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相关问题探讨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环节相关问题探讨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占整个研究生招生人数的40.3%。《暂行办法》同时还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有学者在2010年6—7月,对全国56所设立了研究生院的2009年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已然成为目前多所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遭遇的共同瓶颈。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MTI)为例

胡安江

(四川外国语大学)

摘 要:专业学位近五年发展异常迅速,但专业学位的专业认可度较低、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的区分度不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较大分歧和冲突,却是目前专业学位各培养院校共同面临的发展瓶颈。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大力推进实习实践基地平台建设等措施和对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社会各界对于专业学位的认同感;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专业学位应用型、实践型、职业型培养目标的实现,并将有效增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问题与冲突;对策与建议

一、专业学位的发展现状及其目标定位

自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和试办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以来,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3月,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事实上,在国家相关研究生培养政策的引导与要求下,近年来专业硕士人数持续增长。据《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中的统计数字,专业硕士招生人数近五年年均增长近33%。截至2013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已占整个研究生招生人数的40.3%。另据报道: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关于下达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中,明确2014年博士研究生招收71 020名,其中学术学位69 305名,专业学位1 715名。硕士研究生招生560 000 名,其中学术学位322 763名,专业学位237 237名。换言之,2014年专业硕士招生比例占研究生招生人数的42.4%。预计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比例将达到1∶1。

面对专业学位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人们在感叹和惊呼之余,也许更多的是几分忧虑和不安,尤其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存有疑虑的人士不在少数。换句话说,人们对现有的专业学位培养机制能否实现国家开办专业硕士学位的初衷信心不足。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在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中,国家明确提出了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暂行办法》同时还指出:“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正是这样的目标定位,专业学位就拥有了自己独特的“应用型”和“职业型”的学科身份,其最大特点是,获得这种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有明显的某种特定的职业导向,如从事律师、翻译、工程师、医师、教师等职业。由于专业学位专指有职业要求的研究生教育学位,因此,它区别于传统上注重理论与研究的学术型学位,而主要培养有职业背景导向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

那么目前专业学位的培养现状如何呢?有学者在2010年6—7月,对全国56所设立了研究生院的2009年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其中的专业学位认同度及培养环节,调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①学生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并影响其学习投入;②培养环节未凸显专业学位特点,与学术学位区分度不高。按照该论者的分析,学生自身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可能与社会对其认同度不高有关;而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尚未达到社会的期待与需求,特别是用人单位并未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型技能明显强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反而可能在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研发能力上存在劣势。对于课程设置,该调查发现,许多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课教学是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进行的,有52.1%的被调查学生反映他们“经常”或“较常”与学术学位研究生一起上专业课。导师指导环节也体现出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分度不高。之所以会存在导师在指导两类研究生时区分度不够高的问题,是因为高校教师的工作更侧重于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与行业第一线的实践有一定距离。再者,对于理论课在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功用,各个培养院校以及授课教师之间都存有较大分歧。例如有学者就曾指出:“在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翻译理论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但部分从事口笔译教学的教师似乎仍对理论的功用与意义持怀疑态度,甚至将理论与能力的培养对立起来。”而实际上,翻译理论素养的积淀,对于研究生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同时有效指导其翻译实践、切实提高其翻译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关于理论与实践、理论到底能否指导实践,翻译学界一直纷争不断,很多资深翻译家更是极力鼓吹理论无用论,而且这种论调在青年学子中间极具煽动性。因此,理论与实践、研究与运用之间一度存在的这种剑拔弩张,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心目中也造成了不良的负面影响。

实际上,关于专业认可度、学科区分度以及理论课程在整个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参与度,很多研究者做过类似的调查和研究,研究结论大抵相同。例如,有论者曾经做过调研,在涉及“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否符合研究生期待”这一选项时,调查报告显示: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很符合”,认为“比较符合”的也只有26.4%。而就课程设置而言,该调查结果反映,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与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差别很小,有些课程甚至直接与学术型研究生一同开设,课程仍偏重传递理论知识,实践性和针对性不强。

综合起来,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在专业认同感和课程设置方面所遭遇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①专业认同感差;②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课程设置上区分度不高。这已然成为目前多所专业学位培养院校在培养过程中遭遇的共同瓶颈。

