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对于图书馆来说,OA运动带来的影响必将是巨大的。可以说,OA运动对图书馆的理念、技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及图书馆员素质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资金短缺的图书馆来说,OA数字资源的大量出现,无疑为其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6.3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6.3.1 OA运动及其影响

为了解决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出现的“学术期刊危机”,构建一个真正服务于科学研究的学术交流体系,开放存取运动(Open Access Movements)已经于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大规模地兴起。2001年12月,美国开放社会研究所(OSI)在布达佩斯召开了信息自由传播会议,会上产生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OAI)。目前全世界已有4423位个人和395个相关研究机构签署了BOAI计划协议,表示支持对学术研究论文的开放存取(145)

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成果,开放存取的数字信息资源数量日益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有效地开发可以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将成为图书馆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新契机。对于我国信息化建设来说,数字信息资源的开放存取对促进我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立节约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因而对于图书馆来说,OA运动带来的影响必将是巨大的。

Schmidt,Sennyey以及Carstens曾在其著作中描述了OA运动在失败、成功和部分成功(即OA运动开展最终形成了传统与开放存取出版模式并存的复合型学术交流系统)三种情况下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146)。在此基础上,最早的开放存取运动倡导者与建设者之一Charles W.Bailey先生指出第三种即部分成功的情况是最有可能发生也是正在发生的(147)。基于这个假设,另一位开放存取领域的著名专家Peter Suber系统总结了在消除价格和准入等障碍后开放存取给图书馆各方面带来的10个影响(148)。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一一赘述,笔者将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开放存取数字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开放存取数字化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可以完全隶属于图书馆,图书馆将可以永久获取和保存而不受出版商的种种限制。图书馆有权以任何形式外借或拷贝数字化资源给任何形式的用户。

(2)关于开放存取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开放存取资源的长期保存还需要图书馆采取单独的相关举措加以解决。如果出版商不随着技术的革新而采取相应措施如将纸质版期刊电子化,那么图书馆也将有权进行类似举措。

(3)关于开放存取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

所有数字资源的使用都必须是在非侵权前提下使用,并全部在法律和技术的许可范围之内。但不用担心在合理使用开放存取数字资源时会产生相关风险,也不必为了规避这些风险而完全不使用这些资源。

(4)关于用户的使用权限

开放存取数字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将不再受到登录密码、IP地址、使用时间、机构、物理位置、并发用户数量或用户支付能力的限制。用户不需要通过验证身份或设置代理服务器来获取资源。任何用户可以平等地获取这些资源,无准入限制。

(5)关于图书馆参与OA运动

教职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可以将自身创作的数字化的著作和软件等捐赠出来并签署开放存取协议,图书馆就可以收集和加工这些数字资源并不加限制地提供给用户使用。

(6)关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图书馆不必再因紧张的预算或是不可接受的条款而退订期刊,也不会因为期刊价格或是许可条例上的限制而造成研究者的需求与图书馆馆藏之间的鸿沟。

可以说,OA运动对图书馆的理念、技术、资源建设、服务方式及图书馆员素质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49)。而笔者认为,其影响最直接也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是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和用户服务。

6.3.2 OA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影响

对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以及充分共享是OA资源与传统付费资源的主要区别。随着OA运动的不断发展,OA资源的质量也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对于资金短缺的图书馆来说,OA数字资源的大量出现,无疑为其信息资源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1)OA出版模式可相对减轻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压力

图书馆尤其是科研和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采购的重点之一是电子期刊数据库。但由于近年来学术期刊的订阅费激增以及出版商垄断学术期刊的出版等原因造成了数据库购买和维护价格飞涨,形成投入图书馆的资金增长速度往往赶不上图书馆所需资金的增长速度的尴尬局面。昂贵的使用费使许多用户无法及时接触丰富的科研成果,以致严重阻碍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和科学的发展。这也给旨在为社会公众公平公开地提供信息知识但经费十分有限的图书馆带来很大的压力。

