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

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北京市高中特色建设试验项目学校,北京玉渊潭中学正在进行着“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我初到学校时所感受到的文化气息,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努力建设尊重人、发现潜能、关注优势、激发人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和活动方式。

——一个新任校长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高淑英

两年半前,我带着想象走进新学校——北京市玉渊潭中学。

作为北京市高中特色建设试验项目学校,北京玉渊潭中学正在进行着“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我初到学校时所感受到的文化气息,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成果。作为新任校长,面对前任校长还没有做完的特色建设项目,我该怎么办?三年更换三任校长的学校如何进行特色建设?面对一系列问题,我不断自我追问!

追问一:学校为什么要走特色发展之路?

我思考的问题包括:(1)学校为什么要进行特色建设?特色建设是目的还是手段?是为了赢得生源,还是提高升学率?追求人无我有,还是提升知名度?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更好地发展?(2)特色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它与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什么关系?学校特色建设会给学生、老师、学校带来什么?(3)特色建设的依据是什么?是依据行政部门的要求、校长的想法和需要,还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是不是真正清楚学生需要什么、家长需要什么、老师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4)学校特色发展的策略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什么发展特色?政策、机会、资源、现有条件、历史传统、已有项目?

追问必然引发思考。我们认为,学校特色建设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特色建设不是为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特色的选择既是学校历史、传统的积淀,更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自我定位和主题。学校特色建设可以激发我们办学的活力,增强办学自信,凸显办学优势。因此,学校特色建设一定要服务于国家的培养目标,服务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追问二:如何正确理解学校特色建设的内涵?

不少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存在很多模糊认识。如把学校的一个项目、一个突出的奖项、一项出色的工作看成是学校特色。事实上,学校特色并非某一个或几个“点”。在定位学校特色时,我们一定要厘清几个关系。

一是学校特色与特点、特长的关系。学校特色应该是存在于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始终,对师生的学习生活有普遍影响,并能被人强烈感知和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之处。而特点,仅仅是某一点,是局部;学校的某些项目,只能是特长,通常指某一个方面;而特色是面,面向全体学生,涵盖所有环节,跨越历史与未来,呈现全面性。但是学校特色建设可以先从点做起。

二是学校特色建设与质量提升的关系。学校特色建设的本质追求是个性化的教育方式,特色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实现教育的优质化。因此,不能为特色而特色,没有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发展,就无所谓特色。学校特色建设一定要以追求高质量办学为目标。

三是学校特色建设中自身力量与外部支持的关系。在特色建设中,由于对特色的理解和自身精力有限,我们往往寄希望于专家或设计公司等外力的支持,甚至连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价值观等,也寄希望于借助外力总结提炼。事实上,只有基于学校历史和现实的研究、思考和长期持续不断的积淀,使办学资源充分开发,优化配置,才能形成特色。因此,学校特色建设必须以学校自身的力量为主去建设。

四是学校特色建设与课程、课堂文化建设的关系。真正的学校特色具有全面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必须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体现在学校教育的主渠道——课程与课堂教学中。因此,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重新审视学校特色建设的定位、研究思路和研究策略。

一、对我校特色建设定位的思考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坚定了信心,继续进行“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

(一)概念内涵

优势:是个体在身心素质发展过程中逐渐生成并有所变化和发展的相对优越的长处、强项或势能。

优势教育:特指在教育过程中对个体差异之积极一面的关注。优势教育建立在教育者对学生先天优势的科学理解的基础上,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优势,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地挖掘潜能,以优势发展强项;它是激发人的内驱力的教育,强调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并达至自我教育的结果。

学校文化:指学校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并被学校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影响和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选择、精神面貌和活动方式。

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努力建设尊重人、发现潜能、关注优势、激发人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的价值观、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和活动方式。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的优势;第二,发现、发挥、发展教师的优势;第三,挖掘学校、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学校。

(二)特色定位的依据

1.可行性:历史与现实的对接

(1)学校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曾经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于硬件限制,我校未能申办示范校。但是作为普通学校,我们同样承载着为北京培养高素质公民的责任,因此,换一种角度看教育,开展“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用开放的胸怀、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发挥积极因素,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发现、发挥、发展各方面的优势,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成为全校师生的期待,也使我们的研究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

