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个案二则/贾东江

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个案二则/贾东江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继承诵读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并体现在大纲的修订和新教材的编写中。(指定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从教学实例中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言文具体教学中诵读教学法并不是独立使用的教学方法,它还要与其他方法如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贾东江

随着文言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全面把握,继承诵读教学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并体现在大纲的修订和新教材的编写中。但应该如何全面把握诵读教学方法,又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呢?人们对此问题的研讨,或过于宏观,操作性不强,缺乏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或过于微观,局限于具体做法,缺乏对阅读教学的整体把握。针对中学文言文诵读教学现状,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对诵读教学等内容做出相对全面的阐释,并把诵读教学中蕴含的各种科学因素如建构理论、教育学、心理学、音韵学等依据实例加以说明,同时积极探索文言文教学模式,希望能够对目前诵读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创造性地运用诵读教学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毋庸置疑的。诵读教学法的一般教学进程是:导入诵读、课堂诵读、课后巩固。导入诵读时要做一些准备,如作家和背景的简介、看注释和提示、划疑难点和关键语句、划分结构层次,这些工作应在起始课的前10分钟内完成。课堂诵读主要练习分段诵读和长段分层诵读。方式要灵活,或自读,或齐读,或领读,或轮读(一部分学生读,一部分听)。课后巩固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也要有制度上的保证,例如让科代表将全班同学组织起来进行自查和互查;每学完一个单元要进行一次统查(含默写)等等。

一、导语介绍故事背景

二、播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三、指导自读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和词典扫清文字障碍。)②再读课文,疏通文义。(学生齐读课文后用10-15分钟时间结合课文下面注释疏通文章。)

四、指导诵读,理清思路

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为叙述语气,要读得平缓、清晰。“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句中的“新”和“急”要用重音读。“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句中的“强”读为qiǎng,既要重读,又要读准字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有”字后要略作停顿,“唾”字要重读,要将赵太后的蛮横无理读出来。(指定一学生读,教师作指正,然后学生齐读。)

提问:第一自然段,寥寥几笔,交代了什么?

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一句点明赵国危在旦夕。赵氏求救于齐,齐必以长安君为质。大臣的强谏,太后的不肯,拉开了这个故事的序幕。

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左师触龙愿见太后”使太后与大臣之间的紧张气氛得以缓解。本段则是触龙与太后之间的一段精彩的对话。①此段中,赵太后言语不多,开始“太后盛气而揖之”,最后“太后之色少解”。心态的变化溢于回答之中。要将太后从盛气凌人到态度稍好转的心理变化读出来。②触龙是在太后与大臣僵持不下时出场的。他的机智,他的从容不迫都寓于其温和、亲切的拉家常的言语之中,读时要注意。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这句一要读出关切之情,二要在“日”与“食饮”后略作停顿。(教师示范读,学生齐读。)

提问:对这段貌似娓娓闲谈话家常的对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此段貌似闲谈,实际上是触龙巧妙地说服赵太后的第一步。“盛气而揖之”说明太后的思想上有准备,即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样让你过不去。可触龙却采用“缓冲法”,见面后,只字不提“令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是诉自己的病苦,问太后起居,在嘘寒问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句“令”后略作停顿。“没死以闻”要读得坚定可信。②“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要读出疑问语气中的关切之情。③“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句较长,一要读出反问语气,二要在“非”“计久长”后略作停顿。④此段中触龙与赵太后的对话已很投机。左师公疼爱小儿子“没死以闻”的恳切;太后对“爱子”话题的兴趣溢于言表。因此,太后之言“妇人异甚”“君过矣”要读得心平气和,“然”更要读得心悦诚服。(学生齐读,男女声分角色读。)

提问:敌对情绪逐渐消失,紧张气氛趋于缓和,触龙为何还不提“以长安君为质”之事,而提出让自己的小儿子“得补黑衣之数”呢?