OA期刊出版模式的出现,则为解决这个瓶颈问题提供了可能。OA期刊的出版模式采取“作者付费(机构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期刊危机”给图书馆带来的压力,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费用,有助于图书馆利用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知识需求。随着OA运动的不断深入,高质量的OA期刊资源将会越来越多,图书馆如果能充分了解并善于揭示与利用此类资源,则可以节省不少学术期刊及数据库采购经费,提高资金配置的效率。另一方面,当图书馆充分利用OA资源并积极投入到OA运动达到一定程度时,出版商往往会因为这种新的压力而被迫控制出版价格,从这个层面来看,充分利用OA资源对节省图书馆本身的经费使用来说也是有利的。

之所以说OA模式能相对减轻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经费压力,是因为OA资源虽然可以被图书馆免费获取,但在缺少商业数据库购买后的直接使用便利以及代理商的协助后,对此类资源的搜集、组织、增值、宣传等活动都必须由图书馆自己承担,为此,图书馆要投入大量信息设备及人力。从经费结构的角度来看,是图书馆将部分书刊经费转移到人力费及设备费,尤其是信息人员及设备上(150)。因此,OA资源对于图书馆来说并不是完全免费的,图书馆使有限的经费得到最优化的利用。建立合理的馆藏体系并非易事,图书馆要善于运用丰富的OA资源,以多重馆藏发展模式规划电子资源,让自身在有限的预算之下,建立最适当的电子馆藏。

(2)OA资源的纳入将改善图书馆现有馆藏体系

开展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直接目的是为了使图书馆建立合理的馆藏体系。OA资源的出现拓宽了图书馆信息资源选择与采集的对象范围并增强了馆藏的时效性,进而对构建合理的图书馆馆藏体系产生积极影响。

OA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在学术信息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瑞典Lund大学图书馆创建和维护的开放存取期刊列表DOAJ是目前最大的OA期刊源站点,旨在覆盖所有学科、所有语种经过同行评议的高质量的开放存取期刊。笔者曾在2007年8月29日检索过该名录,名录显示共收录了2817种OA期刊,其中869种可进行文章检索,论文总量达到144481篇(151)。而笔者于2008年1月6日再次进行检索时,发现该名录收录期刊已达3032种,其中984种可进行文章检索,论文总量达到166 838篇(152)。短短4个月间,增幅颇大。同时笔者通过对世界著名OA库收录站点OpenDOAR(开放存取知识库目录指南)的调查发现,近两年OA仓储的数量也在激增,图6-1显示了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月8日OA仓储的数量增长情况。

img15

图6-1 OA仓储增长情况(153)

不仅如此,开放存取期刊也开始得到传统的文摘索引服务商的认可,并成为它们的收录对象。有关ISI引文数据库收录OA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的完整报告目前只有2004年4月和10月美国科学研究情报所(ISI)分别发表的两份权威官方报告——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ISI Citation Databases: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Patterns及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Journals-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ISI。最新的数据情况笔者正在调查分析

过程中,现仅从以上两个报告可以看出,在当时DOAJ、J-Stage、SciELO三大开放期刊目录所列的1190种中有239种OA期刊被ISI的引文数据库收录,这些OA期刊约占OA期刊总量的20%,占ISI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的2.7%(154)。而通过比较2004年4月和2004年10月的两份ISI对于OA期刊的研究报告,可以看到,6个月之内,ISI三大引文数据库收录的OA期刊由192种上升到了239种(155),这个速度可谓惊人。在新增期刊中一部分是属于新近收入的期刊,另一部分是原有期刊转变为OA期刊的,还有一部分期刊是随着开放期刊目录的完善才新近被了解是属于开放存取期刊范围的。由此可见,OA资源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面对OA资源具有出版快捷、成本低廉的特点并拥有采用同行评议制度来保证其质量及其数量激增的优势,图书馆应将其纳入到馆藏资源体系中来。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至今已不单是拥有权和使用权的抉择,而是将不同的馆藏发展模式做适当的搭配来建立馆藏、提供服务(156)。面对OA资源,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资源的安排,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统筹协调建立合理的馆藏体系。

另外,传统学术成果发表流程繁多,出版周期长,影响了一些前沿科学成果的及时发表交流。OA期刊的出现使出版时间和过程得到压缩,使得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可以及时公开,有助于科研活动在全球范围及时共享,促进学术发展和创新。学术期刊是高校及科研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对象之一,图书馆可以通过采集OA期刊并将其提供给用户来大大增强馆藏学术资源的时效性。