三、川外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现状

表1 本校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学分表

从笔者所在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来看,目前招生的翻译硕士属于MTI第二批招生培养院校,于2010年开始招生,至今已经有三届毕业生。按照前面研究者所说的专业认同感来说,川外的翻译硕士的专业认同感同样偏低。据学生反馈,原因主要来自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目前仅有MTI一种专业学位,且学术型研究生占比仍然近70%,这部分翻译硕士研究生觉得自己是“少数分子”,心理上有某种落差;此外,客观地说,学校对于翻译硕士研究生的重视程度不及学术型研究生,这从研究生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可以反映出来,例如课程选修、教学实践、(双)导师指导等方面均无实质性的管理规定。换言之,学校对于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管理严重滞后,这也使得他们觉得自己是“边缘人”。另一方面,翻译硕士研究生在就业问题上也经常遭遇尴尬。例如英语专业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在找工作时,诸多用人单位都会问及他们是否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这样一来,他们也会很直接地感受到社会对于他们这个族群的漠视。事实上,很多学生选择这种专业学位的学习形式,看重的正是它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两年制的学制形式可以让他们节约比学术型研究生一年的学习时间,也可以让自己的家庭节约一年的学习费用。同时,专业学位是以应用型和职业型为其特点,这让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想当然地认为将来前程无忧、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因此,很多应届本科毕业生也趋之若鹜(事实上,川外MTI的生源质量远高过学术型各专业)。然而,严酷的校内、校外现实和他们当初选择这种两年制的应用型、职业型学位的初衷形成极大反差。

就培养环节的课程设置而言,以川外MTI(笔译)为例,规定学分为34学分。具体分布如表1。

其中,社会实践由学生参加口笔译社会实践(实习)或口笔译工作坊活动组成,活动结束后须撰写实践或实习报告。而研究生创新学分的计分办法则包括以下内容:①参加全国性翻译比赛并获三等奖以上,每次计1学分。②参加人事部或教育部翻译资格证书考试,凡通过二级及以上级别者计2学分。③参加全国性翻译学术会议,提交并在会上宣读论文者,每次可计1学分。④参加翻译类重要社会实践活动,表现优秀并获主办方书面表扬者,每次可计1学分。⑤出版译著,质量达到一定水平,每10万字可计2学分。从这些细则中可以看到,我校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培养注重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翻译实践,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翻译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社会实践和创新学分的强调无论从技能还是从心理上都将促进学生的专业归属感;此外,与国家人事部或教育部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的结合,又从社会认同度上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专业认同感。

而具体到课程设置方面,尤其是在理论课程的设置理念上,则没有前面论者所述的其他培养院校混淆专业学位和科学学位学科界限的问题。我校的课程设置则更多地照顾了专业学位重应用、重实践的学科特点。具体可见表2。

表2 我校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具体课程表

续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专业必修课中,除了“翻译研究入门”,其他课程都是实践性的课程,不过可能与其他院校的情况有所差别。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川外笔译方向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对翻译理论课程及其他相关理论课程的兴趣也颇为浓厚。据学生反馈,这主要还是从就业角度考虑的。一方面,川外翻译硕士主要的就业渠道还是在教育部门,考虑到将来的职称晋升还是需要比拼科研论文,因此,许多学生还是愿意选修某些理论课程。再者,另一部分翻译硕士研究生有感于目前的就业压力,于是选择考博进行继续深造,而考博对于理论知识和科研论文都有较高要求。因此,这也是我校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课程选修方面的一个新动向。

当然,具体到培养环节,也有学生反馈,我校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某些课程也差强人意,例如翻译项目管理等课程的授课老师实际上并非什么业界精英或高级译员,某些授课教师还根本没有从业经验。这让研究生感觉从老师到自己与业界和市场的脱轨。再者,目前川外大多数翻译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主要还是做学术研究的那部分导师,行业导师所占比重在整个导师群体中不足20%。这也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的实习实践环节,甚至有的导师在与学生见面指导的时候,将专业型和学术型混杂在一起集中指导,从而导致前面所说的两种学位类型的区分度不高。此外,翻译硕士研究生对于我校的翻译实践项目基地以及教学实践环节还有很多意见,学生普遍认为学校应拓宽现有的项目实践平台,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受到充分尊重的翻译实践平台。因为,有很多学生认为学校为他们安排和联系的诸多翻译志愿者服务工作让他们觉得很丢脸,在服务对象的眼里,他们不过是打杂的luggage boy。

