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技能到教师创造性转化的实践

技能到教师创造性转化的实践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仑区教育部门开始注意到教师个人在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创新,北仑区的一些教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新路。比如原北仑区白峰镇中心小学胡海辉老师,就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不断反思、不断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代表。

第二节 从专家向教师单向传递知识、技能到教师创造性转化的实践

教师专业发展一般总会涉及如何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技能,丰富他们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因此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都会采取专家报告或讲座的方式,让教师在短期内迅速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是这种仅关注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很不够的,还需要考虑教师工作本身的实践性质,考虑到教师本身是个实践的主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且必然会对知识有所吸收转化和运用。这也正是北仑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日益强调的核心理念。

一、专家单向传递知识之局限

以往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是,将中小学教师集中一段时间,聘请一些专家学者,来给他们传授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比如新课程改革中很多地方采用这种方式去培训教师,希望教师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新课程所需要的新的理念和理论知识,然而虽然教师们掌握了既定的理论知识,关于教学技能的知识也掌握了,但是否对其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发挥积极的作用,却是一个未知数。很多教师也反映,虽然接受过很多这样的培训,学习了解了很多所谓的新理论,但是一旦到了自己的实践中,却依然采用自己所熟悉的那一套,出现了听了很“感动”,回来后依然“一动不动”的现象。

一个教师这样讲述:

听专家学者们的报告真是过瘾,很多平时从未想到、思考过的问题,专家们都能将其揭示出来,并进行鞭辟入里的分析,对我的思想冲击很大。专家们对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批判和分析,使我知晓了自己平时教育教学方式所存在的诸多有待改进之处。但是在听完专家们的报告兴奋之后没多少时间,我就又陷入困顿乃至无所适从。我也尝试按照专家们所传授的理论去改造我的教育教学,但总是很难见到实效。过不了多久,我就回到了从前,甚至连改变的愿望都没有了。我经常不断地问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是专家们的理论无效吗?还是我没有真的领会他们的理论?抑或这些理论本来就无法用来改造我的实践?

奥斯特曼(Osterman)等人认为,教师的理论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所倡导的理论”(espoused theories),这种知识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它更容易接受到外界新信息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所采用的理论”(theories-in-use),这类知识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见图2-1。前一种知识是外显的,是专家学者们可以直接传递的知识,也是可以在短期内让教师们掌握的知识;而后一种知识却是内隐的知识,是无法直接传递的,是需要学习者个人的实践体验和认知的。这两类知识之间并非总是一致,教师“所采用的理论”与其“所倡导的理论”常常两样而不自知;它们也并非截然分开的,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进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区分这两类知识有重大意义。在职前和在职培训中,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每个教师都会形成一些对教学的了解和认识。传统的教师培训将知识传授放在中心地位,以为教师一旦接受了关于教学的新知识,就可以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然而在结果上却收效甚微。实际上,教师对某种教学理论的了解并不能自动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所倡导的理论”并不能自动地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很多教学改革之所以失败,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略了这两类知识的差别,误认为向教师介绍了新的教学思想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导致教学行为的革新,却不知道教师还在用老一套思想进行教学。

img1

图2-1 理论知识作用效果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北仑区教育管理部门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了“所采用的理论”上来,即帮助教师对所学习的“所倡导的理论”进行反思,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批判和改造,在自身实践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改造,生成一些新的理论知识。为了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转化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北仑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注重实践课程的分量,聘请一些教学名师来到学校培训现场现身说法,将自己的成长经历、优秀教学实践案例和自己教学的体会和感悟与参训教师分享,或是带领参训教师到学校课堂观摩教学示范课。一线教师十分喜欢这种培训课。北仑还让参训教师也成为培训者,让他们通过研讨、交流、反思,把他们理解、欣赏、认同的知识接纳并与自己已有的实践知识结合同化为新知识,并在环境和条件支持下付诸实施,变“所倡导的理论”为“所采用的理论”,真正实现“所学有所用”。

二、教师创造性实践与专业发展

对于所学习的专家学者的理论,教师不能简单搬用,况且搬用也无法取得既定的效果,而必须对这些理论进行重新改造——结合自己实践工作的改造,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教师个体在自己的工作中,重新反思那些理论,并从自己的事件中总结、提升出理论,这种理论是源于自身教育实践的理论,是更有效用的理论。经过教师个人实践转化的创造性理论,则会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大大推动了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