(3)OA资源的组织需要图书馆采用新型信息资源组织管理方式

现有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入藏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序、布局、排列、清点和保护;二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将购买的数据库与自建数据库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其内容进行充分的揭示,实现跨库检索,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极为丰富的开放存取资源面前,为用户有效地揭示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图书馆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资源描述记录。编辑文献资源的书目数据是图书馆的传统强项,但描述数字资源尤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OA资源却还需要学术界及图书馆界的共同探讨。在此过渡时期,采用何种分类、描述标准,以何种方式标引OA资源并将之充分地揭示给用户成为对当前图书馆OA资源组织方式的挑战之一。

现有图书馆信息资源组织管理过程中,采访、分编、加工、上架等工作基本上是由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分别完成的。而在OA资源的组织管理中,同一资源加工的各步骤工作都应由某一人通过网络整体完成。这也对图书馆OA资源组织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OA资源的上架及保存方式也与传统文献资源不尽相同。有关OA资源的长期保存问题在前面章节中已详细阐述,在此不再赘述。

(4)OA资源的运用有利于图书馆开展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数据库建设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内容。购买和自建数据库是图书馆数据库建设的两种途径,而自建数据库主要包括书目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图书馆一方面可以充分整合利用OA资源形成学科导航,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参与开发OA资源、建立OA仓储成为单独的自建数据库。

图书馆作为学术信息服务机构,应根据用户的需求与资源建设的需要,搜索、选择、挖掘各种形式的OA资源,下载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之中,经过分类、标引、组织,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如建立网络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库或是将这类OA资源整合到图书馆的OPAC供读者检索使用。就目前国内大学图书馆OA资源的利用现状来看,图书馆大都对一些著名OA资源作简单链接而并没有对之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开发和整合。随着OA运动的不断发展,面对数量越来越庞大、种类日益增多的OA资源,简单的搜集和堆砌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此,图书馆应结合各种学科热点门户网站和学科信息门户的建设成果,将已有的各学科资源库进行整理和揭示,并利用网络技术如TRS(信息发布检索系统)等,建立导航数据库和检索平台,为用户提供OA资源指引和检索的导航系统。

图书馆对OA资源的挖掘及整合只是丰富了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图书馆还应该直接参与到OA出版中,成为OA资源的生产者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的地位。图书馆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用户对OA资源的认知度,扩大其影响,以进一步推动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具体来说,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和科研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和提供开放存取机制,培训和鼓励科研人员采用开放存取机制在开放存取期刊上发表论文,积极呼吁用户将他们的成果加入相应学科或机构的OA仓储,并在本校或本机构内建立OA机构库乃至学科库。国外的许多OA机构库都是由图书馆创办的。笔者通过OpenDOAR(开放存取知识库目录指南)检索发现,在其收录的829种机构库中有181种的创办机构包含图书馆(157)。我国香港地区已有3个图书馆参与创办的OA机构库,分别是香港大学的“Hongkong University Theses Online”(158)、香港科技大学的“HKUST Repository”(159)和香港城市大学的“CityU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160)。为了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采用OA形式发表学术成果,阿姆斯特丹大学宣布将建立OA基金来资助研究人员用于OA期刊的发表费用(161)。图书馆也可以借鉴此种方式来鼓励科研人员,但是由于图书馆经费十分有限,图书馆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统筹安排好经费的使用或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奖励。

(5)OA运动有助于加快信息资源共享进程

OA运动的共享理念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馆际合作如信息资源协调采购、联机合作编目、联机书目查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网上联合咨询等工作被无限扩大,图书馆应以更加积极开放的态度,将馆藏资源以及经过加工的OA资源提供给其他图书馆或信息机构,既为本馆用户服务,也为所有需要馆藏信息资源的用户服务。2005年7月8日,50多位高校图书馆馆长签署了《中国大学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武汉宣言(162),其中就提到大学图书馆资源在满足本校读者需求的前提下,努力向社会开放,并要求图书馆建立一批特色学术机构库,同时鼓励并积极参与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宣言》中还提到信息资源共享的最终目标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的任何信息资源。图书馆理应利用OA运动的契机朝着这一目标奋进。

