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仑区校本研训调查和思考

北仑区校本研训调查和思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研训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校本研训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和管理的体制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确保校本研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正常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基础。一些学校还建立了层级式教学研究网络体系,为校本研训的正常开展和相关制度的及时落实保驾护航。这些数据说明,全区的校本研训管理已经在较为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北仑区校本研训调查和思考

北仑区教师培训中心课题组(1)

校本研训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校本研训活动的开展及其制度创建也进入全面探索阶段。为了解北仑区中小学校本研训实施的现状,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北仑区师训中心从2007年4月开始,进行了为期半年的校本研训调查,以便通过总结校本研训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该项工作的今后发展方向提供必要的佐证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凸现需待探讨的相关主题。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总结现状、发现问题,以加强教、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启示各校一切从本校实际出发,分析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有计划、有措施、有过程记录、有反馈总结,并形成书面文字记录,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以此形成本校的特色,以此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学校的整体发展,促进学校校本研训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问卷调查以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校级领导、师训站站长、教师为调查对象。学校领导为定向调查,共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8份,其中校级领导78份,师训站站长34份;教师为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1份。问卷设计内容分为校本研训管理、培训形式、研训内容、研训评价、研训实效等几个方面。为能较为全面地反映我区校本研训的发展情况,我们分别在城区、农村、海岛三大区域选择抽样调查样本,并根据学校、教师的整体数量,按照5∶3∶2的比例分配城区、农村、海岛的样本容量。同时,我们还走访了26所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就校本研训的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形式、工作成效和特色等问题和各校的领导、教师进行了详细的交流。

通过上述两种调查途径获取第一手资料后,我们运用类别分析法,对问卷和相关材料进行整理和归别,初步掌握了我区校本研训当前的发展状况。

(一)校本研训管理

校本研训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和管理的体制有密切的关系。从我们走访的学校得知,各校都把校本研训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并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校本研训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在校本研训的目标、组织、活动、经费、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如长江小学制定的常规制度有7项,涉及校本研训活动、保障制度、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北仑区实验小学制定的常规制度有9项,涉及青年教师发展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考核、教研组活动等内容。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确保校本研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和正常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基础。

一些学校还建立了层级式教学研究网络体系,为校本研训的正常开展和相关制度的及时落实保驾护航。如东海实验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校本研训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内三级教学研究网络,即校长领导下的校级课题组,教科办和中小学教导处负责组织校级研究课题的实施;学科教研组长牵头的学科课题组,负责校级课题下子课题的实施;教师个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研究目标的合作互助。长江小学建立了三级交叉立体式教学研究网络,即选派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参加区中心教研组,与结对学校联合共建校带校教研组,分别以年级和学科为单位建立校教研组。

从调查问卷中我们也发现,从整体上看,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本研训管理方面都比较到位。在回答关于校本研训“考勤制度”“工作制度”和“奖励制度”等三项内容时,校级领导中有14位、教师中有63位确定本校建立了该三项制度,占被调查总数的27%;回答建立其中一项制度的,校级领导中依次有9人、32人和4人,教师中依次有37人、68人和18人,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16%、35%、8%;另有14%的被调查者确认本校有其中二项制度。这说明,被调查的每所学校都建立了相应的校本研训体制,只是在体制的完备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回答关于“校本研训活动管理”时,所有问卷中有7人认为是走形式,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2%;其他被调查者当中,38%认为“有着重研究的问题”,32%认为“有活动过程详细记录”,25%认为“有活动情况反馈”,3%认为有“成果展示交流”。关于教研组的工作,92.8%的被调查者认为教研组“有研训目标和计划”,6.2%认为“研训目标和计划不明确”,1%认为“没有研训目标和计划”。这些数据说明,全区的校本研训管理已经在较为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无论是在规划上,在制度保障上,还是在活动过程的管理上,能基本按照计划的程序进行操作。