(2)2008年,我校申报了北京市课题“学习优势”研究。在研究中,学校对学生的学习优势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学习优势”教育的策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本课题研究有“优势教育”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得到行为主义强化理论、人本主义需要理论、驱动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相关理论和观点的支撑。

(4)2010年,学校以“优势教育”文化建设为研究方向,申报了北京市高中特色学校实验项目学校,已经对学校的历史、文化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呈现。

(5)作为校长,我比较熟悉的研究领域是生涯规划与课程建设。这两项研究恰好可以更好地满足师生的需求,更好地发挥师生的优势。以此为平台,进行文化研究,使学校特色建设有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抓手。

2.必要性:师生需求与学校发展需求对接

为了充分了解教师、学生、家长的需求,发现师生的优势,2011年,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家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近2 000份;2012年9月,面向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了学习优势测量,收回量表400份。为学校现状分析,师生、家长需求分析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对学校无限热爱,对未来发展充满期盼,他们拥有丰富的爱好和特长,具有开发新课程、发挥学生优势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学生是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生命群体,他们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愿望,对不同的学科有着自身的学习优势,渴望被关注,渴望学校为他们搭建更好的平台。初一、高一学生学习优势测量结果显示,学生学习优势差异很大,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特点,这为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家长对学校未来发展寄予了无限期望,给予了真诚的鼓励。他们相信,孩子在玉渊潭中学能受到最好的教育,相信学校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空间和平台。

这些问卷让我们感受到大家的需要与学校特色建设的愿望是一致的。因此,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不仅可能,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校特色建设的主要途径

学校特色建设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生成”,即文化积淀丰厚,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影响深远。一种是“人为催化”,即基于内在的需要,学校主动选择发展方向,实现自我超越。显然,我校并不具备“自然生成”特色的条件;同时,“人为催化”又容易忽视学校的历史传统,也不是我们的选择。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最终决定把二者结合起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体系,创新形式,在整体架构中以“点”切入,提炼特色,普及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由“点”切入,挖掘“独特”之处。学校特色从孕育、形成到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由“点”做起,提炼特色,再逐步铺开,推及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最后形成系统。

我校拥有很多传统特色项目,如英语教学、心理教育、书法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德育特色等。但是这些特色项目仅仅是“点”,是“线”,是学校的局部工作,还不能称其为学校特色,但它们却是学校特色建设很好的切入点。我们深入研究这些项目本身的特色及其背后的共性,结果显示,这些项目不仅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基本素养,而且为在某些方面感兴趣、有优势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也给我们进行特色建设带来启示:把已有的特色活动或项目变成课程,提升其层次与质量;把学校已有的课程,与学生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倾向结合起来;再开发一些能更好地发现和发挥学生优势的课程,建设一个能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基的课程体系,应该是我们在起步阶段努力的方向。

其次,整体设计,提升特色。在由“点”切入的同时,我们又进行了顶层设计,目的是明确方向,确定阶段目标和实施方案,逐步推进、深化,不断总结、固化。比如,我们设想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的实现,可以通过高中生人生规划教育体系,引领学生发现自身优势,规划未来,实现目标;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建设能够发挥师生优势、学校优势的课程体系。通过学校文化的物化建设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共同推进特色建设。

再次,注重迁移,带动其他。特色建设仅仅是学校自主发展的手段和途径,目的是要更好地实现办学目标、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校特色建设成果需要“迁移”,以学生、教师、学校某一方面的优势来激发自信,启发自觉,推进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形成。

最后,长期坚持,确保稳定。学校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持续多年地研究,不能急功近利。特别是文化建设,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稳定的研究。只有长期的积淀才能形成文化,只有长期的坚持才能形成特色,这也是我们在三年更换三任校长的情况下,依然执着地坚持研究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校在选择特色建设的途径时遵循以下思路:由特色项目入手,提炼项目特色,建设学校特色,最后形成特色学校。在这个持续性的研究过程中,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有智慧发现、接受、传承优秀之事,有度量容忍和适应不能改变之事,有勇气改变那些可能改变之事。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提炼、总结、固化成果的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

