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一体多元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一体多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创建于1979年的独立设置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宁波电大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办学特色,坚持以开放教育为主体,精心打造电大开放教育品牌,持续深入探索实践具有宁波电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宁波电大网上课堂的构建和应用”教学成果获得了宁波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宁波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在全国省级电大检查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第一,为全国同行所瞩目。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一体多元 错位发展

img59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创建于1979年的独立设置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宁波广播电视大学现下设余姚、象山、鄞州、慈溪、奉化、镇海、宁海、北仑、江北、镇海炼化公司、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等11所县级电大学院、分校或工作站,在12个重点乡镇设立电大学习中心,教学网络覆盖全市。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教学用房近30000平方米。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认真贯彻宁波市委、市政府2005年下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若干意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努力在推进事业的发展中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办学,充分发挥开放教育品牌优势,在新区域、新人群、新领域中寻求突破,努力使电大办学进一步延伸,扩大电大办学的覆盖面。学校紧密结合全市电大办学实际,于2008年年初制定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教育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并在全市电大范围内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切实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开放、廉价、优质的教育,真正体现宁波电大平民化的高等教育定位

img60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校长许亚南

宁波电大坚持“一体多元、错位发展”的办学思路,形成了以开放远程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高职教育、网络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非学历培训等多元办学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2009年至2011年,宁波电大下属慈溪、鄞州、余姚三个学院和奉化、象山、北仑三所分校先后被评为首批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

宁波电大“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合理整合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多样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逐步建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宁波开放大学体系,成为宁波远程教育中心、继续教育龙头、终身教育基地。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宁波电大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办学特色,坚持以开放教育为主体,精心打造电大开放教育品牌,持续深入探索实践具有宁波电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开放教育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的总结性评估,并产生了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成果。2006年,宁波电大和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联合在宁波举办了中国远程教育学术圆桌会议,以宁波电大开放教育为主题,对学校的教学成果进行了点评。“宁波电大网上课堂的构建和应用”教学成果获得了宁波市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学校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宁波电大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在全国省级电大检查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第一,为全国同行所瞩目。

电大的开放教育以其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学习形式、网上丰富优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和低廉的学习费用得到了广大社会成员的青睐和欢迎。

1.构建专业体系,力求与地方特色相适应

结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及学校自身条件,宁波电大着力构建“服务型教育”专业框架,力求专业设置与地方人才需求相适应。

2005年,宁波市率先在全国提出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目标以来,宁波电大不断强化教育服务理念,围绕如何使教育与经济社会更好地联动发展,使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宁波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宁波市先进制造业‘5+5’重点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6+4’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以及当前社会文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宁波电大在现有专业设置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梳理。

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这也是电大开放教育的宗旨。随着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学校对专业结构和专业布点的科学性、合理性作了进一步调研论证,重点建设和发展实用性强、区域优势明显的专业。

物流管理专科是北仑电大的特色专业,学校于2007年春季开始开设物流管理专科专业,主要立足于北仑区临港产业和优势产业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基本理论和业务技能,能适应企业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管理需要,具备物流系统设计和物流经营、管理、决策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后适合在物流公司、内外贸公司、工商企业以及各类港口、码头等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近几年来,物流管理专科专业招生情况一直不错,2007年春季物流管理专科招生100名,2007年秋季127人,2008年春季107人,2008年秋季123人,2009年春季105人,2009年秋季55人,2010年春季54人,2010年秋季69人,2011年春季41人,2011年秋季60人,2012年春季48人,累计已招生889人。同时,学校与北仑区的码头和物流公司联系,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建筑专业是象山电大的特色专业,开放教育建筑专业共开设土木工程、建筑施工与管理、工程造价三个专业,从1984年开始该专业长期开设,生源不断,为象山培养了一大批建筑人才,为象山成为建筑强县作出了较大贡献。

象山电大始终以为地方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己任,以社会需求为办学方向。为顺应象山建设建筑大县的发展战略,与县建管局合作,围绕行业需求,服务地方经济,依托政府买单,实行订单式培养,使象山电大成为象山县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人才培训基地,成为象山建筑行业乃至整个象山县经济发展的推动器。象山电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开设建筑专业课程,前后从电大获得建筑大专或本科毕业证书的有千余人,近几年象山电大每年在该类专业的招生人数达200人左右,象山电大为全县建筑业辉煌业绩的取得作出了重大贡献。

