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藏文献的布局规范

馆藏文献的布局规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制订馆藏文献布局规范,要以馆藏文献的布局思想为依据。而馆藏文献的布局思想,实际上不过是馆藏文献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条件在书库划分上的直接体现。固守总书库“藏好管住”馆藏的布局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先进的馆藏文献布局体制,必须以馆藏文献的板块划分为基础,具体应该先将馆藏文献,按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一分为二,再酌情按其他标准划分。从上一小节的分析可知,分线制布局的基本依据,是馆藏文献配置原理。

第一节 馆藏文献的布局规范

馆藏文献的布局规范,是指对馆藏文献进行布局的合理模式。制订馆藏文献布局规范,要以馆藏文献的布局思想为依据。而馆藏文献的布局思想,实际上不过是馆藏文献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条件在书库划分上的直接体现。时代不同,馆藏文献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条件不同,馆藏文献的布局思想不同,因而馆藏文献布局规范也不同。

一、馆藏文献布局思想的演进

在我国的藏书楼时代,所藏文献比较珍贵和难得,馆藏一般都闭架,而且往往只供阅览,不供外借。如需取书,要凭“条子”,并一律由管理员代取。此时的馆藏布局,实践上就是一个闭架的总书库。这种“闭架总库制”的布局,完全是为“藏好管住”的思想服务的。

20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迅速,但是馆藏布局的实践和思想,由于传承关系比较单一,曾经长期沿用“以藏为主”的传统。固守总书库“藏好管住”馆藏的布局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

解放后,图书馆馆藏强调向平民开放,馆藏布局的实践和思想逐步发生变化。其表现为,在总书库的基础上,按需分设不同的辅助书库,以便适应“以藏为主,兼顾其他要求”的图书馆管理思想。这就是所谓的“二级制”布局。

“二级制”的布局思想,虽然比“闭架总库制”要开放得多,但骨子里还是要以“藏好管住”的总书库为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献更新频率加快,馆藏不能“以藏为主”,而必须“以用为主”的呼声日高。贴近读者,方便读者的布局思想开始流行。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通间、全开架、超市化、借阅一体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及其种种技术细节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得到解决,于是从国外引进的“三线制”布局越来越受到欢迎。

二、馆藏文献布局的原理

“三线制”在我国越来越多地取代“二级制”的趋势,向人们明确昭示,它是一种先进的馆藏文献布局体制。

这种馆藏布局,为什么只能按三线划分,而不能按二线,或按四线划分?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布局原理,要正确回答并不容易。

馆藏文献的布局可以有种种道理,但基本道理即布局原理,实际上就是馆藏文献的配置原理。

根据馆藏文献的配置原理,图书馆馆藏如果从其内在的使用和保障两大文化功效要求出发,而导出的最清晰、最自然的馆藏划分,恰恰是按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进行的划分。

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这两者,拥有完全矛盾的评价标准和完全冲突的管理要求。常用性文献的评价标准,是被取用得越多越好,如果文献的被损是由于使用而出现,则被看成正常现象。

保障性文献的评价标准,则是被取用得越少越好,只要文献的完好待用时间越长,则该文献所起的保障作用就被看成是越大。

衡量常用性文献优劣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的用频,用频越高该常用性文献就越好。但是,衡量保障性文献优劣的指标,是文献本身的内容价值,及其在整个保障任务中的位置和结构关系。如果保障性文献内容价值高,在保障结构中又无可替代,那么它就被认为是保障价值大。对于保障价值大的文献,在管理上人们总是希望尽量延长其完好待用的时间,这一做法与人们对待使用性文献的做法正好相反。

按照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这两者进行馆藏划分,可以避免让人们采用完全矛盾的评价标准和管理要求,去对待一个整体中的馆藏文献。

先进的馆藏文献布局体制,必须以馆藏文献的板块划分为基础,具体应该先将馆藏文献,按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一分为二,再酌情按其他标准划分。

因此所谓的“三线制”,不过是在馆藏文献板块划分之后,将划出来的常用性文献,按使用频率再划分一下。三线制实质不在于一分为三,而在于按“线”即按“使用”划分。准确地说,三线制应称为“分线制”。