三、学校特色建设的策略与实践探索

(一)锤炼学校文化理念——发挥学校优势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从学校外显现象中提炼出内隐精神,再上升为学校精神,然后再把学校精神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体现在师生的形象和气质中。因此,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学校文化理念的梳理和提炼格外重要,它代表的是学校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

北京玉渊潭中学的历任校长和教师始终在传承、发展着学校文化。我的前任校长在传承学校办学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铸造玉渊潭中学的文化品牌,赋予校名“十二字”的文化内涵,即“求器琢玉,汲智务渊,其深如潭”。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将其书写于校石之上。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先生充分肯定学校的办学成绩,题词“敦品为翠玉,砺学成渊潭”。学校在特色建设中,对玉渊潭中学的文化进行了梳理,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办学宗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办学理念:敦品为翠玉,砺学成渊潭。

办学目标:创办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精品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北京市特色学校。

办学策略:文化立魂,创新育人,特色办学,全面发展。

育人目标:培养有理想,懂道理,会学习,强体魄的优秀中学生。

育人策略:立德树人,建设能激发潜能,发挥优势,为学生实现职业规划奠基的课程体系和学校文化。

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形成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

学校品牌主题:“玉文化”。玉,蕴含了深远的传统文化。玉没被雕琢,只是石头,千奇百态,独具特色。每个学生都如同等待雕琢的宝玉,是一道生命灵光,具有独特的生命个性。玉不雕不成器,因此就有了教育。琢玉要发现玉的特征和优势,才能顺应玉之形状、纹路,精心雕刻,经过漫长而有温度的“盘养”过程,才能成为美玉。优势教育也如此,教师求器琢玉,培养学生成人成才,需要因势利导,需要发现与激发,需要滋养与等待。此外,“玉文化”所包含的“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玉不掩瑕”的廉洁浩气,恰好是我们追求的精神。由“玉文化”延伸玉的品质,打造以“玉”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品牌,做到汲智玉渊,聚德成潭。《人民论坛》用近万字介绍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成绩。

学校文化的理念固然需要总结和提炼,但是,文化的作用不在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而是要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体现为师生的形象和气质。为此,我们把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了“文化入心、入行(为)”上。

案例一 让墙上的文化走进学生心里

学校教学楼的文化墙上有三幅释义“玉渊潭”内涵的画面。一是明代桑乔《庐山纪事五》记载的玉渊潭的内涵;二是《吴都赋》记载的玉渊与美玉的渊源;三是《诗经·国风》记载的玉的特征。这是文化的物化形式。学生每天上下楼均能看到这三幅画。但是时间久了,大家容易忽视它的意义。为了延伸文化,激励成长,我们在南楼文化墙建设中,选取了这三幅图的元素,组成一幅新图,主题是“潭中宝玉”,即视学生为宝玉,经过三年的“琢玉”,在校园文化的涵养中,学生脱颖而出,成人、成才。同时,我们又将四幅图案制作成四个体现学校文化的笔记本,作为奖品发给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获奖一次发一个,得到四个是一套,从而把学校倡导的文化追求与学生自主成长需要连在一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案例二 钢琴的旋律

教学楼大厅有一架三角钢琴,这里是喜欢钢琴的同学们的乐园。每天早晨都会有同学演奏自己最喜欢的钢琴曲,他们尽情地展示琴技和对艺术的理解与追求,全校师生每天都伴着钢琴的旋律走进校园。几年过去了,钢琴手弹过的曲子越来越多,学校升旗仪式专门为钢琴手设立了荣誉奖项,这些在钢琴演奏上有优势的同学也成了同学们的榜样。琴声成了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每一首曲子响起,都会引来同样喜欢这首曲子的老师和同学,乐曲如同集合号,把有共同爱好的人联系在一起。课间,很多同学都围在钢琴边,不会弹的跟会弹的学,大同学教小同学,学的同学如饥似渴,教的同学更加自信。钢琴跨越了班级、年级,在传播艺术的同时,传播着学校文化。学校还专为学生召开个人钢琴演奏会,为有钢琴特长的学生搭建展示平台。

(二)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发挥学生优势

学校文化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关爱与尊重中点燃学生的理想,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是我们一直遵循的教育观。中学教育就是要引导正在找路的中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塑造自己。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1)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方向。经统计,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约有12类。