2.“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

自2005年以来,电大每年招收的学历教育学员均在万名以上,全市电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持续保持在34000人左右。学校创办30余年来,共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万余名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毕业生。电大毕业生在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典型。电大教育为推进宁波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提高宁波市劳动者学历层次和素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象山建筑专业一个只有39名学生的电大班,走出了38个活跃在沪杭甬等大中城市的建筑业精英,他们负责的工程年创施工产值在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宁波电大象山分校1984级土建班学生集体成才的现象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该班学生、全国电大优秀毕业生吴贤文回忆说:“当时,为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把新教学大楼的附属工程交给土建班学生做,图纸设计、预决算、施工方案编制、泥水工……学员们运用刚学不久的知识,硬是按期按质地完成了工程。这为学生自主创业、培养独当一面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吴贤文的成长史折射出象山建筑业的发展历程。上海由由大酒店1996年建成时被称为浦东的标志性建筑,是全国第一家农民集资建造的四星级酒店。该工程的项目经理就是吴贤文。至今,吴贤文累计完成了100多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创利2亿多元,并多次获得“白玉兰”奖、“浦江杯”奖,其中永达大厦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与吴贤文同班毕业的象山建筑“拓荒牛”还有很多:王良明领导的浙江良和交通建设有限公司是一家公路总承包企业,年施工产值达4亿元;担任项目经理的周新区承建的浦东新区一花园小区,获得“白玉兰”奖;中达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翁华为挥师进军北京市场,成为浙江首批分享奥运蛋糕的建筑企业之一……

又如宁波电大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竺士杰,现为桥吊高级工,宁波港吉码头经营有限公司桥吊大班副班长。竺士杰从宁波港职业学校港口机械专业毕业后到宁波港工作,10余年来一直在码头生产一线工作,是一名有“桥吊状元”之称的创新型桥吊操作带头人。他苦心钻研,自行创造了一套“稳、准、快”的桥吊“竺士杰操作法”,并在宁波港推广应用;据初步测算,“竺士杰操作法”运用后,仅因缩短船舶在港停时就可为船公司和码头创造4.145万元/艘次(进出作业量为2000自然箱的集装箱船舶)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他还出色地接卸世界最大的集装箱船“中远宁波”轮,创造了国际领先的宁波港当时的最高船时效率;成功抢卸海损集装箱轮“地中海克里斯蒂娜”,获得了各方的高度肯定;多次成功承担重要的起吊任务。他先后获得宁波市职工技术能手、宁波市首席工人、浙江省“十大职工技能状元”金锤奖、宁波市十大杰出青年、改革开放30年宁波创业创新风云人物、浙江省创业创新新闻人物、浙江交通十大感动人物提名奖、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2008年6月,曾受到胡锦涛李长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竺士杰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代表作了汇报发言并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赞赏。

二、产学研结合,突显教育成果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产学研合作教育体系。作为推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种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了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1.服务地方,加强合作办学,开设特色专业

学校紧贴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结合市场需求开设专业,特别是近年来,宁波电大开设的外贸英语、金融、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适应了宁波商贸发展的需要;法学、行政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等专业满足了基层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学历提升、能力提高的要求;汉语言文学、教育管理、小学教育、护理学等专业为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医院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创造了机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文员、广告等专业为广大从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开辟了新的学习途径。2007年,学校结合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在宁波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向中央电大申报建设“国际贸易”专业为全国电大系统共享专业取得成功,通过三年的建设,已通过中央电大对该专业的验收,并在全国电大系统进行推广。县级电大也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开设特色专业,如北仑电大的物流管理专业、象山电大的建筑专业等。

2.筑巢引凤,加强和名校合作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办学模式,扩大办学规模。学校努力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和途径,积极和知名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开拓政府、企业与行业系统生源,提升广大建设者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为宁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宁波电大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合作,依托知名高校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优势,举办在职人员研究生课程班,先后开设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工程和计算机应用为主干的六个专业。2007年,在宁波电大牵线下,市委组织部和东南大学达成协议,利用宁波电大这一平台,由东南大学为宁波市培养博士人才。在宁波市委组织部的推荐下,首批25名党政干部通过了东南大学的测试,进入博士生课程学习。迄今为止,学校已培养在职博士生和硕士生700余名,这些学员绝大部分是来自党政机关、本市高校及大型企业的骨干。2010年,宁波电大合作研究生教育的三所高校研究生教学点都被宁波市人事局列为宁波市选送中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学位的培养点。

