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确定学校生态课程的实施框架

确定学校生态课程的实施框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学校教育生态的建构实践,在生态课程建设、生态课堂建设与生态环境营造上不断进行探索,取得显著的实效。学校教育生态的重要基础就是生态课程建设。学校近年来着力于生态课程建构的实践,并采取了不少举措加以推进。同时对这些生态课程的课程类型、资源等作了规定。学生的社会考察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与“鸟文化”教育相结合。学校邻近东滩,而崇明东滩是长江口地区唯一最大的、仍是保持原始状态的一块滩涂湿地。

学校生态课程建构的实践

郭志明

学校办学在于可持续性。克服学校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在于学校需要从传统的生存发展模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存发展模式。多年来我校坚持开展学校教育生态的建构实践,在生态课程建设、生态课堂建设与生态环境营造上不断进行探索,取得显著的实效。学校教育生态的重要基础就是生态课程建设。学校近年来着力于生态课程建构的实践,并采取了不少举措加以推进。本文就学校生态课程实践作些思考。

一、确立生态课程建设的优先地位

在制定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我们从社会要求“目前崇明生态岛建设的进程越来越快,对新时代建设者的生态意识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为建设服务,教育为社会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为出发点,提出了“以绿色教育为抓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办学宗旨,确定了学生培养目标:“要牢固树立二期课改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具备初步生态意识的新时代学生。”

在2010年学校课程计划中,课程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在现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符合校情的特色课程。从社会和家长的需求、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每个学生创造更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

1.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从学校实际出发,继续把绿色生态环境、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的课程特色,借助学校的软硬件及周边地区的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发挥校本课程的功能,从而来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在这课程目标中我们凸显了以校本的“绿色生态环境”作为学校课程特色,并在计划的“课程实施”部分采取切实措施予以保障。

2.拓展型课程

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师的优势,用其所长,学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三大类型的课程。一是自主拓展型课程,包括体艺活动类、学科类;二是限定拓展型课程,包括专题教育、社团活动、学校文化活动;三是绿意课程,包括《生态科技》子课程及《鸟文化》子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的实施都安排在兴趣课内进行,任课教师可在学校选定的拓展内容中选择开展教学活动。

3.探究型课程

学校的课程主要是国家设置,学生限定选择的探究型课程,主要表现为上海市“二期课改”的探究型课程学习包。第二类是学校自行开发的,目前在科技教育活动中,科技组与少先队大队部对高年级部分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了东滩湿地的探究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周边的教育资源作为教材,每学期开展一些活动,并要取得一定实效。

从上可以清楚看出学校在几年的实践基础上作了制度性规定,建立生态课程群:“绿意”课程,包括《生态科技》子课程及《鸟文化》子课程,以及东滩湿地的探究活动课程。同时对这些生态课程的课程类型、资源等作了规定。

二、确定学校生态课程的实施框架

学校生态课程实施的基本框架可以简单归纳为:“三、三、四、五”框架。

学校的生态课程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认知”,让学生认识有关生态环境是什么,对生态有正确的理解;二是“理解”,让学生理解生态教育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为什么要进行生态教育;三是“途径”,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学习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能保护生态环境。

学校的生态课程建设的“三原则”:一是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我们认为生态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应该是使学生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二是生态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良好的生态环境,感受到生态对提升、完善生活的意义;三是生态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校教育生态的社会性,培养学生的生态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态的态度。

学校生态课程的四项主要内容是:①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是普遍联系和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全球生态环境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相互依存的整个自然生态系统;②引导学生珍视生物多样性,关注不同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尤其应该重视维护不同物种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权利,尊重各民族在不危害人类共同利益和环境的前提下,为适应和保护自身生存环境而采取的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③引导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感。

学校的生态课程建设突出了生态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提出了“五转向”的要求: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课程的会话本质;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

三、建设丰富的多类型的生态课程

(一)隐形生态课程

学校校园自然环境建设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保护教育的最浅层次要求。也是鼓励和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我校注重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建设。我校占地20 000多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占60%。在优化校园环境成中,注意学生的参与,请学生为自己的校园做设计,发动学生种植花木为学校增添一份绿意。学校还将校园里的树木花草划分给红领巾保护。特别是在“让校园里的每一块墙说话”活动中,统一用学生的画、学生的字、学生的制作来布置校园。尽管学生的作品还很不成熟,但展示了学生稚嫩朴实的情感,展示了学生成长道路上的轨迹,极大鼓舞了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里,学生感受的是美丽环境带来的赏心悦目,体验的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美,提升的是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整个学校洋溢着浓重的绿色文化气息,鼓起师生投身绿色教育的热情。