开放存取环境下,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在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源共享方式影响下,图书馆不能仅仅局限于图书馆界内部的共享,还应本着开放共享的思想将自身纳入到整个国家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之中。OA运动始于学术界,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它必然会进入到公共信息领域(163)。图书馆若能利用资源、人才、技术优势,借OA运动之势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并将目光放至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将会大大促进社会信息资源的共享进程。这必将使图书馆在社会信息资源建设中真正发挥其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作用,从而让图书馆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

6.3.3 OA对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影响

网络信息时代,用户渐渐习惯于通过互联网自助式地查找所需信息,但由于传统学术交流体系的限制,用户还是必须依赖图书馆来获取学术信息资源。而今随着OA运动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术资源可以在网上开放存取,这无疑为用户获取学术信息资源带来便利。但对图书馆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原本基础牢固的用户因为能够在网络上通过开放存取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因而不再一味依赖于图书馆。图书馆唯有在新形势下,改善用户服务质量,提高用户服务水平才能得到用户的信任与支持。

(1)OA改变了图书馆用户传统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受图书馆管理体制以及人员技术方面的限制,是一种面对面的、被动的、封闭的服务。而开放存取环境下的图书馆用户服务则应是虚拟的、主动的和开放式的。

首先,由于OA资源都能在网络上开放获取,图书馆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OA学术信息资源和参考咨询服务。这种服务是虚拟的,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其次,OA资源的开放性决定了图书馆必须将传统的被动等待服务方式转变为主动服务方式。图书馆只有建立完善的用户需求分析机制,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信息推送,在用户未向图书馆寻求帮助时就已积极主动地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才能防止用户群的流失。最后,OA环境下传统的封闭式的图书馆服务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图书馆应充分将馆藏资源、OA资源以及其他网络信息资源结合起来作为用户服务的资源依托,并本着“一切为用户”的理念(164),为所有使用图书馆的用户提供服务,实现图书馆服务共享。

面对OA给图书馆用户服务方式带来的挑战,图书馆应改善自身服务方式,充分利用专业人员优势和现代技术手段为用户主动推送OA信息资源,还要通过加强自身信息服务能力为用户创造便捷的资源利用环境。图书馆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开展推送服务,如可在本馆网站上的醒目位置开辟OA资源专栏并将之链接到校级或相关机构网站,或可通过公告、论坛、博客等方式进行宣传;还可对各类型OA资源进行深层揭示,并将之列入OPAC和相关学科数据库。

(2)OA凸显了图书馆用户服务导航功能的重要性

在图书馆的传统用户服务中特别强调书目导读的作用,在OA发展的新形势下,书目导读作为图书馆的传统优势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而图书馆用户服务导航功能需要进一步加强。

面对林林总总的OA资源,用户或是找寻不到或是找到却不知如何选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导航功能在此时凸显出来,图书馆应该更好地充当海量信息世界与用户间的桥梁中介角色,但这对图书馆来说同时又意味着一个挑战。

图书馆在丰富的OA资源面前为用户提供有效的资源指引是极为重要的。同传统文献编目工作一样,OA资源标引工作也将成为图书馆的主要日常业务工作之一。图书馆员要想成为优秀的信息资源导航者,不仅需要对相关学科或主题较熟悉,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处理与资源标引能力。只有这样的专业人员才能有效地开展此项工作,更好地将OA资源提供给用户。

(3)OA拓展了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范围

OA运动不仅促进了学术交流和科学发展,同时也为图书馆对用户开展信息服务成为更多更好的资源。丰富的OA资源大大扩充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内容,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范围。

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中应利用OA资源尽可能多为各类用户提供广泛、充分、多角度的信息资源。其一,可利用现成的OA资源进行资源导航和信息推送服务。其二,可将OA资源的检索和利用知识纳入到图书馆对用户的信息素养教育中来,号召用户除了利用OA资源外,还应积极投身OA运动。其三,可为科研人员开设电子预印本典藏服务,介绍他们的研究成果。还应帮助科研人员将他们的研究论文加入相应学科或相应机构的开放访问典藏。其四,可利用人力、物力、技术和资源优势,建立机构库、学科库。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尝试出版开放访问期刊,通过出版开放访问期刊,支持开放访问运动(165)

总之,OA对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学术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服务成为可能。随着资源共享理念得到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学术团体以及出版商的认同,OA运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OA对图书馆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图书馆理应充分重视这一形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投身到OA运动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