3.互利互赢,开展校企合作

2006年,江北电大与金田铜业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奠定了宁波市电大系统校企合作的先例。自此,奉化电大与波导公司,鄞州电大与日月重工集团,宁海电大与如意股份有限公司、滨海工业园区,慈溪电大与东方琴业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电大与摩士集团、华通集团等相继合作。全市电大合作企业达20多家,呈现了许多成功案例。校企合作下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方式相比有了新的变化:一是教育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二是由在学校学习变为到企业中去培养;三是培养对象由在校学生变为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四是由学校一家管理、组织教学变为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实施。这类教育,既有学历层次的提升,也有技能方面的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全面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学校和企业双赢。具体案例如下:2006年10月,宁波江北电大与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办学”培训点成立大会召开。五年来,学校在与金田集团进行深度合作的过程中,结合校企实际,摸索出一套“企业下单、专家谋单、学校谱单、员工点单”的四单式培训方式。

这种培训,既有学历层次的提升,如行政管理本、专科、企业管理中专函授,也有技能方面的培训,如员工素质提升、车工培训、员工电脑培训、金属压力加工、班组长管理、中级钳工、高级营销员、高级钳工、中级维修电工等。一大批优秀员工经过学习后,不仅提高了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002年秋季财务会计专科班、2006年秋季行政管理本科班学员翁高峰,勤学好问,善动脑筋,未上电大前任仓库保管员,通过进修学习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学识,而且提升了修养品味,同时提高了财务会计的专业水平,2005年被金田铜业公司提升为集团物资公司副总经理。2006年秋季行政管理本科班学员欧阳小春,通过行政管理各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企业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特别感兴趣,能够把所学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面临的人事问题,现已由一名普通的公司人事专员晋升为人力资源部培训科科长。人性化的培训,全面提升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2011年春季,镇海电大与宁波摩士集团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宁波摩士集团有限公司是高科技企业,对员工的学历层次有要求,企业全额出资,选送员工参加电大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函授。在课程安排和教师选择上,镇海电大针对企业特点,开设特色课程,并选派优秀教师下企业,送教上门。同时,聘请该企业的专家为兼职教师,弥补了学校老师实践经验欠缺的遗憾。镇海电大与宁波摩士集团的合作办学有良好的持续性。他们准备用六年时间,对员工进行学历培训,包括该集团的子公司(如摩根公司)。2011年,鄞州电大和日月重工集团开展校企合作。根据日月重工集团一个月休息四个星期天的情况,“日月班”每个月选择2~3个休息日,组织教师到企业授课。51名员工成为鄞州电大的第一批校外学员。2012年2月,日月重工集团公布了企业培训相关政策,即员工业余时间参加学习,学费全部由企业负担,并实行带薪培训,可享受每天100元左右的补助,毕业后为企业服务五年。为了保证企业班的办学质量,鄞州电大聘请了具有硕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做企业班的课程辅导教师;为鼓励优秀教师到企业班任课,专门制定了增加课酬、提供住宿等激励措施。为方便员工学习,学校设置了校园网教学平台,学员可利用网上直播课、IP课件等学习资源结合文字教材进行自主化的学习,也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登录教学平台BBS论坛、班级主页、学员QQ群等方式接受老师的指导或与同学进行学习讨论。

img61

本文作者在采访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办公室主任陈晓红

4.拓展办学,推动校政合作

办学30多年,宁波电大根据地方需求,审时度势,不断地拓展办学模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信任和支持。2011年,宁波电大与宁波市计生委合作办学,在鄞州、余姚、奉化、北仑四个教学点开设人口与家庭专业,该专业为中央电大新开专业,课程资源较少,学校办学得到了市计生委的大力支持,提供了有效的师资保障,部分生源为各县市区的计生从业人员;2012年,宁波电大、鄞州电大和鄞州区民宗局三方联合举办鄞州区佛教中青年骨干综合素质提高班。各县级电大也不断加强和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象山电大根据当地建筑业人才需求量大的特点,与县建筑业管理局合作,在全市首次举办“土建”全日制大专班;2009年,象山电大和县建筑业管理局合作开办建筑施工和管理专业大专“多证班”,毕业学员可获质监员、监理员、施工员等相关证书。学员学费全部由政府买单。学校也与一些政府主导的部门进行了合作,例如学校与宁波市基督教协会合作,在合作中,学校提供老师主动上门的服务。由于宗教这类组织的特殊性,学院这种老师直接上门教育的方式获得了较大的好处。既不影响宗教事业的发展,又不影响从事宗教事业的人员的学习。参加教育的宗教人员补充了更多的知识,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校政合作使电大保持了自身的持续稳定发展,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教育培训服务体系

