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研究

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研究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济学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回报率研究中,包括对受教育者个人收益率及企业生产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所增进。民间投资职业教育已陷入两难境地。但从有关数据得知,2003—2006年全国职业中学、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相差并不多,距离153%还很远,2006年甚至出现了逆向差距。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增加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三、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研究

职业教育困境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兴趣,许多研究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等视角出发,或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寻找原因。视角的多样化决定了结论的多样化,为深入研究拓展了思路。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分析

1.家长认为接受职业教育的回报率低

经济学对职业教育的关注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回报率研究中,包括对受教育者个人收益率及企业生产率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所增进。萧今和黎万红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回报率高于对照组的占44%,低于对照组的占37%,无法确定的占19%(28),这也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讨论,无法确切地说出结果。闵维方通过研究也只是证明,只有在就业与专业对口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比同级普通高级中学毕业生表现出了较高的工作满意度,而工作满意度会对劳动生产率带来显著影响(29)。持经济学视角的研究者认为人们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成本—收益”计算,人们在进行职业教育决策的时候,是理性计算的结果。虽然职业教育的回报会受到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工资结构的影响,但老百姓会归咎为职业教育毕业生出口不畅是因为其经济收益率低,因而拒斥。

2.职业教育公共投资严重不足

有研究者(30)指出,教育投入虽有所增长,但政府对职业教育公共投资仍严重不足,地区间差异显著。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预算内投入增长缓慢,2002年为197.7亿元,比上年的187.6亿元仅增长5.4%,远低于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20.6%的增长幅度;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占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的比例下降,2002年为6.35%,比2001年的7.27%减少了0.92个百分点;三是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投入各类职业教育的差异较大,2002年的数据显示,职业高中与技工学校的财政预算内拨款数略有增加,而中专学校则下降了2.89%;四是公用经费不足,地区差异显著,2002年全国职业中学的生均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220.4元,不足普通高校2 453.5元的9%,其中北京、上海2个地区超过了1 100元,而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和新疆26个地区不足100元,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差异高达31倍。

3.民间投资职业教育陷入两难境地

据统计,在职教领域,近年来全国企业办学经费投入水平大幅度下降,学生家长投资职教的热情不高。我国企业办学投入由2000年的135.82亿元下降为2002年的88.10亿元,减幅达35.1%(31)。民间投资职业教育已陷入两难境地。

首先是职业教育的高成本。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是高成本的教育,除了基本办学条件外,职业教育还需要专业实验设备、实习场所以及实验实习耗材等支出,许多专业设备十分昂贵,而且更新周期短,成本开支大,根据世界银行1988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职业和技术学校生均成本通常比普通中学生均成本要高153%(32)。但从有关数据得知,2003—2006年全国职业中学、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相差并不多,距离153%还很远,2006年甚至出现了逆向差距。(见表1)

表1 2003—2006年全国职业中学、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33) 单位:元

img3

其次是职业教育对象的低支付能力。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对象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人或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的子弟,其家庭收入不高、支付能力很低。

再次投资回报低,家长缺乏积极性。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对于民间投资而言,具有高成本、低回报的特点,这对于民办职业学校办学主体——投资者来说,其获利空间很小。正是公共投资增长缓慢和民间投资大幅度下降的双重压力,使得职业教育发展步履维艰。因为职业教育的高成本、低回报,试图将职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是行不通的,否则职业教育将成为市场调节失灵的领域。按照经济规律,民办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学费标准,或者以牺牲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而收费标准提高或降低教学质量,必然导致生源不足,学校难以为继(34)。因此必须加强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作用,增加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分析

1.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还不能解释为什么贫困地区或者并不富裕家庭中会表现出强烈的普通高中偏好。”(35)在对现实的观察中,人们一再发现没有经济负担和有经济负担、子女适合接受职业教育的家庭,都没有选择职业教育的现象。同时,高校扩招也并不必然导致职业教育萎缩,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都很高,他们的职业教育同样发展得很好。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初中生选择上普通高中或不上学也不上职业学校呢?庄西真通过调查研究指出:“我们可以把初中生选择这样而不选择那样看作是人的一种主体行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行为是受其思想支配的,特别是人们主观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影响着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根本看法,进而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对职业教育的态度、价值观、同辈群体的看法等因素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教育的取舍。”(36)

王英杰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发展遇到的问题都是一种必然结果,这种结果背后的成因首先是文化的影响,“在中国,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的渗透对重视动手技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存在着忽视甚至鄙视。这种文化影响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剔除的。”(37)刘占山也指出,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根深蒂固,这其中有社会的问题,也有教育部门的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38)