(2)依据学生选择的职业方向,开展职业体验活动。2012年,高一学生按职业发展倾向去了10家企业,了解其职业状况及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例如,喜欢传媒类职业的同学去了《法制晚报》《京华时报》,喜欢医学类职业的同学去了中科美伦医疗有限公司,喜欢电子技术类职业的同学去了松下展示厅,喜欢电力类职业的同学去了北京电力展示厅,喜欢网络运营、电子商务、管理类职业的同学去了F团购,喜欢物理类职业的同学去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通信电信博物馆,喜欢煤炭类职业方向的同学去了中煤集团房山煤矿。经过现场考察、听取介绍,同学们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方向的工作性质,职业对人的能力、素质的要求等有了更直接的了解,他们在考察报告中对职业的分析更加理性,更加清楚高中阶段的学习应为未来的职业做好准备。去《法制晚报》和《京华时报》编辑部的同学,还在编辑们的指导下,自己编辑排版了一张《京华时报》,亲自体验了职业的感受。还有的同学回来后要求创办学校报刊,并将创办的校刊命名为《琢玉》。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职业有了更多的了解,对职业所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他们开始清醒地思考如何规划高中学习和生活。

(三)建设帮助学生实现人生规划的课程体系——发挥教师优势

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了喜欢的职业发展方向,学校就要为他们提供可供选择的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特色是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学生特色的重要体现;课程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通过课程实现办学理念,形成办学特色,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是我们在特色建设中不断探寻和求索的又一个目标。(图1)

图1 北京玉渊潭中学课程结构图

作为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海淀区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海淀区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硬笔书法教育基地学校,我校发挥已有的项目优势,把人生规划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艺术教育作为四门基础必修课程。此外,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发挥教师优势,建立学科课程群。(图2)

案例三 政治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发挥学生优势,引领学生职业发展

政治学科只有六位教师,她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所选择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职业发展方向,发挥各自优势,开设了“学生公司”“青年理财与创业”“时政评论”“电影赏析”等课程,为学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学科课程群,直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和职业发展。

图2 北京玉渊潭中学政治学科课程体系图

“学生公司”课程,是专为喜欢管理、经济、人力资源、财会、营销的学生提供的课程。该课程得到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的大力协助,他们从企业中选派有工作成就的志愿者来校授课。我校从2011年开课,已有两届70多名同学参与学习。学生每4~5人组成一个团队,成立一个公司,确定公司名称、logo、产品及组织架构,学生依据各自的特长和优势,确定公司的董事长、质量经理、营销经理、财务经理、技术经理,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共同研讨企业运营策划书。两届学生共成立了11个公司,设计了11个公司策划方案。例如,北京玉渊潭中学翌逸股份有限公司,勇于创新、大胆设想,研制防止车祸时人体冲击受伤的汽车安全座椅。他们把物理、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研究安全座椅原理,画出一张张草图,不断思考,反复研讨方案的可行性,充满了实践、探究和创意设计。

北京玉渊潭中学翟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如何把“地沟油”变成“航空油”。他们的理念是“飞行从此不同”。学生收集大量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全面阐述市场风险和预测,详细介绍了产品研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架构能力。《现代教育报》以《中学生要把“地沟油”变“航空油”》为题,报道了他们公司的策划、思考与活动。

北京玉渊潭中学Sky Bear公司总经理童政在课程展示中介绍的产品是HTML5网络平台,全面、翔实的企业策划书,流畅的思维、清晰的表达以及高度的自信,让我们真的领略到了未来企业家的风采。他因此被评为最佳风采魅力奖,Sky Bear公司也被评为最佳学生公司!童政等四名同学代表我校学生公司,参加了2012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中学生未来企业家峰会,他和其他学校的同学组成新的网络旅游公司,面对专家的尖锐问题,作为技术总监的童政自信、流畅地表达了他们的设计思想,为他们公司赢得了2012年全国未来企业家企业策划项目第一名的好成绩。学生公司课程,让童政等一批学生发现了自身的优势,职业体验中,自信和自我发展愿望被激发出来,童政出色的组织能力被老师和同学们认同。开学典礼上,作为普通学生的童政向全校师生汇报了自己的成长和收获,年级组长为了更好地发挥他的优势,“迁移”成果,调他到另一个班级任班长,进一步发挥他的管理优势,童政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此外,历史学科依据学科特点,在科学整合历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北京历史文化”“中国古代文物赏析”两门课程,为喜欢历史及文物鉴赏的同学提供了延伸课程。学生们走近国宝,了解国宝背后的动人故事,感受国宝所凝聚的祖先的智慧,所映射的中华文明历史。