(二)校本研训模式和内容

校本研训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支撑,以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在课程与课堂教学研究中造就学习型教师、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为此,构建符合“校情”“师情”“生情”研训模式和内容是我区很多学校努力奋斗的目标,并在此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新碶小学多年来积极探索“反思式”研训模式,通过教师个体反思、教研组集体反思、专家引领反思、校际活动反思、课题研究反思、学生评价反思、教师培训反思等形式,使全体教师都能依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个人发展需求的反思形式,增强教师的研究意识,并在全校营造出良好的研训氛围。小港中心学校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资源库,开发了研训博客“江南人家”,创全区教育博客群的先例。教师可以在个人博客和教研组博客中进行教学反思、相互学习、研讨交流。“江南人家”不仅有本校教师建立的博客,而且辐射周边地区,目前博客总数达617个,日志总数5000余篇。淮河小学遵循“科研为先导、活动有载体、研究有重点”的原则,创建并探索“三同六步”研训模式,以同年级、同学科、同教材作为研究各要素的横向载体,纵向上贯穿选课、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定课等六个环节,从形式上规范了课题教学研究活动的程序,达到了系统设计、整体运作、全体参与、共同提高的效果。蔚斗小学的“会诊式教学行动研究”研训模式以课例为载体,通过确定诊疗课例—寻找病状、集体会诊阶段—分析病情、归因分析阶段—寻找药方、再次执教阶段—验证药方、二次会诊阶段—分析药方、反思研讨提高—治愈疾病等几个步骤,实现行动和研究的有机结合。东海实验学校定期开展“扬帆”“起航”杯教学展示活动,围绕“切实提高课题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凸显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策略”指导思想,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教学研讨之风。

顾国和中学每学期举行一次“教科研周”,通过开展中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选编教师优秀论文集、专家专题讲座等活动,促成全校教师关注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达成、关注课堂中有效教学行为的培养、关注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延伸,同时学校还为青年教师制定了3~5年的个人成长计划,指导青年教师创建读书博客,引领青年教师不断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宁波联合实验中学从2002年开始实施“一周一议”“教育教学问题记录表”制度,要求各教研组定期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汇总和反思。长江中学“1←→3←→7”研训结构围绕“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目标,以课例式、问题式、论坛式三大研训模式为平台,实施骨干示范、师徒结对、教学主题活动、主题培训、校际联动、承担各级教研活动、校本课程研发等七大举措,实现研训目标、过程和内容的有机结合和学校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北仑中学鉴于教师个体间的教育经验与教育环境的差异导致的教研效果和质量的参差不齐而构建的“一题三主五环节”研训运行模式,以某研究主题为核心,充分发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特级教师和骨干教师、教师个体等三类主体的参与功能,紧扣“问题—设计—讨论—行动—总结”五个环节,使研究的主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始终凸现着群体的智慧,并最终实现教师个体素质和整体水平的同步提升。明港中学的“朝霞计划”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设计教师个人成长计划、创办《教研通讯》的形式,引导青年教师自觉提升个人素质。

我区各校研训模式和内容的特色不一而足。上述亮点仅仅是部分地反映了我区校本研训在模式构建和内容规划方面的基本特点。而从各校提交的材料来看,所有学校在构建研训模式、制定研训内容时都在不断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目标,并非常注重三个方面的要素:立足学校实际,立足内在需求,立足整体驱动。

问卷调查中,教师们对培训模式和内容的反映也有一致的地方。在回答“你认为所在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时,70%的被调查者回答“联系密切”,29%的被调查者回答“联系一般”,1%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联系”。在回答符合个人需求的研训形式时,25%的人认为“应以自我反思为主”,9%的人认为“应以同伴互助为主”,11%的人认为“应以专业引领为主”,55%的人认为三者同等重要。说明大部分教师比较认同学校组织的研训形式和内容,并普遍能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培养方式上找到归属感。