2.现有社会阶层结构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分层的研究中,陆学艺等学者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以职业作为划分标准,是因为任何职业都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通过职业,社会成员可以获得与职业相对应的职业权利,职业还可以为社会成员带来收入。所以,职业是多元社会分层的契合点,一旦获得了某种职业,也就获得了相应的社会地位(39)

从社会结构的意义来说,中间阶层占据社会的主体,是现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顺利就业或获得创业技能,因而往往使毕业生不易进入中间阶层,而易陷入贫苦的劳工阶层,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人们便尽可能地选择普通教育而回避职业教育。

3.传统人才观的错位

有学者从社会对人才价值评价的角度分析了职业教育发展阻滞的原因。研究指出:“社会对人才的价值评价有着一种‘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这使许多技能型人才得不到他们应得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价值回报,进而造成了该类人才的流失和后续乏人。”(40)正是由于价值判断的错误,导致了社会群体对技术人才社会地位的不认可。家长们只看好普通高校这座独木桥,而不愿意让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于是,人为造成了技能人才后续乏人和职业教育发展阻滞。

(三)政策学视角下的分析

1.对部分政策科学性的质疑

1)中职扩招政策

有学者对我国多年来一直执行的中职扩招政策提出了质疑,指出“中等职教规模的过度膨胀,首先导致的是职教体系内部三级教育比例的失调,由此产生两个弊端:一是怠慢了以‘短平快’为特征的初等职业教育;二是延误了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然而……最主要的问题是,中等职教的过度膨胀还导致了中等职教自身质量的低迷。”(41)由中等职教质量下降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升学竞争的加剧,这一状况又为当前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不景气所强化。

2)高职招生政策

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被列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招生对象上划定了5%的比例用以中职对口招生。这一政策出台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拓展中等职教的发展道路,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遭到了研究者们的质疑。有学者指出,“国家政府部门对‘三校生’升入高职的名额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中职与高职的有序衔接,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42)中高职衔接不利,困扰着各类毕业生,影响了他们的多元化发展。

2.部分政策执行不力

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的分析是目前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和大力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从1999年7月起在全国范围内,重新划定66个技术性强、服务质量要求较高、覆盖面广、流动性大的职业实行就业准入。要求职业介绍机构对这些职业求职者检查职业资格证书,凭证推荐就业,用人单位凭证招聘用工。有学者测算,以天津市为例,“如全面推行这66种职业就业准入,大约有17万在岗人员需要重新培训。这些职业岗位自然减员,每年需要补充中职毕业生2.3万人。”(43)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就业准入制度在许多行业中仍形同虚设。正是由于就业准入制度实施不力,从而无法突出职业资格证书持有者在竞争中的优势,这也是职业教育不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四)教育内部因素分析

1.学制问题

关于中职学制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矛盾的观点:有学者称,随意缩短学制大大损害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信誉(44);而另有学者认为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长学制使其陷入困境,应当发展灵活的、短期的职业技术培训(45)

2.专业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职专业的综合化和科技化程度还有待于提高。虽然现行的某些专业向综合化整合,但基本上是在老专业基础上的简单压缩(46)。同时,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的岗位群相适应。前些年,职业学校一哄而上设置热门专业,已呈现出“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趋势。然而,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待一个周期完成后,这些热门专业的岗位群早已被充塞,由此而导致毕业生的大量闲置,严重挫伤了学生上职业学校的积极性。

3.课程问题

有学者指出,我国职业教育为了提升自已的地位,一直存在着学问化的倾向,这从根本上促进了职业课程的学问化(47)。现在职业教育课程的逻辑核心是科学,而非技术,这导致了课程实施中以学生的理解为主,而不是实践。最终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降低了岗位群体专业适应能力。

4.师资问题

教师队伍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2001—2003年,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职工总数和专任教师人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尤以成人中专的减幅最为显著,职业教育骨干师资流失的问题日趋严重(48)。另外双师型教师缺乏一直是职教师资的软肋。除上述问题外,关于教育内部因素的分析还涉及招生秩序混乱、教学方法陈旧、职教科研滞后、质量评估不力等方面。

上述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兴衰的成因研究,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研究视角多样化。学者们或从经济学、社会学、政策学等视角出发,或从中等职业学校内部寻找原因,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一视角研究问题的局限性,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二,关于职教兴旺的原因分析较少涉及。以往的研究基于对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不满,分析的兴趣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滑坡的原因上,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对职业教育某些历史时期的兴旺发展普遍忽视,缺少一种新的历史社会学的视野。可以说,以往的研究成果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