在构建教育培训服务体系中,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充分利用自身市场优势,根据地方发展需求与特色,结合相关政策和方针设计教学方案,加快建设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宁波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经济技术人才,而且形成了区域特色培训项目。电大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合作开展实践化培训

人才的培养最终是要为社会和企业服务,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则很好地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得到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铺平道路。

2.审时度势谋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新形势下,宁波电大紧紧抓住历史性发展机遇,主动适应宁波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电大教育的转型发展,为完善服务型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承担应有的责任。

2009年,得到市政府和市教育局的支持,增挂宁波社区大学牌子,承担起对全市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协调管理,先后开通了宁波社区教育网站(http://www.nbsqjy.com),创办了《宁波社区教育》杂志,制订了《宁波社区教育“十二五”行动计划》,举行了全市社区教育干部培训、数字图书进社区、市民终身学习周、百课教师下基层等活动,已逐步成为宁波市社区教育业务指导中心、信息交流中心、资源开发中心、理论研究中心、社区培训中心和老年教育中心。

随着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人口老龄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宁波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老年人口数量庞大。根据政府的要求以及自身业务拓展的考虑,电大在2011年创办了宁波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一方面学校切实考虑老年人的受教需求,根据各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开展了一系列个性化教学;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群分布广,数量大,全市电大系统主要以送教上门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一年的教育实践,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一致欢迎和肯定。

3.注重非学历培训

近几年,宁波电大大力推动非学历培训的发展,利用其系统以及网络设施和资源特色,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积极探索、培育、开发非学历教育项目。加强与部门、行业、企业以及高校合作,开发非学历培训新项目,大力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在职人员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外来务工人员培训。重视开发,旨在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公众社会化培训项目,建设公益类教育网站;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途径,构建学历教育与培训立交桥。

同时,利用电大系统和远程教育技术优势,通过加强与公安交警、公安网监、公安禁毒、民政部门的合作,以及参与政府培训项目招投标,先后开辟了机动车驾驶理论培训、网络安全培训、禁毒师资培训、社区干部培训、企业战略规划师培训、保险代理人资格培训等10余个培训项目,培训总量近百万人次。

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紧紧围绕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和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教育部决定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探索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将高等教育资源送到乡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组织实施,依托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式开展,2004年秋季在部分省进行先期试点。2007年秋宁波电大自开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以来,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下,通过10所试点分校、工作站分校的努力,至今共招收农村行政管理、农村经济管理两个专业学员1717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带头人、农村科技致富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的带头人,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服务。

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鼓励和吸引更多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开放教育学习,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学历和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特制定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外来务工人员开放教育励志奖学金实施办法。

五、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

深入开展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宁波电大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总结了“一只书包、一条通道、两个结合”的“112”教学模式,构建了“以人为本、服务在先、严格制度、有效监控”的教学管理模式,实践了“教师—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在全国电大系统率先进行招生规模自控和“二随”试点,顺利地通过了试点项目的中期评估和总结性评估,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电大始终肩负着“扩大高等教育机会,努力使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使命,积极探索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累计培养各类本专科毕业生9万余名;经教育部批准,与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办学,设立研究生教学点,培养在职研究生和工程硕士700余名;累计组织社会培训和考试500万人次,为推进教育公平竭尽全力。在履行使命的过程中,教学模式也发生了由办学定位从单一向多元转变—教学模式从二维向三维转变—运行机制从封闭固化向开放优化转变的三大转变。

宁波电大今后的发展目标是以宁波电大系统为基础,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整合继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教育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多样化的非学历继续教育以及终身学习公共服务,逐步建成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的宁波开放大学和国家开放大学分部,成为宁波远程教育中心、继续教育龙头、终身教育基地。宁波电大将充分发挥电大教育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宁波市教育公平、公正,为完善宁波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新贡献。

“行走的新闻”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小分队:

蔡思琪 陈惠贤 钟继岳 施尚浩

指导老师:朱丹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