(三)教师对校本研训的评价

校本研训的实施对象是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他们对校本研训认可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校本研训的实施价值和开展意义。被调查学校基本有固定的评价措施,以确保研训的质量。问卷调查中,只有不到1%的被调查者认为本校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这说明绝大多数学校都有相应的校本评价机制。九峰小学为了督促校本研训的正常进程,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教研组考核条例》《校本培训考核评价制度》等评价规章。区实验小学的《教师专业发展目标考核条例》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均衡发展”为原则,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以说,我区各学校校本研训管理到位、形式和内容适宜、评价合理,教师普遍对此有较大的认同度。例如,在回答“你对学校的校本研训结果评价的满意度”时,“很满意”的为33%,“满意”的为43%,“基本满意”的为24%,不满意的为0%。

同时,大部分教师对合理而有效的评价制度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13%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采用学分登记管理制度,并以此作为年度考核的基本条件之一”,14%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参加教研和校本培训的过程和结果应和奖惩、职务评聘等挂钩”,8%的被调查者认为“获得各类奖项的教师在职称、晋升、进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3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教研成果展示和表彰会激励教师不断自觉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31%的被调查者认为上述四项同等重要,还有被调查者认为“评价需有针对性和持续性,应有利于教师的个人发展”。

该项内容的调查说明,教师在当前校本研训评价的合理性上存在较高的认同度,但其中完善和提高的空间依然较大。这种空间究竟有多大,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作进一步的调查和探究。

(四)校本研训成效

由于各个学校在校本研训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我区目前的校本研训成效比较明显。调查中我们了解到,40%的教师认为校本研训在提高个人素质方面“有较强的实效性”,56%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效果”,只有不到4%的教师认为“没有明显的效果”。尽管提高的程度不一样,但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校的校本研训成绩可观。综合分析的话,我们发现各校校本研训的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校本研训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我区大部分学校这方面的工作质量有了实质性的提高,许多教师在区、市、省教坛新秀和优质课评比中获得奖项。就我们走访的26所学校统计,近三年来,这些学校在各级教坛新秀评比中获奖的情况是:区级137人次,市级35人次,省级4人次;在各级优质课评比中获奖的情况是:区级53人次,市级8人次,省级3人次。其中东海实验学校获得的各级各类奖项人次为最多,宁波联合实验中学有1人在全国数学优质课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尽管通过数字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的程度,但至少会从一定的层面透视我区校本研训所产生的成效。

2.增强了科研氛围,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教师的成长既离不开专业技能的提高,也离不开科研能力的提高。随着我区校本研训活动的纵深发展,很多学校都以此作为提升教师科研能力的平台,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条件为教师的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一大批教师在科研领域脱颖而出。近三年来,我区各级各类学校有一大批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课题,很多课题获得了各级奖项。绍成小学1项国家级课题立项,北仑区中心幼儿园1项课题获全国家庭教育学会二等奖。此外,教师踊跃撰写论文、案例,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区级以上奖项,其中柴桥小学有4篇论文获全国二等奖,白峰小学有2篇论文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成果三等奖。

调查结果显示我区校本研训的现状是比较好的:管理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教师对校本研训的认同度较高,校本研训成效喜人,尤其是各个学校在探索符合实际的研训模式和内容方面可谓百花齐放。但从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的校本研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本研训管理的规范化较弱

良好的管理体制体现在是否具备规范化方面。校本研训的规范化就是将体现校本研训目标、内容、活动形式、质量要求、评价标准的管理体制、程序、方法等,用制度和条例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指导和管理校本研训工作。这些制度和条例主要来自于实践,在实施过程中又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补充,以增加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逐渐增强校本研训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尽管我区大部分学校都针对校本研训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章,但学校内部校本研训管理的规范化和区域内校本研训整体管理的规范化方面还存在欠缺,校本研训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没有照顾到全体教师的实际需求,学校在引导教师对校本研训核心精神的理解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我们问卷调查中,针对回答“自己最需要的校本研训内容”时,21%的教师认为是“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提高从教的使命感和责任心”,18%的教师认为是“新理念支配下的教学方法”,8%的教师认为是“教学技能”,5%的教师认为是“拓宽学科专业相关知识”,11%的教师认为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升”,29%的教师认为上述五个方面都需要,剩下39%的教师回答的是其中2~4项内容最需要。由此可见,由于教师个人在培训需求上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而学校和相关负责部门却未能提供因人而异的学习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部分教师的研究行为。虽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众口难调的困境,但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教师的学习需求,尽量规避因过于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而在激发全体教师的活力和潜能上的失位是实现管理规范化中的主要难题。