(二)生态活动课程

学校生态教育的活动课程主要有社会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学生的社会考察实践活动课程主要与“鸟文化”教育相结合。学校邻近东滩,而崇明东滩是长江口地区唯一最大的、仍是保持原始状态的一块滩涂湿地。它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只候鸟来这里栖息、觅食……保护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鸟类,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体验生态德育的一个重要场所。学校组织学生利用鼓号、宣传资料上社区,喊口号、打标语、散发资料,以小手牵大手影响本地居民爱鸟护鸟、保护环境。并且让学生走访邻居长者,了解民间对鸟的认识及不法分子捕鸟手段等,为保护鸟类,遏制捕杀献计献策,维护人类和鸟类共同的生存环境。从而形成了一定的优势,首先是组建了许多环保兴趣小组,如“与鸟儿齐飞”的东滩鸟类考察活动等都是切实有效的,以此加强学生对人类所处的环境认识,提高学生的保护意识。

(三)生态探究课程

在培养学生珍惜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让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是考察实践的后续活动。从成立研究课题组,确定课题,开展活动一直到撰写观察日记和结题报告,以“浅、近、易”为原则,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甚至是家庭的因素来确定自己的探究课题。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并适当地加以引导,使得学生所选择的课题简便易行。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由此及彼地获取更多的环境保护知识。由最浅处渐渐向环境科学纵深处发展。

(四)开发与实施“绿意”拓展型课程

为了支撑学校开展生态教育,学校几年来努力开发与设置“绿意”课程。我们裕安小学地处崇明开发的前沿地区——陈家镇,比邻东滩湿地,周边为农业、林木与鱼蟹养殖地区。是崇明生态岛建设进程中速度最快、规划最先进的地区。因此开发与实施校本拓展型课程——“绿意”。“绿意”课程是包涵生态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创新教育为一体的一个大课程群。通过这个课程的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发掘学生更多的潜能,更大的创造能力。这个课程在学校多年来已积累的拓展课程的基础上,如本校历年来很多《鸟文化》教育的案例、小科目、教师开发的班级团队活动,并开发了自己学校的《黄海生态》生物科技校本教材,以四年级为主要年级,进行生态教育,延伸辐射到其他各个年级。保护生态环境,形成生态意识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学校设立了“绿意”拓展性课程。

“绿意”课程方案中明确课程目标是:

(1)学生通过“绿意”课程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态知识,养成环保意识,能够热衷于环保事业,乐意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

(2)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环保责任感与使命感,能关注生活、热爱生命,能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绿意”课程由三大子课程组成,其基本设置如下:

“绿意”课程:有《生态科技》子课程、《鸟文化》子课程、《蟹趣》子课程三大类内容,见表1、表2。

表1

《鸟文化》子课程:

续 表

表2

通过“绿意”课程的实施,学校科技辅导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教师在多年的拓展型课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学校被评为崇明县“绿色学校”、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基地学校”、“野生鸟类认识活动基地”等,取得了生态教育的实效。

(五)编写生态教育的教材

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到现在为止已有六年了,以“识鸟、爱鸟、护鸟”为中心的环境教育以及“绿色家园”系列活动就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每年的鸟文化活动,以鸟为载体,以“全球思考,区域行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通过了解鸟类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建立起保护鸟类就是保护自己的意识。通过摸索,编写的校本教材——《裕安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翱翔暖风》更是几年来环境教育的总结。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又是学校实施环境教育的举措,在创建过程中,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所处环境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去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环境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与现在的“二期课改”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应该以绿色教育为基础,扎实有效地继续开展工作,继续建设与提升校园绿色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继续巩固和创建我校绿色教育的成果再作贡献。

四、学校教育生态建构的思考

作为校长在这几年的学校教育生态建设中,感到应该边实践边思考,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同时也需要不断梳理自己思路,更科学地把握与推进学校教育生态的建设。

(一)注重规律,把握学校教育生态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深感学校教育生态的建构要遵循规律,选择有效的建设策略。我们根据学校教育生态建设的概念与特点,确定了我们学校教育生态的三个方面:课堂生态、生态教育与生态环境。首先要正确科学地把握生态教育与学校教育生态的区别与联系。生态教育是实现学校教育生态的途径,但是生态教育不局限于为了学校,而是指向全人类的生态。同时,学校教育生态涉及学校教育内容与方式的实施原则,以生态性确定科学性与合理性。教育生态建设不仅包含了生态教育课程等的实施,还应该包括教育生态主体——师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以及两者的交互对主体发展的影响。如果把生态教育与教育生态混淆的话,就不可能真正开展学校教育生态建设,也无法实现生态化教育。

(二)注重策略,运用得当的方法

要关注在这三方面建设中作为生态主体的学生如何发展,增强生态意识与生态保护能力。小学生生态意识与保护能力的形成具有一定规律性,那就是丰富知识——增强意识——提高能力,在这过程中不断观念内化——行为转化。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教育生态的特点与学生发展的规律,选择教育策略设计教育方案。