每一个学科都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开设与他们职业发展方向相对应的课程,既可以发挥学生、教师的优势,又可以延伸课程的教育功能,使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有了深刻的变革。课程开发提升了教师的课程研究能力,形成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自我超越的内在机制。

案例四 借助研究项目开发课程,为学生发挥优势搭建平台

项目1:“绿叶项目”,开设思库英语,促进中美学生交流。

“绿叶项目”是我校与美国思库公司联合研究的项目,英语学科于2010 年9月自主开发了交互式跨文化体验课程(也就是思库课),为有英语优势的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平台。我校高中学生与美国斯特考利市高中学生结成对子,通过绿叶网络平台,以主题研讨的形式进行英语学习、交流。一个学期四个主题:一是生活中的一天;二是中美文化误区;三是未来大学、职业规划;四是庆典。课程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制作个人主页;学习英文电子邮件的书写技巧及收发电子邮件的礼仪;学会如何通过虚拟的电子环境,达到有效沟通;学会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沟通与合作;强化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英语阅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收获异国友谊。正如学生所说:“在这样的国际交流课题中记录了我们的成长,记录了我们的思想,记录了我们的收获。这门课程为我们将来的成长奠定了基础,铺设了台阶,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对外交流经验。”2010年,“绿叶项目”首席执行官来我校考察,全程均由学生接待,学生用流利的英语介绍学习情况,汇报学习成果。

课程建设对教师提出了挑战。英语教师围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跨学科学习,把英语、语文、历史、信息等进行整合,力图实现该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和体验性。课程开发充分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发挥了教师的教学优势。

项目2:全球性学生领袖培养项目“梦想与团队”。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我校承担了英国驻华使馆文化交流处与北京市教委合作开展的“梦想与团队”项目。该项目是一个全球性学生领袖培养项目,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参与体育交流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学生的国际视野。我校由部分英语教师及学生,组成了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梦想与团队”。经过策划,2012年4月18日,由“梦想与团队”的学生精心组织了“迎接伦敦倒计时一百天暨体育节开幕式启动仪式”,整个活动都是由学生进行策划的,他们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工合作,设计项目,精心安排日程,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解说,学生还负责会议协调,聘请教师做裁判、聘请工作人员参与他们的活动,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国际视野、领袖情怀、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组织与实践能力。此项目锻炼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推动了课程建设,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形象,学生得到充分的自我认同,体验到了学校文化的深刻内涵。

当我们进行课程建设并执着地通过课程建设来实现学校文化对人的发展的内在影响时我们发现,学生在变化,教师在变化。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让人快乐,快乐让人坚持,坚持让人改变。当学生、教师的兴趣、特长和优势被自我激发、被学校重视时,人潜在的能力会得到最好的发挥。高中教育的关键是“激趣立志”。“志育”是撬动孩子成长杠杆的支点,它可以使人志向远大、意志坚强。人生规划教育本身就是“志育”,就是优势教育、理想教育,而课程是帮助学生实现其志向的桥梁。

学校的课程资源是无限的,文化影响的方式也是无限的,我们还在进行着许多新的探索,已有的活动,如电影、合唱、长跑、诗朗诵、课本剧、班会等都是很好的资源,都可以更好地发现、发挥、发展学生的优势。“琢玉”要顺势而行,育人要因势利导。因此,我们倡导“在玉中发现自己,在玉中塑造自己”;“人人都是玉中形象,人人都是玉中质量”。只有把学校文化渗透到课程,渗透到课堂,才能内化于心、外显于行。这就是我们对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追求和期待。

四、建立学校特色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制度保障——将学校特色建设写入学校发展规划

