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线上教学备课教师典型做法

线上教学备课教师典型做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小组讨论”、“做中学”和“兵教兵”正是“学案导学”的常用的核心策略。而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精管做实教学,追求质量高位;扬子中学近年来的教学现状,也使大部分教师希望进行教学

探索学案导学 提升教学质效

陆顺高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场所,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指出:“要切实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个体的接受性学习的现状,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强势”和学生的“弱势”现象,变“讲堂”为“学堂”,不仅需要理念的更新,更需要实践的探索,也需要环境的创造。

一、理论支撑下的理性思考

选择“学案导学”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基于以下的思考与认识。

一是“学案导学”产生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心每个学生,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学习(learning to know),即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学会在一定环境中工作;学会共存(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即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即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因此,21世纪的课堂呼唤师生关系的变革,课堂不应只是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场所,而应是学生中心、学生发展的场所。而“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迎合了这种需求,它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是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同时,如何积极推进第二轮“主动·有效”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主动习得?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也许“学案导学”能为此提供一个支撑点。

二是对“学案导学”的理解和再认识。百度百科在对“学案导学”的定义中作出了如下的注释:“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而我们的理解,学案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为学生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料。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学习内容,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学习,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开展自我评价,从而达到学习目标。导学则是指教师在学案编制中要体现引导学生主动研读教材,做好新知学习的知识准备;在课堂呈现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精讲释疑、练习巩固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新知,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品质,是“教、学、练”有机统一的教学策略

中国农村中学三面旗帜: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法,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其背后都有学案导学的影子。特别是上海市奉贤中学近三年来教学质量快速提升,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从2008年开始开展的学案式教学。

三是“学案导学”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而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建构的方向发展。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应比传统教学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教师应当注意使机会永远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并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2)学习金字塔理论。1946年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在塔尖,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而“小组讨论”、“做中学”和“兵教兵”正是“学案导学”的常用的核心策略。

因此,“学案导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具有其研究和实践的价值。

二、办学现状下的理性选择

为了推进“学案导学”,我们对八年来的学校办学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我们的优势:物理等部分学科已经从2011年开始对“学案导学”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学校也组织部分教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进行了学习考察,对学案导学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学习研讨,初步达成了共识;扬子中学教师好学上进、有较强的专业素养;有崇明中学、奉贤中学等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

我们的劣势: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能力普遍偏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教师已经初步具备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仍难在实践中持续贯彻;备课组活动有形无质,集体备课质效低下;基础型课程校本建设推进缓慢,缺乏实践探索。

我们的机遇:县新一轮的“主动·有效”课堂的开展,需要构建一个有力的支撑点;学校新三年的发展规划提出了优教育品质,厚基础扬长,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优教高质,赢取社会良好口碑;引新吐故,明确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目标。而目标的达成,需要我们精管做实教学,追求质量高位;扬子中学近年来的教学现状,也使大部分教师希望进行教学创新变革。这些都为我校开展“学案导学”创设了机会。

我们的挑战:社会对学校质量的追求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闪失;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技术的提升尚需时日;以备课组为核心的教研文化需要重构;教学管理需要扎实精细;学校评价需要配套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学案导学”能转变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能推进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建设,能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唤醒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这就是我们从2012学年开始进行“学案导学”的动因。

三、亦步亦趋的理智实践

一是理论学习,提高认识。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储备和教师的认同,为此学校利用暑期组织全体教师就“学案导学”的理论和操作进行了学习研讨,并利用学校网络平台进行了培训,编印了“学案导学”五十问等学习资料,使教师对“学案导学”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

二是积极实践,探索前行。各学科结合本学科特点开展“学案导学”的实践探索,通过两个月的实践探索,部分学科摸索出了本学科“学案导学”的基本结构,从课前准备、课上探究、课后巩固、反思改进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教师开始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从关注教法到关注学法等多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也从无备而学到有备而学,学习方向更明、目的更清,更能参与其中、更能主动学习。

三是跟岗学习,体悟先行。在开展“学案导学”一段时间后,学校组织老师赴先行中学跟岗培训,带着问题去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理清学案编写的要素、关键和过程,感悟备课组团队智慧的力量和教师的职业境界,对“学案导学”后的跟进策略也进行探讨。

四是论坛交流,智慧共享。组织教师开展论坛交流活动,提炼经验,抛出困惑,寻找办法,使全体教师在交流中提升,在实践中发展,促进了“学案导学”深入开展。

五是评估检查,反馈激励。有效的改革来源于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为此,通过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评比检查等方式对学案导学活动进行评估检查。我们对一学期来各学科开展学案导学进行了评估,就同一学科组而言,学案质量不稳定、要素不完整;就不同学科组而言,推进程度相差很大,特别是一些薄弱学科推进缓慢,见效不明显。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问卷调查,全面真实了解教师对学案导学认识和执行情况,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有用的信息:

关于学案的编制。36.11%的教师选择与备课组老师共同研讨编写,56.48%的教师选择备课组教师轮流编制。说明在学案编制过程中仍缺乏集体研磨的过程,学科组团队力量还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

关于学案和导学的理解。45.37%的教师认为学案只是载体,而33.33%的教师认为导学随我心意,21.3%教师质疑学案导学有用吗?