四、对策与建议

不言而喻,所有关于专业学位培养改革的对策与建议都需要在找准问题出现的原因后针对性地给出。就上述问题,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原因:①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不高;②专业学位的培养质量尚未达到社会的期待与需求;③两种类型研究生的培养区分度不高;④实习实践与行业第一线的实践有一定距离;⑤学校对于翻译硕士研究生的管理职能严重滞后;⑥翻译硕士研究生在就业问题遭遇歧视;⑦理论教学被冷落;⑧行业导师匮乏。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拟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与行业执业资格考试的有效对接

事实上,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产生专业认同感的最有效的方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它也是增加社会各界对专业学位认可度的重要途径。但是,诚如有论者指出的“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之间并非总是和谐共生的,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之间‘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没有建立起相互衔接的关系”。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发展,而且有损于特定社会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进而影响相关社会事业的发展”。目前,在翻译硕士专业领域,从2003年起,已经成功实施并实现了专业学位与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衔接。受试者如果参加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合格,即颁发由国家人事部统一印制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证书》。该证书全国范围有效,而且是聘任翻译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根据国家人事部有关规定,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已经正式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另外,类似的翻译执业资格证书还包括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2001年至今)、上海市委组织部人事部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1995年至今)等。这些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实施,势必在全社会范围内增强人们对于相关专业学位的认可度,而这将极大地增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这种连锁反应也终将大大推动专业学位在培养应用型和职业型高级专门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2.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培养单位应紧密围绕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突出专业学位课程的应用型和职业型特点,增强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优化课程考核方式,注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和实习实践能力考核,着重考察研究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主持的研究项目和实践项目,并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在项目申报、项目培育、成果产出方面的奖励力度;在毕业论文的考核方面,应着重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职业导向和应用导向,突出论文选题的应用性和现实性,鼓励进行有明确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的灵活的学位论文写作形式。同时,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尽量选择具有良好资质的行(企)业或行业协会开展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培养模式。再者,培养院校应努力建立与特定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质量评价标准,完善质量监管制度。正如有研究者所言:“目标管理离不开完善的过程管理。”培养单位应设立专门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借鉴国内外专业学位先进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以研究生导师代表、行业导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为主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对教学环节进行有力监控,注重教学评估,定期在网上通过研究生教学评估系统进行匿名学生评教。简言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的要点就是要加强过程管理,强调应用型和职业化培养,加大与行业的衔接力度,并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估。

3.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

加大“外引内培”力度,一方面引进或聘请优秀的行业师资担任课程的主讲人、行业导师、论文评阅人、毕业论文答辩委员或者专业学位教学督导,充分利用好他们的行业经验及行业优势,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熟悉业界规程及相关动态。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校内外双导师制,对于有条件的培养院校,还可以积极探索专业学位导师组制度,组建由相关学科专家和行(企)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联合指导研究生。另一方面,加强现有师资的专业培训,选派教师到校外的企事业单位或者相关行业协会定岗实习、挂职、兼职,提升教学的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对于具有出色实践教学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的优秀师资,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方面适当给予倾斜,建立良性的专业学位教师考核评价机制。

4.大力推进实习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

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习实训,有论者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决定其培养过程应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更侧重于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课堂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实践教学方法,且应有较长的实习时间。”事实上,只有加强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才能够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都能有较长时间深入行业第一线,接受相应时间的实践训练。因此,培养单位应集思广益,积极联合相关行(企)业,打造责权利明确的、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鼓励研究生早实践、多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执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

五、结语

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2013年11月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于专业学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社会各界、培养院校、用人单位应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建言献策,不断增加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可度。积极、稳妥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综合改革和评价体系,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位建设氛围,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更多应用型、实践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等.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义[J].高等教育研究,2009(6).

[2]邓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实证调查与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2(12).

[3]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 lfiles/moe/moe_ 823/201311/159870.htm l.[2014-08-01].

[4]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3).

[5]张东海,陈曦.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2).

[6]赵军峰,穆雷.MTI教学的创新与实践:以广外高翻学院为例[J].外文研究,2013(2).

[7]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EB/OL][2014-08-01].http:// www.eol.cn/htm l/ky/report/index.shtm 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