文化特色的形成需要制度的保障。为了使学校特色建设长期、稳定、持续地研究、实践下去,我们在制订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引领全校教师进行专题研讨,统一思想,历经一年,充分调研,七易其稿,于2013年1月十届七次教代会全票通过。《玉渊潭中学三年发展规划(2013—2015年)》的主要内容即学校特色建设。

此外,学校在2012年制定了《玉渊潭中学“五星级”校本课程评选方案》,2013年1月教科研年会上对评选出的六门优秀校本课程进行表彰,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研究的积极性。

(二)队伍保障——队伍建设年、学科建设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前提。我们坚信,培养一位优秀教师可以造就一大批优秀学生。学校倡导在研究中发展,做研究型教师,并把2012年确定为队伍建设年,2013年为学科建设年,发挥人的优势,集中进行干部队伍建设;重点(优势)学科、优势备课组建设;班主任队伍建设;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及后备力量建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优势,关爱学生,尊重规律,潜心研究,形成风格,合作共进,成为教师的群体文化,教师潜力得到发挥,专业水平迅速提升。学校有北京市紫金杯班主任8人,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由原来的8人发展为23人,占专任教师的23.6%,超过海淀区的平均水平。教师队伍的成长和整体发展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必备的人力资源。我们又把2013年定为学科建设年,发挥学科优势,期待学科整体水平再提高。

(三)科研保障——课题、项目引领学校特色建设

学校借助研究项目推进工作,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目前,已有国家级、北京市、海淀区课题9项,37个校级课题,形成了四级课题、项目体系。学校的每项工作都有课题或项目支撑,从而使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学校特色建设项目“以优势教育为特色的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同样是在项目引领下进行的。学校还通过海淀区群体课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研究”、海淀区“十二五”重点关注课题“高中生人生规划有效途径研究”、海淀区“十二五”校长委托课题“玉渊潭中学课程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等课题支撑,多角度开展研究,以确保学校特色建设的研究有实效、能落地。这些研究也使教师逐渐学会了整体思考、系统设计、科学研究、形成成果。

(四)管理保障——优化管理流程,建设数字学校

为了发挥学校的优势,2012年,我们启动了专项工程,利用两年时间,投资近千万元,建设数字校园。目前全校已实现网线网覆盖,所有教室都建成教师自己自动录课系统,校园网建成了师生、家长交互平台,所有教师、学生、家长都有个人空间,同时建立了数字办公、教学资源系统,实现了无纸办公流程管理。

我们在管理中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小组,并建立与优化工作流程,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做到建立标准,坚守制度,精细流程,及时反馈,有效调整,坚持不懈,从而保证学校特色建设工作有计划进行。

我校的特色建设工作刚刚起步,还面临很多问题,如学校成员观念的改变、学校文化内化于心再外显于人的精神和气质等,都是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努力。2012年“北京市祥云行动——高中骨干校长高研班的学员和专家走进玉渊潭中学”,北京市高中特色学校建设项目组合北京市未来学校发展研究项目组专家先后走进我校调研,充分肯定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思路和阶段性成果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2013年学校在中国教育学会初中教育委员会第十七届年会和北京市课程改革年会上介绍经验。全国数百位校长来我校考察交流。学校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研究,期待实现三个发展目标:即学生的发展——形成为实现职业理想奠基的能力和素养;教师的发展——形成能够体现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学校的发展——形成激发师生发展潜能的文化。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人的潜力无穷,发展无限,我们将继续前行。

(指导教师:《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主编沙培宁)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关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 (6).

[2]罗洁.促进北京市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北京市开展高中特色发展试验项目介绍[J].北京教育,2011(5).

[3]李奕.尊重和敬畏教育规律推进首都高中特色发展[J].北京教育,2011 (6).

[4]方中雄,陈丽.学校品牌策划[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5]张熙.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建设的动力系统与“枣形”模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1(7).

[6]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J].人民教育,2009(3-4).

[7]李醒东.从“办出特色”到“特色学校”问题及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 2009(5).

[8]孙婷婷,张家军.论特色学校的内涵、特征与创建[J].新课程,2009(5).

[9]王伟.学校特色发展:内涵、条件、问题与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2009 (6).

[10]许建国.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特色学校建设的思考江苏省江阴市教育局[J].教育发展研究,201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