实际上适宜采用三线布局的,是大中型图书馆,而适宜采用二线布局的,则是小型图书馆。

img12

三、布局的规范模式

从上一小节的分析可知,分线制布局的基本依据,是馆藏文献配置原理。在划分馆藏时,应该首先按配置原理将馆藏划分为常用性文献和保障性文献两大部分,然后,如果图书馆规模较大,再根据情况进一步划分。

下面我们根据两张示意图,来说明分线制布局的两个规范模式,一个是小型图书馆的“两线制”布局模式,另一个是大型图书馆的“三线制”布局模式。

(一)小型图书馆的“两线制”布局

对于小型图书馆来说,馆藏的布局分成“两线”就可以了。一线是它的常用性文献部分。它们都必须是高频用书部分,包括流通频率高的开架阅览书库、借阅一体化的开架流通书库、短期借阅书库等。

二线是它的保障性文献部分,它们应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一线书库不断退回来的提存复本部分,二是本馆精心采选的仅供保障性使用的样本(又称正本)部分。后者包括那些仅供专家读者查阅的工具书,使用频率比较低的过刊合订本、特藏、保存本、史料性文献、方志、古籍线装书、外文文献等。

一线的复本书如果有保障价值,则在二线收藏其相应的样本,如果没有保障价值,二线就不收其相应的样本。

一线复本书的规模,由流通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应该根据计算机的统计,测试出每年应该补充的藏量,即测试出代谢水平,并提交采访人员去执行完成。一旦规模增长超出规定数量,也要进行统计,并将使用频率降到某一规定水平之下的复本书找出来,列表打印,交由工作人员予以剔除提取,送回到二线提存复本部分去。

二线提存复本部分,也应该有规定的数量规模,一旦超出,也应该组织人力,根据计算机的统计结果予以剔除到馆外去,不再保留。

二线样本书的规模,应该根据各个图书馆自己规定的文献保障任务,以及在协作区域中约定的文献保障任务,来确定大小,而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对此做出硬性的数量规定。如果该馆是个专业图书馆,则可能在本学科专业范围内,与一批同类性质的图书馆签有协作约定,分担收藏某些文献类型、某些文种、某些出版时段、某些级别范围的专业文献。如果这部分文献出版量很少,则该馆的保障性文献不可能多起来。如果这部分文献出版量极大,则该馆的保障性文献想压缩也压缩不起来。总之一句话,保障性文献的数量应据情决定,不能随便控制。

(二)大型图书馆的“三线制”布局

对于大型图书馆来说,由于馆藏构成复杂,馆藏的布局必须在小型图书馆“二线制”基础上,增加一线,构成“三线制”,才能适应其需要。

大型图书馆的一线复本部分,应该全是热门书、推荐书等用频高的复本部分。而其二线,则应该是参考性的中频用书,以及一线高频期消退后的图书等。

应该根据大型图书馆的一线、二线复本部分的构成情况,根据读者需求,组织流通频极高的开架阅览书库、借阅一体化的开架流通书库、短期借阅书库、常用参考书工具书室、各种综合或分科的阅览室等。这部分一线、二线复本,还应该根据读者总量,规定恰当的规模和代谢水平。

大型图书馆的三线提存复本部分,应该有规定的数量规模,一旦超出,也应该组织人力,根据计算机的统计结果,予以剔除到馆外去,不再保留。比方可以对它们的规模进行规定:不超过常用性文献的二分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提存备用复本的规模是否得到严格控制,是分线制和分级制布局的重要区别之一。

大型图书馆的三线样本书的规模,应该根据各个图书馆自己规定的文献保障任务,以及在协作区域中约定的文献保障任务,来确定大小,而不宜采取“一刀切”的态度,对此做出硬性的数量规定。

大型图书馆的文献保障任务比较繁重。一般说,它往往需要在多个学科专业领域中负有保障责任。而各个学科各年度的文献出版量,又不可能有规律可循,因此这部分保障性文献的经费预算和年度入藏数量,往往要据情决定,不能随便加以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