第一,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通过操作与实践建立的经验是获得生态知识与体验的起点,是发展他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基础。在学生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原始”观点,学生在现实活动中,如游戏、道德辨别中,可能积累了生态环保知识,比如“不能乱摘花”、“爱护绿化”等,因此,在生态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经验来帮助学生对周围生态的认识是非常有效的。

第二,要关注生态知识传授的必要性。生态知识是形成生态环保意识的基础。对于生态环境的充分知觉,是学生形成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而生态知识是知觉的重要对象,因此开展生态教育是必需的。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活动时也注重一些生态知识的传授。由于受到小学生的理解能力限制,所传授的生态知识不能太深奥,应该以浅显易懂,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来展示生态知识,在快乐中接受知识。比如,把生态环境知识做成动漫,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记住。

第三,要强化学生对生态保护的亲身体验。本校的教育生态建构的实践表明,成功的生态保护教育常常注重让学生在相关活动中获得体验,体验越深教育效果越好。学生不是一味地记那些枯燥的生态术语,而是通过操作、践行等活动,去努力联结感知的概念和过程,从自己活动中理解生态保护。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使生态意识更深刻地存在于观念之中,外化在自己的行动中。

(三)立足课堂,融入学科教学中

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由一个个班级教育生态组成,乃至一个个学生的生态性表现形成。因此,课堂不仅是学校教育生态建构的主渠道,也是学校生态状况的集中表现。

我们不仅注重生态教育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而且注重在其他课程与教学中融合生态教育,推进学校教育生态建设。在课程开设中,把生态教育作为校本课程重点,同时也充实了生命教育内容。生命教育也重点融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学校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认真为广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让学生减轻心理压力,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中,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我们加强语文、品德与社会、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生态教育,结合教材中可以整合生态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适当组织,既要达到生态教育目的,又不能破坏原科学的正常教学,保持学科教学的合理结构,保持学科特质。例如语文学科结合一些有生态教育内容的课文进行;数学学科结合数学知识点与题目,从数学应用的数据和图片中,或者通过简单的社会调查、数据运算等,让学生认识、了解、体验生态价值;音乐学科通过歌唱一些蕴含生态意义的歌曲,激发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情感。

结合校本研修、教研组活动、班主任例会,继续坚持做到有机、有序地开展生态教育,针对本学科实际,列出生态教育可以整合的内容、确定目标、选用方法。同时更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必须生态化,消解非生态性的教学方法。每一位教师都要明确自己是课堂生态教学的第一责任人,自觉做到教书育人

(四)环绕实践,注重生态保护能力

学校教育生态建构,对于学校是一种办学实践;对于教师是一种教育、教学实践;对于学生是一种成长与发展的践行。因此学校教育生态建构不能从概念到概念、理论到理论,而必须重视概念到信念的转化,重视认识到行动的转化。

我们在实践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生态保护能力的培养,还要让学生从关于生态的概念通过实践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对生态的信念。这个转化只能是实践中的体验。例如,以陈家镇建设、推进“生态崇明”为契机,组织广大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开展保护小鸟、禁毒、交通安全等教育活动中,学校在固定的时间内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特别是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能力、自我保护意识,促使学生珍惜生态、热爱生命。我们还注重教师的生态环境意识与生态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利用学校生物科技特色教育的优势,抓住校本特色课程,提高教师生态教育与教育生态建设相结合的能力,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确立制度,保障有序推进

学校教育生态的建设是一项办学的整体性工作,需要以学校的制度与学校的行为加以保障。学校首先要通过学校基本的制度确立学校教育生态建设的地位,还要创建生态环保教育组织网络。我们学校根据上级要求,联系实际,把生态环境教育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制订学校“创绿环教”。确定每年的教育目标和活动内容、方法、措施等。各处室根据学校计划,制订相应的环保教育计划和职责,如教务处负责教学,落实学科参透;德育室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教科室负责环教科研;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规划,设计,环教设备、设施添置;形成了一个由校长室制定规划,层层落实,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教育网络,组建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学校逐步建立一套与生态教育相关的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系统。例如,“裕安小学拓展型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绿意”课程开发的要求:“教师的课程安排必须要符合学生年龄的实际,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能对学生进行生态意识的培养、能够符合总科目目标,要求为总课程目标服务”,对“绿意”课程的实施时间、地点等都作了明确安排,并对“教师课程的申报审核:课程申报教导处,由课程审核小组进行审核—试教—考核—通过的步骤,考核通过的科目可以进入学校的“绿意”总课程。”做出规定,还提出了“教师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更新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手段”,“学生的在选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不同的课程”。学校通过制度性安排推进师生以生态化教与学参与学校教育生态的建设。

21世纪,以创建生态国家、生态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已经深入地融入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道德意识中,这一思想也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根基。“绿色”已成为教育的追求,“绿色”这一字眼深深融于师生生活之中。现在的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该从小增强他们的生态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保护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学校正在教育生态建设中推进生态化教育与生态环境教育,努力尽到学校应有的责任。

(作者系崇明县裕安小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