2.能力基础:对古诗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古诗阅读知识,把握古诗的基本内涵。

2.能力目标:把握思想内涵,整体感知诗意,培养初步阅读古诗的能力;

探究写作技巧,揣摩、把握古诗语言的特点,提高以读引写能力。

3.德育目标:了解我国诗歌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引入专题:给画面配诗句,激发学习兴趣,引入专题学习。

二、欣赏名家作品。

三、出示学生片段,自由评议。

四、文本分析。

1.信息整合,走进文本。

2.研读细节,咬文嚼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默写新学的每周一诗的内容。

2.预习下一首《每周一诗》。

【课堂实录】(片段)

片段1:

教师:(出示画面)大家知道这是哪里么?

学生:黄河。

教师:对。有一天,陈老师来到了黄河边上,看到黄河,我大声喊:“黄河,你真黄啊!”

学生:(笑)

(把老师的照片和经历拿出来和学生分享,拉近师生距离,课堂气氛就轻松起来了。)

教师:会这样说吗?

学生:不会。

教师:那老师会说什么呢?

学生1:啊,黄河你真壮观啊!

(这是临时生成的,我们无法预料,但是教师不能把预设强加给学生,这样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进一步引导才是最佳选择。)

教师:不错,还有呢?

学生2:啊,黄河你真汹涌啊!

教师:不错。如果用古诗名句,你们猜一下老师会说什么呢?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自然地引入了专题。)

学生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教师:不错,其实老师当时就是这样说的。(大声朗诵这两句诗句。)

(对这两句诗的朗诵一方面是加深学生的印象,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肯定。)

教师:(出示画面)有一天,老师又来到了华山,登上顶峰,我又诗兴大发了,谁能猜出来老师当时说了什么?

学生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前面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开始领会到古诗名句对于抒情的作用,于是知识的积累在这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外延的东西少了,目的性明确,对进一步进行赏读学习做了铺垫。)

教师:好,刚学过的东西就用上了。

(及时加以肯定,这也是一种暗示,古诗离我们不远,就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鼓励积累,学以致用,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品位。)

片段2:

(学生对前三篇《闻诗起舞》诗意拓展散文片段从各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评析……)

教师:同学们讲得不错,下面还有呢。来,小远,你来读一下你的片段。(点击转入下一张ppt)

(片段作者朗读,全班静听,感受。)

教师:听完了这一篇,谁想来点评一下?

学生5:我来。

教师:好的,你说说看。

学生5:刚刚前几篇都是从嫦娥的心理来描写的,都不错,不过,我发现,小远这篇有一只小玉兔,小玉兔写得快乐,嫦娥写得忧伤,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对嫦娥的内心刻画有很好的作用。

教师:不错,你注意到了对比手法,其实你在点评中也用了对比手法,对不对?

(对学生临时生成的东西应该加以处理,这样对读和写都会有启发。)

学生5:对。

教师:这是我们在作文和思维中都可以运用的有效方法。好,我们继续。还有谁来点评一下?好的,同学6举手了,你有什么想法呢?

学生6: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个问题。

教师:哦,什么问题呢,你说说看?

(学生对文本有疑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不能总觉得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范文就是最好的,这不是真实的课堂。)

学生6:嫦娥不是偷吃灵药,有本书上说是被迫服下的,这文章不符合事实。

教师:事实?同学们,嫦娥奔月是什么故事呢?

学生:神话故事。

教师:对,神话故事。(对学生6)神话故事是事实么?

学生6:不是。

教师:对啊。神话故事不是事实,有不同的版本是正常的。我们这首诗中说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我们是对古诗进行想象的作文训练,合理的想象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对么?