(二)校本研训的相关管理部门在指导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强

调查中发现,教师在“对个人的专业成长最有作用”的看法上存在较大的分歧:10%的教师认为是“师训机构”,11%的教师认为是“教研部门”,3%的教师认为是“专题报告”,14%的教师认为是“校本研训”,17%的教师认为是“同行交流”,3%的教师认为是“网络”,剩下42%的教师认定上述1~6种不等的选项。说明学校、师训部门、教研部门的被认可度都不尽如人意,这是相关部门在指导上存在着疏漏还是管理不到位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三)校本研训发展参差不齐,区域间、学校间差异较大

衡量地区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校本研训水平。虽然我区校本研训整体情况比较乐观,但区域间、学校间的校本研训开展情况和活动效果非常不平衡。相比较而言,差异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城区好于农村,农村好于海岛。就研训目标和计划而言,城区2.6%的教师认为所在教研组研训目标和计划不明确,农村教师回答该项的比例是8.8%,而海岛教师达到17.8%;就学校研训活动组织情况而言,城区0.8%的教师认为是走形式,农村的比例是8.5%,海岛的比例是15.1%;就校本研训的作用而言,城区64%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大”,农村的比例是45%,海岛的比例是25%;就校本研训对个人素质的提升而言,城区2.6%的教师认为没有效果,农村的比例是5.2%,海岛的比例是12.8%。说明各个区域的校本研训管理、内容、形式等都需要提高,而海岛地区学校应在这些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第二,小学好于幼儿园,幼儿园好于中学。以城区学校为例。在回答“你认为参加过的校本研训对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是否有作用”时,小学有75%的教师认为“作用很大”,幼儿园教师回答此项问题的比例是64%,而中学是57%。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还是校本研训运行方面的失位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索。

影响校本研训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主观原因(如领导的重视,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度的健全),也有客观原因(如经费的保障,优质资源的缺位)。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和学校来分析其中的原因是相关部门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校本研训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校本研训的首要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出擅长教学和科研的教师队伍,所以校本研训是否具有实效性,广大的教师最有发言权。问卷调查显示:不到39%的教师认为校本研训对提高个人素质“有较强的实效性”,还有6%的教师认为“没有明显的效果”。说明我们在努力提高校本研训的实效性上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为如果校本研训不能对大多数教师产生实效,那么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水平将只是空谈。

校本研训的实效性之所以无法得到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对全区师训站站长的调查中得知:3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形式单一,缺乏兴趣化”;1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内容太深奥或太肤浅”。对教师的调查中,关于“提高实效性的关键”问题,14%的教师认为需要“完善教研活动模式”,39%的教师认为应该“教学研一体化”,20%的教师认为应该“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研究”,另有38%的教师认为上述三点都很关键,还有的教师建议“应以教师的发展规划统筹组织”。究竟从何种角度去提高研训的实效性,使全体教师都能从中受惠,也是促进今后校本研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我区校本研训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在管理、组织、评价、总结等方面经过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递进,不断优化校本研训的管理方式、活动模式和评价机制,真正提高全区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规范管理,发挥学校、教研部门(教研室、教科所)、师训机构的联动效应