明确:借太后的爱子之情,避实就虚地将燕后与长安君作比较,顺势引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如此的旁敲侧击,终于使太后心悦诚服。这是说服赵太后关键的一步。

第四自然段诵读指导:本段中触龙单刀直入,侃侃而谈;赵太后怒气全无,心悦诚服,读时要把握好此点。文意简析:本段写触龙借赵侯和各国诸侯的子孙不能永保爵位的历史教训,当面指出赵太后在爱子问题上的错误,终于使赵太后改变了态度,同意长安君质于齐。

五、布置作业

巩固内容放在课后。此课只是一个例子,诵读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在学习《阿房宫赋》《项脊轩志》等时可以采用其他的诵读方式。从教学实例中还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文言文具体教学中诵读教学法并不是独立使用的教学方法,它还要与其他方法如提问法、讨论法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基本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本文有破有立,而侧重在破。开头论述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是谓之“立”;而立此标准,正是为了破。第二段即以“师道之不传”领出破的内容,广泛地论及当时社会上各种“耻于从师”的现象,占全文篇幅一半以上,可见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应视为教学重点。突出这个重点,才能看出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精神。以下,先从“圣人无常师”推出“术业有专攻”这一新的命题(可视为补充论述),后以说明写作缘由作结(乃篇末点题之法),皆章法所需,学生能粗知大意即可,不必多讲。第二段不仅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一,它所说的“耻学于师”不是一般性问题,必须联系当时的特殊社会背景分析,才能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作者提出这一问题的思想意义;其二,这段文字汪洋恣肆而又旗帜鲜明,表达了作者针砭时弊的强烈感情,但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朗读上给予具体指导,否则将不利于记诵。把这两个问题解决得好而又费时不多,便是困难之所在。

2.教学方法: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拟先着重诵读第一、三、四段,然后诵读第二段。之所以要采用这种非常规的诵读方式,是因为第二段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些问题非经讨论不易了然于心,而讨论这些问题,非了解文章全局不可。第一段也要讨论,但不必费很大的气力,关键是要弄清“道”的概念;第三、四段就内容和章法的问题予以点拨,不会费时很多。根据从前的教学实践经验,学生记诵这三个段都比较快。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本文中的难句较多,虚词的用法也比较复杂,适当解释一下是必要的,但切忌烦琐,仍重在学生自行领悟。有些词句特别是虚词可以用比较的方式来启发学生,要把实词放在主要位置上,并跟诵读结合起来,一边读一边品味,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诵读的准备

主要任务有两项,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

1.以阅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的一段文字促使学生注意韩愈作《师说》时的特殊背景。这段文字被引用在“诵读提示”中,但有省略,现补充抄写如下(文中可加圆括号并注明顺序,抄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①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从师),今之世(指唐代),不闻有师;②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③世(当时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这件事做起来并不费力,但好处甚大。第一,只要稍作解释(例如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上有“高门”“寒门”之分),学生就可以了解韩愈作此文的特殊背景;第二,柳文中的某些话,如“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抗颜而为师”等,都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详见下)。

2.要求读出一点语气。可以先作如下提示:从柳文“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这句话可以看出,韩愈此文在当时确实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遭到了许多人的指责和谩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旗帜鲜明,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对抗流俗,这就不可避免地要刺痛一些人。了解这一点,并在试读一遍之后将课文中下面两类语句画出来,仔细加以品味,就可以读出语气了。一类是阐述正确主张的语句(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另一类是批判恶劣时尚的语句(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每一类能画出2-4句即可,也不要求画得准确,因为目的在于为连贯记诵寻找支撑点和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三、诵读指导

这篇课文的诵读指导包括疏通文义、弄清思路、品味语气三项内容,但各段的侧重点不同。

第一段要点如下:①画出长句中的停顿,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是判断句的一种形式。③全段用总提(前两句)分承方式:第三、四句承“解惑”;第五、六、七句承“传道”。据此可分三小层,即教师的任务、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④用下面两句话跟原句相比,看看语气有什么不同:人非生而知之者,岂能无惑?(简单的反问句,不如原句用“孰”,有照应下文“古之圣人”的作用,强调无人例外。)其为惑()终不解矣、其闻道()固先乎吾(不如原句用“也”表示提顿,有惊醒读者的作用。)