关于课堂教学中使用情况。36.11%教师选择每节课都用,60.19%的教师选择有必要时才用。

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42.59%教师选择按照统一的学案进行教学,14.81%的教师选择教师讲授为主,42.59%的教师选择以鼓励学生自学为主。

从以上几个问题中看出,一些教师在积极地参与,并力度有所改变,但也有部分教师还不习惯或不愿意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没有对照学情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其核心是“学案导学”需要挑战教师原有教学的习惯,特别反映了将课堂由教师的“教堂”变为学生的“学堂”过程中的纠结和不适,所以出现了怀疑或是犹豫。

关于作业和训练。在“在您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和自主练习时间一般有多少?”的问题中,15.74%的教师选择5分钟左右,39.81%的教师选择10分钟左右,32.41%教师选择15分钟左右,12.04%的教师选择20分钟左右。在“课堂老师解讲与学生自学、思考、讨论、训练的较适宜时间比”一问中,8.33%的教师选择1∶3,33.33%的教师选择1∶2,37.96%的教师选择1∶1,17.59%的教师选择3∶1。说明从实际课堂教师比较认同学生活动时间应在10~15分钟之间,而且要视教学内容做到短平快,多层次。而在理想课堂70%的教师认为学生活动时间应在二分之一以上,这既说明教师潜在的意识,也说明与现实课堂差距,让教师从“强势”中走出来,积极打造“主动·简约·有效”课堂存在着理念和现实的差距,而这恰恰也是高效课堂与低效课堂的分水岭。在和以前的练习卷相比较中,75%教师认为学案导学比较好用,7.41%认为不好用,17.59%的教师认为没什么变化。说明学案导学已经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并在积极实施。

六是逐步完善,持续推进。通过评估检查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学科按照学科特点编制了学案导学,但就学案导学的推进过程中发现,有三个环节影响了学案导学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一是在学案导学编写过程中,集体研备环节相对弱化,影响了学案导学稳定的质量;二是在课堂教学呈现环节中,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非常强势地占据着本该属于学生的课堂,导致学生主体性不能有效发挥,课堂效益相对低下;三是部分学科仍然离不开课外资料这根拐杖,学案作业与其他作业双轨并行,作业量多且针对性不强,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而以上三大问题也直接制约了学案导学作用的有效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校对“学案导学”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强化研-学-练三个环节,提出“354课堂教学规范”,以更明晰的要求规范教学行为,打造简约高效课堂。

“3”即每一个学案的编制必须经历三个过程。一是提前两周备课组必须落实专人主备,并将初稿提交同组教师;二是使用前一周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备,并进行修改完善;三是使用时,各位教师应根据各班情况和自身教学风格进行个性再备。以导学案为载体,做到教师的“教案”、学生的“学案”和学生的“练案”的三案合一,有机整合。既统一学材,又张扬个性,鼓励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和特色。

“5”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力体现导、学、议、展、评五个环节。“导”即教师的导学,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关键处的指引者,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即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按照学案的目标指向和明确学习内容,充分挖掘自己潜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体悟学习方法;“议”即为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兵教兵、兵帮兵、兵练兵;“展”即展示小组共同学习成果,提示存在问题;“评”即教师就学生呈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精讲精评、点拨激励、拓展提升。五个环节的规范,其目的是转变教与学的行为,改变教师强势学生弱势的现状,在教师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二期课改”中提出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打造“主动·简约·有效”课堂。

“4”即四类课外作业。基础作业,要求按照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日所学;拓展作业,承认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面向智优学生,适当提高要求,逐步提升能力;周末作业,面对全体学生,回顾一周所学,纠错、拓展、提高同步,量要精、指向明;阶段作业,以专题学习为要点,小课题研究为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阶段总结,自主改变学习方式,开展学习研究,改变学习方式。

四、实践过程中的体悟反思

1.推进“学案导学”的行为价值

一是通过“学案导学”,推进基础型课程校本化建设,提升教师落实学科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规范的能力,通过3~4年的努力,形成适合扬子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教材。

二是通过“学案导学”,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优化课程呈现方式,打造主动、简约、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效。

三是通过“学案导学”,转变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为学生知识习得和终身发展打实基础。

四是通过“学案导学”,做实备课组活动,有效落实“三主”备课组活动模式,培育“分担才能分享、有序方能有效”的教研文化,整体提升学科教学水平。

2.推进“学案导学”的问题关键

一是教师对“学案导学”教学策略的认同、学科素养和精力的投入,这将直接决定着课前的编写、课中的导学、课后的巩固的质量。并处理好在关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科课程的另两维目标,以免造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关注或执行淡化,甚至于缺失。

二是学生学习行为的改变将是“学案导学”是否有实效的关键。由于我校学生认知水平位于同龄学生的中等水平,所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教师教什么,自己就学什么。而“学案导学”必须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反思,要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就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三是日常教学管理需要更加精细有效。在学案编写中,要规避一人编写全组享用的现象,要体现全组的智慧;在资料优化中,要循环递进,不断完善更新;在课后练习中,要适切适量,通过分层作业和错题回炉等形式,确保学生知识的巩固。

四是要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和方式。从评价内容上,要从单一的学校评价转化为以组室评价、年级评价、条线评价、学生评价和学校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从评价方式上,要从单一的对教师个体评价转化为对以备课组为核心的团队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总之,“学案导学”是我校在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探索,它既符合市“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也顺应县“主动·有效”课堂的需要,更是我校“以学定教”的课程理念的具体抓手,是指引学生“主动参与”的操作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学生、学校共同发展,其指向是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课堂增效,使质量优品。当然,“学案导学”现刚刚起步,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还有许多环节要细化,也许需要3~4年的努力,才可能有所见效。

(作者系上海市扬子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