规范化的校本研训管理要以一定量的、配套的管理规章和运作程序作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的调控、监督和保障。这之中,学校、教研部门(教研室、教科所)、师训机构既有自身独立的管理范围和目标,同时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管理整体,对校本研训发挥着联动作用。具体来说,学校需要结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本校的办学实际,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工作程序,规范地实施计划管理、目标管理、系统管理、民主管理和质量管理,认真落实校本研训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校本研训的工作质量评估,减少随意性,加强规范化、计划性。教研部门(教研室、教科所)需要从宏观上发挥导向功能,一方面要从理论上探讨符合地区教育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校本研训目标和基本方向,在各学校校本研训活动中能产生正面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能全面把握各校校本研训的运行情况和操作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能对之进行有效糅合和宏观架构,使各校的校本研训能够得到不断修正和优化。师训机构则要注重实践操作和组织管理,做好全区校本研训的档案工作,为各校提供校本研训的交流机会,促进学校之间的互助合作。

(二)均衡实施,实现区域间、学校间的校本研训层次的同步提升

如前文所述,区域间、学校间校本研训的差距主要和经费保障、优质资源补给、领导重视等主客观因素有关。要弥补这种差距,实现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校本研训的均衡发展,首先,要在经费保障上能够确保所有学校能正常开展各类校本研训活动。对于义务段学校要按照生均、师均两项指标内容划拨一定额度的活动经费,非义务段学校则可以酌情考虑。其次,所有学校都应能受惠于优质教育资源。从目前聘请专家指导、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和参观等活动的频率上看,城区学校高于农村、海岛学校。尽管我们没有对活动频率作过具体的统计,但从走访的学校了解到,城区有多所学校举办过专家学术讲座,选派过教师外出培训,而农村和海岛的个别学校除了选派教师参加师训机构举办的专家讲座外,校内没有举办过类似的活动。这对于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由于他们接受先进理念教育的机会较少,在专业提升的节奏上要慢得多,从而影响全区教师整体的专业发展水平。所以,在聘请专家、教师外出学习方面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来进行均衡。调查中也了解到,教师在关于聘请专家、外出学习方面的反响区域间存在的差异较小。关于是否需要“每学期至少有一次专家与教师专题对话活动”,城区教师有67%回答需要,农村和海岛教师回答的比例分别是50%和51%;在回答是否需要“每学期至少一次教师读书报告会或专家学术讲座”时,城区、农村、海岛被调查教师作出肯定回答的比例分别是35%、33%、17%;关于是否需要“每学期能有一次外派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城区、农村、海岛教师回答的比例非常接近,城区50%教师、农村57%教师、海岛52%教师希望能有外出培训的机会。这说明教师都迫切希望能和专家作面对面的交流,希望能去教育发展先行地区或学校参观、取经,而不希望专家坐在讲台进行理论上的指导。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有待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最后,学校领导,尤其是校本研训层次较低的学校领导,应该加强对校本研训的重视程度,将校本研训作为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来抓,引领全体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

(三)以人为本,尽可能满足全体教师的内在需求

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学校最主要的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人力资源,不断开发教师的潜能,不断实现学校总体目标和学校成员个人目标。随着现代学校中“人”的地位的提高,教师应成为管理活动主体服务对象,管理活动成功的标志不仅要看原有的学校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还要看教师个人的目标是否实现。只有将学校目标与教师个人目标有效地结合,才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校获得长久的发展。以人的不断解放和全面发展为学校管理目标的观念,恰恰是人本管理理念的实质内容。因而,无论是学校,还是相关的管理部门,都应该从教师的发展需求出发,量体裁衣,使每个教师都有符合个人实际需求的专业成长计划,尽可能地使每个教师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在现代学校发展的影响要素之中,人的因素更为关键。学校应帮助教师进行职业生涯开发与设计,注重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多样化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引导教师深入理解校本研训的精神实质,让教师研究基于学校和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加强自我反思的力度,积极开展与同伴的对话和互助,自觉学习理论,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和科研能力。

提升全区校本研训水平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可持续发展问题,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问题,因地制宜问题等。本文仅仅是就调查情况进行了一些表层分析,更深层次的探讨是我们今后主要的任务。当然,无论校本研训如何管理、如何运行、如何评价,最基本的指导思路还是要以教师所在学校为阵地,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培训内容,以促进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和学校发展为目的,坚持“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基本思路,把学校的成长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使校本研训能真正做到“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服务于教师个人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