第二段共240字,内容又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为克服记诵的困难,可分三层练习背诵,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第一层(开头至“其皆出于此乎”)指导要点如下:①首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两种作用:一是过渡(上文说“古”,由此开始说“今”);二是提示本段内容(将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前人谓“似起似承”,即指此而言。②用“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作对比论述,先对比学风(“从师而问”和“耻学于师”),后对比两种结果(“益圣”和“益愚”)——“众人”,指士大夫之族,不包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不拘于时”者(如李蟠)。文言文中常有这种以全代偏的辞格。③下面几句话如删去加括号的虚词,意味有什么变化?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慨叹之意不足。犹(且)从师而问焉:强调之意不足。(其)皆出于此(乎):变反问为陈述,平淡无奇。

第二层(“爱其子”至“吾未见其明也”)指导要点如下:①将为子择师和其身耻师这种现象作对比论述,要害是“惑矣”二字,为下文“小学而大遗”张本。②用“不知句读而从师,不解惑而耻学于师”跟原来的表达方式作比较:原句用交错叙述法,又加上倒装句式,使长句化短,行文有波澜,读来铿锵有力。③本层中的两个“也”都表示肯定语气。

第三层(“巫医乐师”至段末)指导要点如下:①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跟士大夫之族作对比论述,而侧重说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表现,因为这正是作者批判的对象。这段话锋芒毕露,最易招致“群怪聚骂”。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删去这两句,并不影响行文的连贯,但这恰恰是问题的要害——指出门第观念对择师的危害。作者针砭时弊,主要目标在此。③“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已将本段收住,再说“巫医乐师……其可怪也欤”就大大加强了批判的力量。④据下列提示品味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呜呼”和“嗟乎”能否互换位置(有时区别不严格,但在本段中则显然有别,“呜呼”表示悲叹,“嗟乎”表示慨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去掉“乃”就成了客观叙述;加“乃”有出人意外之意。)“其可怪也欤(怪哉)”(“怪哉”有不可解之意,不好;“其可怪也”是极言这种现象反常,再加“欤”,更有发人深思之意,讥讽之中兼含劝谕,这才合乎作者意图。)

以上分层是为了诵读的方便。如果时间充裕,在学生连贯背诵全段之后,可以再按理路分层:第一层(开头两句)提出师道长期失传的问题;第二层(“古之圣人……官盛则近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先总提后分说,归结为门第观念作祟;第三层(“呜呼”到段末)归纳本段主旨。教读这一段,教师的领读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段指导要点如下:①“圣人无常师”是本段立论出发点。这是子贡赞孔子的话,所以下句引孔子师事苌弘等四人来证明。“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是作者评论的话,其下省略“而孔子师之,其何故哉”之类的话,所以接着用孔子的话作答——此为前一层。再用“是故”引出作者的结论:“闻道”照应开头;“术业”是新的论点,这是从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和孔子师事郯子之徒的事实中推出来的,使作者全文立论更为完善——此为后一层。弄清这个思路,自然容易成诵。②“术业”包括技术、专长、学问等,内涵较广。③“如是而已”是用限制语气表示决断。

第四段可以用问题来启发学生:能不能将本段移至开头,再加“其文曰”三字引出下文?(“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二语是点睛之笔,放在开头,读者不明所指,不如卒章显志为好——供李蟠树立榜样。)

四、内容点拨

可以抓住两个问题来启发学生讨论,并将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谈自己受到的启发应是开放性的,不拘一格。

这两个问题是:首先,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就是要传道,即恢复儒家的道统(从“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和赞扬孔子好学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所以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师道”二字。“道”是知识的统帅,“师道”才能学到根本上。至于“受业”,这是其次的任务,所以首段不再提,到第二段才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相照应。“师道”,正是本文宏旨所在。其次,对士大夫之族的严厉批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是士大夫之族的特殊心态,也是门第观念很深的反映,而门第观念跟以道为师的正确主张是针锋相对的。韩愈无情地嘲笑了这类人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变得更加愚蠢,说他们的智慧比不上百工之人,语气十分严厉。此外,有些话如“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表面上是慨叹,其实也骂尽了这个阶层中的不学无术之辈;如“无贵无贱”,看起来是正面陈述主张,实际上是对这个阶层择师标准的彻底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