北仑区教育部门开始注意到教师个人在专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在实践中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很多教师不再是简单地听报告、听讲座,然后把专家们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是对这些理论进行有意识的反思和批判,还有不少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富有创造性的理论。

在行动中思考,在行动中创新,北仑区的一些教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新路。比如原北仑区白峰镇中心小学胡海辉老师,就在自己的小学数学教学领域不断反思、不断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代表。

在行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

——记胡海辉老师的成长历程和小学数学教学观

【教育简历】胡海辉,男,1973年出生,1992年毕业于宁波师范学校,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宁波市教坛新秀,北仑区首届学科骨干,宁波市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原北仑区白峰镇中心小学校长。曾承担过区级以上公开课10多次,有近10篇教学论文在区级以上获奖或发表。

一、在行动中思考

胡海辉老师应该属于一位大器晚成者,参加工作后第八年才在北仑区小学数学“应用题开放型教学”研讨活动时第一次亮相,为了能够上出应用题的“开放味”,一方面他悉心研究了林良富等几位特级教师对应用题这类课的执教艺术;另一方面他进行深入的思考:开放型的教学如何把握教学目标?学习材料如何设计?教学过程如何组织?……之后,他独创性地设计并教学了《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一课,给参加活动的老师以全新的开放性教学启示,也使他成为小学数学开放型教学的先行者。凭借着对应用题开放型教学的理解,着手撰写了教学论文《应用题开放型教学的几条策略》,该文在宁波市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被收入宁波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一书中,同时,以研讨课为素材写成的教学案例《寻求学习空间的拓展》在《教学月刊》杂志中公开发表。这一次的成功亮相,让他深感专业的成长离不开课堂教学,更离不开在教学行动中的思考。

有些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但胡海辉老师是品尝到了在行动中思考的甜头的。在这之后的几年里,他多次承担区级以上的公开研讨课,每一次的做课,都成为他思考的源泉。2002年,在北仑区教学成果展示周上,他执教了《三步计算应用题》之后撰写了《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获得第二届全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文评比三等奖。2003年,在慈溪阳光实验学校举行的市教研活动中,他执教了《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后撰写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003年,在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中,他执教了《归一应用题》之后撰写的论文《还归一本色,与统计共舞》,获北仑区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如果说每一次做课的过程都成为了他思考的过程,这也不完全能够反映出胡海辉老师的成长经历,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也总是在不断地思考,每当一个失败的教训或者成功的启示出现时,他总能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总能感悟到其中的教学原理。有一次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由于一个突发的事件,使他对课堂的动态生成有了深刻的思考,撰写的教学案例《无心栽柳柳成荫》获宁波市小学数学论文评比二等奖和全国小学数学经验交流会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于《教学月刊》中。

二、在思考中提升

思考使人深邃,思考也成为胡海辉老师一步步迈向成功的基石,因为每一次的思考都让他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曾经有人问他:“如果让你来描述一下,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怎样的?”他的回答是: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经历生命历程的过程,既然是生命的历程,那就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的,个体之间和谐融洽。在课堂上,教师不是指挥家,而是一名演奏家,用他心灵的手指拨动学生的音符,师生共同演奏出美妙的课堂乐曲。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充满个性,他在每一节课前苦苦思索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总是在学习材料的呈现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使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尽管有些“发现”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有些甚至显得那么的幼稚可笑,但他总是小心地呵护这些与众不同的发现。正是因为这样,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总是能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不仅仅是数学,数学课不仅仅教数学。”讲这句话的时候,胡海辉老师的脸上显出一丝充满哲理的笑容。过去,我们总是过分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过分重视数学的纯数学性,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性,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斥着枯燥的说教、计算,学生被动地、毫无兴趣地接受着新的知识。那么现在,胡海辉老师正在着力改变着这一现状,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总是在生活中发现新的知识,总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猜想实验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他在上课中,常常会装傻,冷不丁地给学生一个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探究。用他自己的话讲就是要做到两个凡是: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绝不代替。

正因为胡海辉老师始终在行动—思考—再行动—再思考中不断地前行,他对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有了自己不同的理解,成为了北仑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佼佼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