学生:对。

(概念上的错误还是要加以纠正。)

教师:好,我们再看小琰这一篇,看她是怎么理解《嫦娥》这首诗的。

(片段作者朗读,全班静听,感受。)

学生6:老师,我觉得小琰这篇写得好哎。

教师:好啊,你来说说看。

(还是这位同学。这位同学很敢说,这是很好的想象,要鼓励学生对课堂的投入,尤其是有想法的同学,可以产生辐射的作用。)

学生6:周小琰这篇我发现这几个词用得很好,“冷清的月宫”,其实,这个冷清是嫦娥的现实生活,很符合她这时候真实的心理。

教师:有道理。反过来,在人间她和谁在一起?

学生6:后羿啊。

教师:应该是在一个小屋吧。但是在嫦娥心里,它是怎样的啊?

学生:温暖的。这是她的回忆,不就和天上的月宫刚好相反么,反正我觉得她宁愿呆在人间温暖的小屋里,也不想独自呆在清冷的月宫。

(教师要会追问,在追问中训练学生的思维,也是贯彻教师教学思路的一种方法。当然,这就需要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有清晰的思路和课堂掌控力。)

教师:这就是“嫦娥应悔偷灵药”。

(水到渠成,无心插柳柳成荫。)

学生6:倒也是啊,好像还是这个说法好。

学生:(笑。鼓掌。)

(有时候,学生自己的反思比老师的说教更有效果。)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三单元的每周一诗;教学内容是对学生古诗赏析片段进行讲评,包含了古诗的积累、阅读要领等知识点。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总是不被人重视,但是我认为对于学生的人格形成、审美价值的提升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非常重要;我确定的教学是重点引导学生把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品味古代诗歌语言的特色及内涵。教学难点是以赏读分析为重点,理解把握古诗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关键在于找到与现实生活的连结点,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学习的意义以提高学习效能。学生已经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对古诗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

以老师自己的文章和生活中的现象为导入,这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的文章习作作为例子来分析,学生有话说,也有亲切感。因为学习容量较大,所以我就采用了ppt演示文稿加以辅助,黑板上可以及时板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点评和自评,在学习与反思中提升了欣赏水平和以读引写的能力。

这节课,我感觉学生比较活跃,在前面几次“闻诗起舞”的基础上,对于一篇古诗的理解已经有所提高,因此,对于学生的习作和名家作品能畅所欲言进行发言,师生沟通热烈,感觉到了孩子们对于古诗意境的把握和写作的热情,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也予以了解决。

在此基础上,以后还要继续加以拓展、锤炼,使之成为学生更加喜欢的一种课型。

“不读《诗》,无以言。”

中国是“诗的王国”,这一点我们都不会否认,但在我们这些“50”、“60”、“70”后的人群之后,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功利心的驱使下,我们应该感觉到诗歌似乎已经如过眼云烟般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之外,以至于“诗人”、“诗歌”这些个词眼常常成了人们寻找笑柄时选中的对象;即使是让那些孩子在人前大背特背唐诗宋词,在某种意义上也只不过是为了满足那些自己都不读书也没有丁点诗意的大人们那点可怜的虚荣。

然而,经过长久无奈的式微,我们惊喜地看到这么一个现象: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在网络上突然出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诗潮:《生死不离》、《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在点点泪光背后,人们或许突然间就领悟到了——在漫天的外来文化侵袭下,在浮躁的近乎集体失语的时代,真正能唤醒心中真情实感、起到教化凝结群体作用的,还是这种叫做诗歌的东西。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我们总说要继承传统,我们又总是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远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以至于找不到离家时背后的那棵大槐树。其实,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来就未曾远去。就像这一声声穿越古今的萧萧马鸣,在我们阅读这些经典的时候,它会久久在我们耳边回荡,撞击心灵,催人奋进。

作为语文老师,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当然的传承者,我想我们应该把自己心中这种美妙的感觉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让学生能自觉走近古诗,对话先贤,感受韵味,在有效阅读中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和情理的熏陶,尤其是预备班的同学,这些孩子正处在诗一般的年龄,希望他们通过有效的诗教以求达到促进情感和能力发展的目的,这是我在语文教研组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在预备年级进行诗歌教学的初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